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论文哪里有?本研究基于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部分相关数据,来研究2000-2023年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单产的总体状况,并与国内产粮大省、其他主产国作对比分析。借助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模型,分析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单产的影响因素并在借鉴产粮大国和产粮大省增产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单产的增产路径。
第1章绪论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1.2.1.1关于粮食单产状况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粮食单产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粮食单产的趋势分析。这类研究往往采取全球视野,旨在揭示粮食单产变化的内在规律与特征。学者们通过对各种影响因素的细致剖析,如技术进步、气候变化、政策调整、市场需求等,来把握全球粮食生产的长期走向。过去半个世纪以来,全球粮食单产总体上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这一趋势不仅体现了人类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也反映了农业管理制度变革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所做出的持续努力。Freibauer等(2011)学者指出,农业生产依赖于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粮食产量的增产主要来源于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单位产量的提升,且未来粮食的增产将继续有90%来源于单产提升①。Pellegrini和Fernández(2018)的研究中指出,全球粮食产量在过去50年中增加了两倍,主要是由于单位产量的增加②。
全球粮食产量在不断增加,但其增长率却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呈现出了明显的波动性。Martin(2016)则在对全球作物生产的深入研究中发现,小麦、水稻及大豆的年增长率均维持在1%左右,而玉米的年增长率稍高,达到了1.5%③;Grassini(2013)的研究则得出粮食单产相对增长率持续下滑的相反结论。全球农作物单产整体虽呈现出大幅增长的趋势,但地区间的差异仍然显著存在④。Ray DK等(2012)学者的研究指出,尽管许多地区的农作物单产持续增加,但在玉米、水稻、小麦和大豆四大粮食作物主产区种植区,依然有24%至39%的区域,粮食单产并未提高,面临停滞不前,甚至崩溃的境地⑤;此外,Calderini等(1998)和Brissonetal(2010)在研究欧洲粮食生产时均发现,当地粮食单产在20年间从稳定增长转变为下降⑥⑦。
![]()
第3章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单产变动趋势及比较分析
3.1水稻单产变化情况及国内国际比较
3.1.1水稻单产变化情况
黑龙江是全国水稻种植面积最大、总产出最高的省份,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的12%以上,是我国优质粳稻的核心产区,其地理区位优势与独特的生态禀赋为水稻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黑龙江省拥有富含有机质的黑土地资源及优质水体环境,冬季寒冷的气候条件能抑制害虫卵的孵化率,为水稻的可持续种植提供了天然保障。依据积温指标划分标准,全省农业区划包含六个积温带分区,其中第一至第五积温带均具备水稻种植的条件。优质高产品种的水稻不断增加。
2000-2023年期间,黑龙江省的水稻单产总体上呈现上升态势,由2000年的6489千克/公顷上升为2023年的7465千克/公顷,增长15.1%,年均增长速度为0.58%。
在2000年至2007年间,黑龙江省水稻单产波动幅度较大,总体上呈现显著上升态势。其中:2000-2002年间,水稻单产持续下降,2002年降至近24年来最低水平,水稻单产量为5861千克/公顷。2003-2004年间单产回升至超过2000年初水平,2005年再次下降后,2005-2007年间,水稻单产都在逐年增长,并于2007年达到该阶段单产最高水平,较2000年单产水平提高了745千克/公顷,较2002年最低单产水平提高了1373千克/公顷。
第5章国内外粮食单产水平提升经验借鉴
5.1国外提升粮食单产水平的主要做法
5.1.1美国做法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其现代化不仅表现在工业与服务业方面,同时在农业中也有所体现,是世界上主要粮食出口国之一。美国广袤且肥沃的耕地为其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美国农业模式多采取以农场为主体的生产模式。为了稳固并提升粮食产量,美国主要采取以下做法。
(1)大量资金扶持。美国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扶持可追溯至1929至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当时由于农产品过剩,农民不得不进行销毁行为。为应对这一危机,政府直接对农民的生产进行资助,并通过立法手段将其纳入法律保障体系,确保其财政支农能够长效执行。
(2)实施土地轮作与休耕。得益于其辽阔的耕地面积,美国能够灵活采用多样化的耕作方式。土地轮作与休耕制度最初旨在平衡土壤养分、防止水土流失。美国将这一方式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各类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以保障粮食供应的多元化和稳定性。在需求减少时,原先用来种植粮食部分土地将被停止耕作,实行休耕,政府根据休耕面积提供相应的补贴。这一制度不仅有助于稳定粮食供应,还能有效维护和提升土壤肥力。
5.2国内提升粮食单产水平的主要做法
5.2.1河南做法
河南省是产粮大省,产量水平常年处于全国前列。2023年,河南粮食总产量为1324.9亿斤,已经连续7年超过1300亿斤大关,单产为410千克/公顷,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力量。
(1)加强科研创新。河南省高度重视科研投资,激励企业技术创新,通过搭建创新平台,培养创新型农业人才,以期提升当地的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同时通过建立技术服务中心,推广高产粮食新品种以及先进的施肥和节水农业技术,并实现了这些技术的广泛运用。
(2)构建保障机制。为持续提升粮食产能,河南省建立一套全面的粮食生产保障机制。通过制定了《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粮食生产;并坚持发展农业现代化,促进土地流转,提高土地产出能力和农民劳动效率。

结语
黑龙江作为“压舱石”,承担着保障全国粮食安全的重任,提升粮食产量任重而道远。而在耕地面积增长受限的情况下,通过提高单产以期增加总产就具有了重要意义,能够促进经济稳健增长与维护社会和谐。因此,研究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的单产水平和主要的影响因素,找到提升单产水平的路径,才能为黑龙江省粮食单产的提升提供参考。以下是本文主要结论:
(1)黑龙江省水稻单产大多数年份高于我国平均水平,但不及湖北、四川。国际上来看,单产水平远高于世界均值,也远高于水稻产量排名前五的五个大国;玉米单产近些年也逐渐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其他产粮大省比较并不占优。国际上来看单产水平略高于世界单产且差距有加大的趋势,低于美国、阿根廷;大豆单产与全国平均水平相近,呈现波动上升状态,在五个大豆主产省中排名第三,处于中间水平。国际上来看大豆单产低于世界均值,也低于大豆主产国的产出水平。
(2)通过主成分和灰色关联分析对黑龙江省粮食单产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有效灌溉水平、农村用电量、农用化肥施用量、农药使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良种覆盖率和劳动力文化素质均是促进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单产增长的影响因素,受灾面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制约了粮食单产的增长。
(3)提升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单产依然艰巨,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需要根据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从问题视角切入,从推进良田建设,良种创新,良技普及,良机应用,良制建设,推进教育培训六个方面着手。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