MPA论文哪里有?本文以基层政府创新行为与阻滞来分析基层政府创新,是对基层政府创新的一种全局性阐述,即包含了“创新何以产生”和“创新何以成功”两个普遍性的研究观点,再从“创新何以继之”的角度来研究基层政府创新,既是对基层政府创新行为的全局性研究,也是围绕一个贯穿国家治理体系全过程的政策产生、发展和制度化的过程。
第1章绪论
1.2.2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推动政府创新研究的发展,就是以创新来实践政府改革的主要内容。国外基层政府创新研究主要以地方政府为研究对象,其文献综述将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1.2.2.1地方政府治理动力机制的研究
国外学者认为,地方政府的创新动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外部的组织压力。荣迪内利认为,公民对政府的不满、丧失对政府的信任,对地方政府来说,都是迫切需要改变、进行创新的动力①。在了解大量政府创新案例的基础上,格洛尔认为财政资金匮乏是政府变革创新的一个重要原因②。里兹维总结性地提出美国公众对政府信任的瓦解、官僚机构对文化的保守以及对改革的思想和政治迫切性,是美国政府创新的主要动力。同时指出,需要再造一个具有电子政务特色、灵活的企业精神的政府,改革公务员队伍、分离决策和执行职能、治理“外包式”、“市民导向”是优质政府必备的③。也有学者专注于地方政府内部的创新动力研究,桑福德伯林斯(Sanford,Berlins)认为创新的动力主要来自组织内部。提出创新的动力主要来自以下五个方面:(1)来自政治体制的倡议,这是出于选举-授权的压力,或者出于对创新的立法授权的压力;(2)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3)面临的危机情况;(4)内部存在的各问题;(5)技术发展;(6)其它原因而产生的新机遇④。1.2.2.2地方政府治
第3章基层政府创新行为分析
3.1基层政府创新的行为分类
基层政府创新是推动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来源,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制度建设进程中进行政策试验的重要源泉。基层政府创新行为分类主要从政策目标和主观能动性两个维度进行分类,每个维度下都可以细分出创新行为的具体措施。系统分类受制于制度框架,有助于理解和评价基层政府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的创新实践,因此可以将基层政府的创新行为分为主动式创新(ActiveInnovation)和被动式创新(PassiveInnovation)。
3.1.1主动式创新:创新行为中的趋利性迎合
基层政府的主动式创新是基于上级政策,结合基层的政绩需求和本地实际情况进行的创新,包括新任务的政策框架下进行政策执行创新以获取更多资源的注意力竞争,高压力任务指标下为完成政策目标的变通性执行而建立问责接受区两种。由于基层资源限制、工作任务量大及分管工作较多较杂,基层政府的主动式创新多是基于理性选择的趋利性行为。
第5章消解基层政府创新阻滞的策略
5.1制度引领的创新保障机制
制度是影响基层政府创新的主要因素,以层级制为基础的政策传导路径,为上下级政府创造弹性空间。但科层体制内部具有向上负责的特点,其行为需获得上级政府的授权,同时面临上级政策与地方实际情况的矛盾,双重压力导致基层政府在创新时往往显得举棋不定。在这种背景下,处于科层制底端的基层,又面临层层压力和财权事权不对等状况,为基层政府创新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成为推动基层政府创新的关键所在。
5.1.1建立长效的创新激励机制
创新激励是产生创新行为的先决条件,是增强基层政府持久创新的重要保障。长效的创新激励对影响基层政府创新行为、提高基层政府创新积极性具有重要帮助。创新激励可以从不同方面进行,包含物质、精神两个层面,激发基层政府创新动力。由上文了解到,基层官员作为基层政府创新的推动者和执行者,其在不同创新阶段所面临的困难和利益诉求不同,在制度压力下,基层政府个体行为受到严重影响,需要建立适应创新主体需求的长效创新激励。
首先是精神激励。精神激励主要是以荣誉、培养机会、授权和典型事例等激励手段为主的内在精神的无形激励。基层政府中不乏具有政策企业家精神的官员,精神激励是对具有责任感、进取心的政策企业家官员的有效激励。基层建立在广泛而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但同时也包含着熟人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网络,精神激励可以促进基层官员在地区间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形成基层官员之间相互学习和支持的良好风气。其次是物质激励。物质激励主要包括薪酬奖金、职务升迁等奖励手段。工资奖金水平的提高,既能保证基层干事的生理需要和保障需要,又有利于激发基层干事的工作热情。而建立在政绩追求基础上的基层政府创新行为,面务升迁成为基层官员自身的重要利益诉求。
5.2行为引导下的创新支持体系
基层政府创新行为是基层官员的个人选择,也是政府间利益趋势的映射。基层政府创新是包含复杂动机和多种权力关系的治理行为,同时又交织着如何让基层政府“创新接地气”“寿命长”的难题,是基层政府基于社会需求和上级关注的行为选择。本节在成本-收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政府创新的个人行为和群体行为提供支持的体系,包含府际关系改善策略下的群体支持和能力提升上的个人支持,同时调整成本分担结构,确保创新行为既能回应基层需求,又能获得上级认可,从而实现创新行为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
5.2.1构建府际协同创新支持体系
基层政府创新是以政府官员为主体的,既是基层官员的个人行为,又是约束在组织之内的集体行动。以区域为载体的地方政府创新行为和创新氛围可以有效推动基层政府创新,地方政府创新氛围的加强可以增加上下级之间弹性,有效进行上下级政府沟通协调。构建府际协同创新支持体系正是以地方政府间合作为基础,强化上下级政府联动,聚焦跨边界的集体行动机制设计,破除区域壁垒与激发集群效应,在区域之间形成良好的创新风气,形成资源共享、风险共担机制,以此为基层政府创新提供群体支持。
结语
国家治理体系以基层政府为主体,基层治理是以基层政府为主体,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政府创新行为与动力分析多从“创新何以成功”来研究,其中对成功案例的分析更多的是“幸存者偏差”,本文以基层政府创新行为与阻滞来分析基层政府创新,是对基层政府创新的一种全局性阐述,即包含了“创新何以产生”和“创新何以成功”两个普遍性的研究观点,再从“创新何以继之”的角度来研究基层政府创新,既是对基层政府创新行为的全局性研究,也是围绕一个贯穿国家治理体系全过程的政策产生、发展和制度化的过程。
在探讨了本文所涉及的各个主题之后,本文从制度-行为-情境来分析基层政府创新动力,通过对已有文献和相关理论的梳理,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根源和演变过程。本部分学习为后面的讨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此之后本文深入探讨了基层政府创新的行为及阻滞因素,从行为分类、动力分析、阻滞分类、原因透析的多个维度,提供了全面理解问题的视角。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基层政府创新永续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虽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再作深入研究,但仍有许多可待深入探讨之处,现将其整理成文,以飨读者。例如,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基层政府创新问题可能会出现新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更新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大数据模型已经在公共治理领域逐渐成型,也在不断引进新技术,基层治理作为公共治理的一方面,新技术的介入必然会影响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本文的研究成果也需要在更广泛、更新的时代背景内进行验证和应用,以检验其普遍性和适用性。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