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外商直接投资撤资的环境效应——来自微观企业层面的证据

  • 论文价格:150
  • 用途: 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
  • 论文字数:33525
  • 论文编号:
  • 日期:2025-09-16
  • 来源:上海论文网

国际贸易论文哪里有?本文提出了四条政策建议。一是要建立外资企业撤资的预警机制,及时关注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以及规避外资企业恶意撤资行为;二是提高外资企业的环境准入门槛,使外资企业污染排放符合相应的标准,对高污染高能耗企业的引进需要慎重;

1  绪论

1.2  文献综述

1.2.1  FDI撤资定义的相关研究

不同的学者对FDI撤资的定义有不同的看法。海外学者Benito和 Wilch(1997)认为外商撤资需要经历如下过程:首先,跨国公司减少一部分在东道国开展的业务,其次将业务完全停止,最后甚至放弃在该地区的全部业务。通常情况下,外商撤资是一种被迫行为,出于某些原因,跨国公司的财产所有权被国有化、征用或是没收(Kobrin,1980)。在外商撤资的两种基本形式中,跨国公司将子公司出售给其他公司的撤资行为显得更为极端(Boddewyn,1979)。

国内知名学者马全军(1997)从国际直接投资的相反视角深入探讨了撤资行为。撤资,即投资的母公司或总公司通过特定手段,选择性地或全面性地终止其海外子公司或分公司在东道国的直接运营活动,并促使资本回流的过程。这一现象与国际直接投资相伴而生,二者相互促进。值得注意的是,进行撤资的公司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而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公司则相对较少参与此过程。毛蕴诗和蒋敦福(2002)在深入研究当代跨国公司撤资理论及其新趋势时,基于东道国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明确定义。他们所指的跨国公司撤资,实则是外国企业或者外商收回在本国独资或合资企业中原先投入资本的行为或过程,一般被业界简称为外商撤资。随后,国内的研究学者普遍接受并沿用了这一概念,将其统称为外商撤资或外资撤离。

国际贸易论文怎么写

3  理论基础与机制分析

3.1  理论基础

3.1.1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及其逆反说

英国瑞丁大学知名学者邓宁(John H. Dunning)首先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在于探讨如何有效地融合企业网络派生能力与母国在交易成本、资源等方面的内部优势,同时充分利用东道国在地理位置、制度等方面的区位优势,以实现跨国投资的顺利进行。邓宁把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概括为三种优势,他认为企业只有同时具备这三种优势才会选择跨国投资。

一是所有权优势。在服务特定市场方面,与其他国籍公司相比,该公司拥有净所有权优势。这些所有权优势主要以拥有无形资产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无形资产至少在一段时间内为拥有它们的公司所独有或特有;二是内部化优势。在满足第一个条件的前提下,具备这些优势的企业更倾向于通过扩展自身业务活动的方式将这些优势内部化,而不是通过与其他独立公司签订许可或合同的形式将其优势外部化。三是区位优势。在前两个条件都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企业在母国境外投入的资源要素越是有利可图,企业就越有可能从事外国直接投资和国际生产。这三个条件显然是相互关联的,因为企业无法将其不具备的优势内部化,并且,各国必须具有比较优势,才能证明在国际生产中使用外国要素投入是合理的。 

在邓宁的理论中,三种优势是外国投资的必要条件,如果它们不再存在,母公司则必须剥离外国子公司。然而,Boddewyn(1983)在邓宁提出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三种优势上,从反面方法检验其模型的有效性,并为外国直接撤资的经济理论奠定了基础。他认为,虽然关于初始外国直接投资的折衷理论要求满足所有三个优势,且不一定按照从拥有所有权优势,再到内部化,最后到拥有区位优势的时间顺序。但是跨国企业在国际投资行为中这三个优势只要其中一到两个优势不再存在,就会造成撤资行为。其中,区位优势主要体现在东道国在政治环境、经济发展、市场规模以及要素禀赋等投资环境方面的优势。一旦所在区域的资源出现枯竭,或出现了更具吸引力的新地区,子公司通常会迅速做出撤离决策,以追求更好的发展机遇。因此,区位优势的丢失是跨国公司大量撤离的重要原因。

