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论文哪里有?笔者认为对【点绛唇】曲牌音乐的研究,不仅使深入了解该曲牌的发展历程、音乐特点及传播路径,更从微观视角认识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点绛唇】曲牌作为传统音乐文化的瑰宝,蕴含的音乐智慧与文化价值,是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章【点绛唇】曲牌发展概略
第一节关于“点绛唇”
“点绛唇”是我国词史上著名的词调之一,调名起源于南朝江淹《咏美人春游》一诗,诗中“白雪凝琼脂,明珠点绛唇。行人咸息驾,争拟洛川神”形容一位女子容貌如白雪凝成的美玉,红唇似莹润的明珠,使得过往行人都驻足止步,争相将她比作洛川的神女。此诗也表达了作者对所谓“美人”的审美标准。
“点绛唇”用作词调使用,初见于南唐时期冯延巳的《点绛唇·荫绿围红》一诗,诗曰“荫绿围红,飞琼家在桃源住。画桥当路,临水双朱户。柳径春深,行到关情处,颦不语,意凭风絮,吹向郎边去。”王奕清的《钦定词谱》将冯延巳的《点绛唇·荫绿围红》列为词之正体,认为“此词为正体,若苏词之藏韵、韩词之添字,皆变格也。”①五代其他词人基本不用此调。此正体为双调四十一字,前段四句三仄韵,后段五句四仄韵。其格律为:▲仄平平(句),△平△仄平平仄(韵)。▲平△仄(韵)。△仄平平仄(韵)。▲仄△平(句),△仄平平仄(韵)。△▲仄(韵)。▲平△仄(韵)。△仄平平仄(韵)(本平而可仄者用▲;本仄而可平者用△)②。例如其中的词句“荫绿围红,飞琼家在桃源住。画桥当路,临水开朱户”等,便遵循着这样的格律规则,读起来韵律和谐,节奏平稳。此后,“点绛唇”开始逐渐形成一定的词调范式。宋时,此调用者极多,汪藻、苏轼、秦观等人皆用此调且最具代表性。其中汪词与冯词的格律相同,为宋人通用之体。如汪词《点绛唇·新月娟娟》“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于酒。”此外苏轼的《点绛唇·己巳重九和苏坚》“筝声远。鬓云吹乱。愁入参差雁”秦观的《点绛唇·桃源》“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也与汪、冯词的格律相近,可见【点绛唇】用做词调使用时,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第三章【点绛唇】曲牌的现代传播
第一节在戏曲中的传播
曲牌【点绛唇】在现代的流传主要是通过戏曲的形式,因此,笔者统计了《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共49册)中【点绛唇】的使用情况:
![]()
此外《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青海卷中的青海平弦戏中存在唢呐曲牌【点将】,没有唱词仅有旋律。湖北卷中的清戏存在器乐曲牌【点将】。内蒙古卷存在【点将】【正点将】【反点将】【男点将】【女点将】【反盗点将】【哪吒点将】【鬼点将】【神点将】等曲牌,云南卷中存在【文点将】【武点将】等曲牌。其中【点将】是【点绛唇】的通用称呼。而【男点将】【女点将】等则是多表现男性或女性将领率兵出征的场景,与【点绛唇】在主题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哪吒点将】【鬼点将】【神点将】等曲牌则是根据表演时特定的人物或情节进行命名的,与【点绛唇】主题没有太大联系。
第四章【点绛唇】曲牌发展特点分析
第一节南北【点绛唇】曲牌对比
