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文哪里有?笔者认为东北脱贫攻坚题材小说探索了凸显“山乡巨变”主题的叙述策略。首先,小说主要是以“问题——解决”和“改革+恋爱”两种情节模式建构起东北贫困乡村的脱贫蜕变历程。
绪论
三、研究现状
随着脱贫攻坚题材小说的产生与蓬勃发展,学界也掀起了一股相关研究热潮。从研究的文本来看,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滕贞甫的《战国红》、赵德发的《经山海》、红日的《驻村笔记》、温燕霞的《琵琶围》以及欧阳黔森的《莫道君行早》等。其中,滕贞甫的《战国红》尤其受到学界关注。相关研究成果以期刊论文居多,学位论文则相对较少。从研究角度来看,学界对于脱贫攻坚题材小说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人物形象研究、艺术特色研究以及文学价值研究三部分。
(一)人物形象研究
脱贫攻坚题材小说聚焦某一区域书写乡村之变时,塑造了诸多崭新的人物形象。研究者们发现这些人物形象极为复杂和典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因此,他们纷纷将研究视角聚焦于此,对脱贫攻坚题材小说中出现的人物形象系列进行了剖析与阐释。
首先,脱贫攻坚题材小说中涌现出的“新人”形象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热点。陈国和在《近年来“新人”形象书写的三个维度》(《中国文学批评》,2020年第3期)一文中指出,近年来文学作品中塑造出了一批“走在时代前列,具有特定时代精神的理想人物”①,他们表现出来的生长性和复杂性鲜明地反映了时代精神面貌,为中国经验的艺术表达提供了宝贵的人物形象基础。雷鸣在《乡村振兴视域下文学新人形象建构的经验与问题》(《中州学刊》,2024年第3期)一文中持有类似观点,且更为具体地指出了新时代农村“新人”身上呈现的的新质,肯定了作家在塑造文学新人方面的创新与努力。张堂会在《新时代脱贫攻坚主题文学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21年第5期)一文中则按照人物的身份特征将农村新人形象进一步划分为“既有一心一意为民谋福祉的扶贫干部、志愿者、乡村第一书记,也有新时代成长起来的农民典型”。由此可见,脱贫攻坚题材小说中出现的新人形象已经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成为研究的热点。
第二章东北乡村变迁历程的理性审视
第一节乡村发展困境的剖析
乡村的脱贫振兴归根结底是人的脱贫与振兴,是为了人的发展,“国家集体主义也是以每个社会个人的发展和幸福为最后目的”②,而为了实现每个个体的人的发展与幸福,就需要深入人民群众,充分了解个体的困境与需求。东北脱贫攻坚题材小说作家充分站在“以人为本”和人民性的立场上,于作品中再现并剖析了东北贫困地区人民长期遭受贫困束缚的根源,以及在脱贫攻坚战过程中所遭遇的挑战。但作家们对于此些现象的分析与总结,并非是出于批判或是指责,而是表现出了一种关怀与理解,希望通过文学的力量,唤起人们对于贫困问题以及消解贫困方式的深度思考,以期能够实现人与社会更好的发展。
一、乡村贫困根源的揭示与思索
贫困问题不仅影响着一个国家或者是地区的经济发展,还与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息息相关,鉴于此,经济学、社会学和公共管理等领域都在不断地对其进行探讨和研究,尝试探索贫困问题的生成原因与生成机制,进而能够设计出切实有效的扶贫策略与措施,从根本上缓解乃至消除贫困现象。对此文学工作者们也不甘示弱,一直在用文学的方式思考并反映着有关贫困生成的根源问题,当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作家们对致贫原因也是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表现。例如五四时期的作家们是站在启蒙的立场上,将乡村贫困的原因归结为传统农民的文化性格和品格。而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时,贫困更多被赋予了政治意义,作家们普遍将地主阶级的剥削与压榨看作是导致农民贫困的原因。随着时代的发展,作家们的视野逐渐开阔,对贫困问题的归因也不再仅限于某一方面,而是尝试着从多角度寻找,这一趋势在东北脱贫攻坚题材小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东北脱贫攻坚题材小说作家聚焦东北地区的贫困乡村,更为全面,也更为深刻地总结了其深陷穷困境遇的原因。
第三章东北乡村变革书写的叙述策略