5  实证结果

5.1  基准回归结果

国际贸易论文参考

本文使用经过PSM处理后的样本数据,去掉不满足共同区域假定的观测值后进行基准回归分析。表5.2分别报告了普通OLS回归、固定效应回归、随机效应回归和企业年份双向固定效应回归的结果。因为各企业撤资的时间有先有后,时间跨度可能比较大,可能出现用来估计DID交互项的观测量不足的问题,因此本文采用多期DID方法研究外商企业撤资与环境的互动效应。我们主要关注表中第四列的数据,观察结果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主要解释变量Divestment的估计系数显著地呈现负值。这一发现阐明了外商撤资行为降低了SO2的排放强度,有助于优化企业的环境行为表现,平均而言,外商撤资使得SO2的排放强度下降了14.66%,撤资事件确实导致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或经济活动的减少,从而对当地环境质量产生积极影响。同时,单向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的回归系数都显著为负,回归系数的绝对值都大于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的回归系数,表明此两种估计结果将企业撤资的环境效应放大了。

5.2  稳健性检验

5.2.1  平行趋势检验

进行PSM匹配处理后,要让多期DID有效识别因果关系,就要使得结果通过平行趋势检验。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撤资事件发生前是否具有相似的观测结果,是双重差分估计结果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前提。如果两组样本在事件发生之前不能表现出一定的平行趋势,那么两组样本在事件之后的所有差异都不能简单地归因于处理效应。因此,通过平行趋势检验的表现结果是,外资企业撤资以前的时间点,实验组与对照组企业SO2排放强度具有相似的基本特征和变化趋势,而在撤资发生以后,两组出现显著的差异化特征。

由于各外资企业发生撤资事件的时间不同,首先需要对撤资时间进行识别,其次,将撤资事件发生年份视为当期。为了使结果呈现得更为直观,本文选取撤资事件发生的前两期和后三期进行检验,并将当期往前第二期(d_2)以前年份的政策效果合并到该期,当期往后第三期(d3)以后年份的政策效果也合并到该期。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6.2  政策建议

随着我国环境监管力度的增强,外资企业撤资的规模也呈现出了不断扩大的趋势。外资企业撤资表面上减少了污染排放,但是仍对区域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小的阻碍,为了合理引导外商直接投资行为和避免恶意撤资现象的发生,本文给出了以下政策建议:

一、建立外商撤资的预警机制。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中阐述了国际直接投资行为需要满足的条件,相对严苛的前提条件、投资回报较低的困境以及退出壁垒较低的市场现状等构成了跨国公司撤资的原因。为了使得优质外资企业能够留存,以及减少非正常撤资行为对区域经济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我们应该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要提高对外商撤资行为的重视,监管部门应该有效利用大数据技术,在互联网平台上实现对外资企业的实时监管,对外资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有一个相对准确的把握,并预估企业的发展前景以及未来发生撤资的可能性。

二、提高外资准入的环境门槛。虽然外资的引进能够提高行业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但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诸多环境问题。本文通过一系列分析了解了外商撤资行为的环境利好性,为迎合当下筑巢引凤、招商引资、谋求国际交流合作的总基调,应该适当提高外资企业的环境准入门槛。政府在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时应对属于水泥、火电等重污染行业的企业予以重点关注,必要时适当调整引资结构,减少重污染外资企业的引进,适当提高其环境准入门槛,制定适合的企业污染排放标准,明确规定重污染企业的污染排放量须控制在标准线以下,超过排放标准的部分需收取较为高昂的排污费用,以促进排污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合理利用资源以改善环境。此外,应重视低污染行业或项目的引进,包括绿色食品生产加工、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互联网和软件技术开发等,这些低污染、高质量外资的引入能激发外商直接投资的“污染光环”效应,便于发展环境友好型经济。

参考文献(略)

123
限时特价,全文1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