从整个时间的角度来看,“点绛唇”经历了唐宋时期词牌的兴起、元代散曲与杂剧的运用、明代戏曲与文人传作的延续以及清代戏曲与曲艺的拓展四个阶段的发展,在近现代仍然以戏曲、曲艺、器乐等形式的传承与创新,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梳理完【点绛唇】于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轨迹后,其在南北地域间的差异与交融同样值得深挖细究。不同的地理风貌、风土人情,为这一古老曲牌染上了别样色彩。接下来,我们将把目光从纵向的历史长河转移至横向的地理版图,探究【点绛唇】如何在南北地域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开出独具特色的艺术之花。
一、南北【点绛唇】曲牌的差异性体现
(一)曲调旋律差异
南曲的【点绛唇】曲调旋律多呈现出婉转、细腻的特点。例如在昆曲等南方剧种中,其旋律线条常常如潺潺流水,音符之间的衔接自然流畅且多有细腻的起伏变化,音程跨度相对较小,给人一种柔和、温婉之感。以《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四川卷》中的【点绛唇】为例,其旋律在行进过程中,常常围绕着几个核心音婉转徘徊,如谱例4-1中的“do-re-mi”“re-do-mi”等,整体的旋律趋于平缓,使得此处虽为鲁智深所唱,但营造出的是一个委婉而而非冒进的人物性格形象。
![]()
第二节由【点绛唇】谈我国曲牌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上述对【点绛唇】的深入探究,为我们打开了传统曲牌音乐研究的一扇窗,从中我们得以一窥其在凝聚民族情感、强化文化认同方面的关键作用。然而,仅聚焦于【点绛唇】,尚不足以全面勾勒传统曲牌音乐的整体风貌。事实上,在传统曲牌音乐的庞大体系中,存在着诸多与【点绛唇】类似的曲牌,它们同样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有着独特的发展脉络与艺术特色,对其进行剖析,将极大地丰富我们对传统曲牌音乐的认知。同时,从宏观视角审视中国传统曲牌音乐,我们会发现其在漫长发展进程中呈现出一些共性的发展特点,这些特点贯穿于各类曲牌的演变之中,是理解传统曲牌音乐发展规律的关键所在。接下来,本文将分别从类似曲牌剖析以及中国传统曲牌音乐的共性发展特点这两个层面展开深入探讨。
一、类似发展路径的曲牌案例剖析
【一枝花】曲牌的起源与唐代传奇小说《李娃传》紧密相连。故事中,李娃与郑公子的爱情经历跌宕起伏,从相识相爱到郑公子被父亲鞭打至濒死,再到李娃救助并助其发愤中试,最终夫妻团圆,李娃被封汧国夫人。这一感人故事被编成歌曲传唱,因李娃艺名“一枝花”,歌曲便得名《一枝花》。随着时间推移,歌曲演变为词牌,虽咏唱李娃故事的词牌及曲词现已失传,但《一枝花》作为词牌的形式保留下来。
结语
在对【点绛唇】曲牌音乐的探索进程中,回溯元明清时期的历史脉络,深度钻研《九宫大成》的音乐体系,并在现代多元艺术语境中考察其发展踪迹,最终从南北曲比较以及我国曲牌音乐发展的宏观视角,对该曲牌展开全面且细致的分析。
回顾元明清时期,【点绛唇】曲牌作为重要的文化元素,在不同时代的文艺土壤中孕育、发展。元代戏曲兴起,它作为关键曲牌融入杂剧音乐体系,承担起渲染剧情氛围、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功能。明代传奇兴盛,“点绛唇”在音乐结构、旋律特征等方面不断演变,以适应新的表演形式与审美需求。至清代,戏曲艺术发展更为成熟,【点绛唇】曲牌在各类声腔剧种中广泛传播,受不同地域文化影响,呈现出风格多样化的特征。对这一历史发展进程的梳理,清晰呈现出【点绛唇】曲牌在传统音乐发展脉络中的重要地位,它是时代变迁在音乐领域的直观体现。从语言学与音乐学双重视角对《九宫大成》中的曲牌【点绛唇】进行分析,为深入理解其音乐内涵提供了关键路径。
从语言学角度看,曲牌唱词韵律与音乐节奏紧密关联,平仄搭配、押韵规则在音乐起伏中得以彰显,二者相互映衬,形成独特的音乐审美。从音乐学角度分析,旋律走向、音程跨度、调式运用等元素蕴含丰富音乐内涵。通过对这些元素的深入剖析,研究团队得以洞察古人音乐创作的精巧构思,以及音乐与文学相互交融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