第一节凸显新变主题的模式建构
为将东北贫困乡村的脱贫攻坚过程以更加清晰、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东北脱贫攻坚题材小说作家们在文本的建构上倾注了大量心血,最终他们巧妙地达成了某种一致,普遍选择了“问题——解决”和“改革+恋爱”两种情节模式来进行呈现。“问题——解决”模式如同一条清晰的脉络,贯穿小说始终,层层递进地揭示了东北贫困乡村现代化的发展变化过程。“改革+恋爱”模式则将东北贫困乡村改革的宏大背景与个体情感世界相融合,展现了爱情在脱贫攻坚中的独特力量,为小说增添了一抹亮色,使得故事更加丰富多彩。两条线索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共同展现了东北贫困乡村在新时代的沧桑巨变。
一、“问题——解决”:层层推进揭示脱贫经过
有学者在论及脱贫攻坚题材小说时曾指出,脱贫攻坚题材小说大致是“围绕‘发现问题——正视问题——思考问题’这样一个线索结构,来构建故事的经脉和血肉的”①,然而,笔者在审视东北脱贫攻坚题材小说情节的具体发展时,发现这一模式虽有其合理性,却并不能十分恰确地说明东北脱贫攻坚题材小说的发展走向,尤其是“思考问题”这一环节并未突出问题的实际解决过程。发现与剖析乡村贫困问题自然是东北脱贫攻坚题材小说的重点,但解决问题的过程才是小说的正题。所以笔者认为“发现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的情节模式当更能贴切地概括东北脱贫攻坚题材小说的发展轨迹。
第二节观照乡村变化的不同视角
叙事视角通常是指作家在进入叙事时,选取的观察和讲述故事的角度。杨义先生认为,视角在作品中并非是细枝末节的存在,而是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它是读者进入这个语言叙事世界,打开作者心灵窗扉的钥匙。……它错综复杂地联结着谁在看,看到何人何事何物,看者和被看者的态度如何,要给读者何种‘召唤视野’”②。东北脱贫攻坚题材小说作家充分认识到叙事视角对于作品表达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创作时特意选取了乡村外部视角和内部视角两个不同的角度,对正处于变迁中的东北乡村社会进行了综合立体的反映,既增强了此类小说书写现实生活的深刻性,同时也有效避免了作品流于同质化和模式化的倾向。
一、外来者视角下的帮扶话语
所谓外来者视角,包含两部分的具体所指,一是国家派遣的外来扶贫干部的视角,二是离乡后又回乡的返乡者视角。在外来者视角下,东北脱贫攻坚题材小说发现了东北贫困乡村的问题所在,并以乡村启蒙,培育新生力量等,为帮扶乡村提供了建设性实践路径。
结语
对于在黑土地上生长起来的东北脱贫攻坚题材小说作家而言,这片区域的任何风吹草动都紧紧牵动着他们的情感世界,所以当他们亲眼目睹并亲身感受到脱贫攻坚在这片土地掀起的巨大浪潮,以及随之而来的积极而深刻的变革时,那份激动便如泉涌般喷薄而出,流向了笔端。东北脱贫攻坚题材小说作家们通过对东北贫困乡村蜕变图景的描绘,向读者展示着独属于东北的“山乡巨变”故事,传达着心中的喜悦与赞美之情。但是,他们的笔触并未仅停留于表面的讴歌,而是以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东北贫困乡村变革历程中更深层次的内容和更长远的问题进行了思考与揭示,为东北贫困乡村未来的发展提出了警示,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与应对措施,贡献了属于文学的智慧。在东北脱贫攻坚题材小说的创作过程中,作家们始终坚持着乐观积极的情感态度,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新乡村,使得作品充满了振奋和鼓舞人心的力量。
东北脱贫攻坚题材小说作家对新时代东北乡村史诗性变革的书写,响应着文坛对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的迫切呼唤,延续并创新了乡村书写的文学传统,为今后的乡村题材文学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可资借鉴的创作范式。同时,小说也为外界提供了一条深入了解东北乡村现实状况的途径,东北贫困乡村在脱贫攻坚战中呈现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采取的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变革途径与方案,为其他地区乡村未来的发展振兴提供了宝贵的文本经验和强有力的指引。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