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论文哪里有?本研究围绕TC公司安全管理中的“人因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结合通信企业作业现场的点多、线长、面广等特点,识别并总结了当前安全管理中的核心问题,如安全教育培训效果有限、激励机制执行不到位、检查监督履职不力及安全宣传缺乏等。
1 绪论
1.2.1安全管理基础条件的相关研究
(1)安全制度
在对安全制度的研究中,学者们普遍强调了制度落实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杨凤祥(2023)[1]在研究高速公路工程施工安全中指出,安全生产管理模式落后且依赖经验决策,建议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模式,并强化安全意识和激励机制。张涛(2023)[2]在机械制造企业安全管理研究中提出,机械制造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往往缺乏针对性,只是简单模仿了业内其他的企业,建议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优化,以提高制度落实效果。钟伟(2022)[3]在关注到管理执行力不足的问题,管理不够细致、不够规范、管理标准不够科学等致使安全管理的执行力问题,认为细致和科学的管理标准对提升执行力至关重要。胡林宏(2022)[4]强调,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责任清单等是安全管理的基础,使安全生产要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遵章操作,制度的完善有助于科学管理和提高生产效率。汪淑宝(2022)[5]认为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需深入分析企业现状,结合国家政策进行改进。孙振民(2022)[6]在危化品安全管理的策略研究中指出,科学严谨的安全管理制度是确保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的必要条件。Bin-Bin Zhang(2024)[50]在安全管理实践中存在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的问题,提出完善安全管理制度的策略。
3 TC公司安全管理的组织与制度架构分析
3.1公司安全管理工作的组织职责
3.1.1公司安全组织架构
T公司主要的组织形式如下图所示,T公司从总部到区县级设置了4个层级的组织结构,公司总部设置23个职能部门,下设31个省分公司。省分公司设置13职能部门,下设21个地市分公司。TC公司是T公司的地市级分公司,设置8个职能部门,下设12个区域办事处,区域办事处设置5个工作组。
5 TC公司基层安全管理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5.1TC公司基层安全管理的问题
5.1.1基层管理人员“应知应会”知识掌握不足
根据前述对基层管理人员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出他们对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范的掌握情况较差,导致对安全工作标准的认知存在较大偏差,从而使得现场安全工作难以统一和有效开展。
安全管理制度规定了各层级的职责和权限,从管理层到一线员工,每个人需明确自己的责任,这有助于推动安全措施的落实。统一的标准和操作规程能消除员工间的理解差异,确保工作的一致性和效率。然而,如果基层管理人员对安全制度掌握不够,管理标准化将难以实现,可能需要额外资源和精力,得不偿失。
掌握安全操作规范对现场安全至关重要。规范是指导安全作业的准则,也是识别危险源的基础。基层管理人员如果不能有效掌握这些规范,事故发生概率将显著增加。缺乏对安全知识的充分理解和遵守,会导致现场错误操作,增加事故风险。因此,基层管理人员的安全知识掌握直接影响公司的整体安全管理成效。
5.2 TC公司基层安全管理问题的成因
5.2.1缺乏完善的安全培训机制,培训工作流于形式
访谈显示,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培训频次不足,内容偏重课堂理论,缺乏实际应用。一些受访者指出,公司开展培训主要为应对上级检查,而非提升员工安全技能。培训多以宣读制度和规范文件为主,通过邮件分发。由于内容烦琐且重复,受训者往往感到厌烦。培训安排也不固定,常因上级检查而仓促进行,显得形式化。这种应付式培训使基层员工对培训态度敷衍,如迟到、缺席或在培训时玩手机,且培训者对此不加约束,进一步削弱了培训效果。
(1)简单下发宣读式的培训,知识转移能力低
从期望理论的角度来看,如果将有效掌握知识视为培训的回报,知识转移能力低会降低受训者对掌握知识的期望,即有效掌握知识的可能性变小,进而降低受训者认真参与培训和主动思考记忆的积极性。因此,培训前的知识梳理、精炼和注解的准备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这些准备不仅能使培训内容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还能有效缩短培训时间,减轻受训者的时间精力负担,提升他们的参与积极性,最终实现更好的培训效果。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2研究展望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及安全管理量表等方法,将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在系统分析基层员工安全意识与行为表现的基础上,形成了详细的改善建议。特别是在问卷调研中,收集到778份样本,为本研究提供了较为可靠的数据支持。这种数据采集方式不仅揭示了员工对现行安全管理的态度,还为今后类似的安全管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但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问卷调研主要依赖于手机系统采集,部分基层员工在填写过程中表现出敷衍态度,导致778个样本中287个无效,影响了数据的代表性和准确性。未来可以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来开展问卷调研,确保数据质量,同时通过现场问卷的方式,提高参与者的重视程度和填写质量。此外,本研究主要分析了公司安全管理现状的短期状态,并未能考察安全氛围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考虑到通信企业作业环境变化频繁,未来应进行周期性的安全管理测评,比如每1-2年进行一次全公司的安全评估,以动态跟踪安全管理的实施效果,及时发现新的风险和问题,并调整管理措施,实现持续改进。
尽管本研究基于期望理论和公平理论,对TC公司的教育培训、激励措施、宣传、监督检查等方面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具有针对性的优化建议,但在安全责任制的具体落实研究方面仍显不足。责任制的落实不仅关乎管理制度的完善,还涉及实际执行中的监督和跟踪,尤其是如何让责任人切实履行自身的安全责任。目前由于个人知识与经验的限制,未能就责任制落实展开深入的探讨。未来的研究将加强这一方面的知识积累,结合实地考察与理论分析,重点研究如何通过责任追究与落实手段,提高管理层和员工对安全责任的履行度,从而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