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论文哪里有?本研究选取X幼儿园作为个案研究的对象,采用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实物分析法四种方法对该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历程进行梳理,其园本课程开发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无序迈向有序阶段,X园以“体育、运动、健康”为特色构建了课程框架;从有序到体系阶段,X园提出了“悦健康”课程体系;从体系到高度阶段,引入课程审议机制,形成了“三三”审议模式,优化了课程实施路径,让课程开发更具活力与针对性。
一、绪论
(四)文献综述
本研究将知网(CNKI)作为主要文献研究来源,以“园本课程开发”为主题对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并整合国内外研究情况,截至2025年3月底,共检索出期刊论文96篇,硕博论文53篇,会议论文10篇。在硕博论文库中对“园本课程开发”进行检索,发现自2019年后,论文数量有明显上升趋势。
1.园本课程开发的内涵研究
从词语的溯源来看,“园本课程”这一术语源于基础教育领域的“校本课程”。1973年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举办的一场国际课程研讨会上,菲吕马克(Furumark)与麦克米伦(Mc-Mullen)首次提出“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尽管国外未明确提出“园本课程开发”的说法,但由于幼儿园在课程开发方面享有较大自主权,且重视儿童中心,其幼儿园课程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与园所特性,在某种程度上与我国的“园本课程”相类似。
虞永平教授指出,园本课程之“本”是对课程性质的限定,意为基点、基础、出发点,也可引申为条件、现状。它是从幼儿园的实际出发构建的课程。我们对园本课程的基本界定是:园本课程是以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为指导,以幼儿园现实的环境和条件为背景,以幼儿现实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幼儿园教师为主体构建的课程。适宜性是园本课程的最根本的特性。
为了深刻理解园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可以先区分几个概念:“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园本课程”。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从本校现实情况出发,充分挖掘社区和学校中满足课程建设的各种资源,自主开发出符合本校学生个性特点的特色鲜明的课程。①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国家和地方的课程纲要精神为指导,从学校的现状、特点和学生的需求出发,由校内外团体或个人自主进行的一个持续动态的课程改进过程。②可以看到,二者的侧重点不同,校本课程开发侧重过程性,校本课程侧重结果性,是校本课程开发不断优化和完善的结果。
![]()
三、X园园本课程开发的成效总结
(一)革新课程理念,树立儿童本位观念
1.园长领航定向,开发适宜儿童课程
园长在园本课程开发中承担着顶层设计者与实践引领的双重角色,其核心理念的清晰性与科学性直接决定了课程开发的价值方向和实践品质。作为课程改革的“掌舵人”,X园园长并未停留在政策执行层面,而是通过持续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动态建构起适宜本园的课程体系。
回顾X园的发展历程,早期受政策导向和园所自身实际状况的影响,在1997年,明确了以“体育、运动、健康”为特色的发展方向,并在2018年初步搭建起课程框架。随着“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改革浪潮兴起,X园园长又敏锐地捕捉到时代脉搏,及时顺应政策趋势,把握课程开发方向。园长与教师团队齐心协力,共同确立了“尊重儿童生命节律”“支持真实问题探究”“回归生活教育本质”等重要课程理念。这些理念构成了X园园本课程开发的底层逻辑,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悦健康”园本课程体系。该体系以培养具备“愉悦之心、健行之旅、康健之体”的儿童为目标,围绕九大核心素养精心布局,系统整合了园内丰富的课程资源,规划了多元的实践路径。在课程实施过程中,X园园长察觉到教师在课程开发能力方面存在不足,儿童的需求也难以得到充分满足。为解决这些问题,X园推行课程审议模式。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开展三阶段审议,切实帮助教师提升观察分析、价值判断与资源转化能力。这一模式不仅保障了课程开发的正确方向与系统性,还激发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内生动力,使得儿童视角贯穿于课程实践的各个环节。
五、X园园本课程开发的优化策略
(一)深化儿童本位观念,优化课程结构
在学前教育步入高质量发展的现今阶段,深化幼儿为本的理念,优化课程的结构,这不但属于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核心途径,更是为幼儿的未来发展明确了方向。
首先,深入领会“儿童本位”的核心精神。教师要主动利用业余时间,开展自我提升行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要对各类幼儿教育蓝本文件进行深入研读,挖掘文件中课程开发背后的理念内涵,把握“儿童本位”在实际教学中的走向。二是多阅读与“儿童本位”相关的理论书籍,例如:诸如《儿童的一百种语言》《有吸收力的心灵》等著作,夯实自身的理论知识储备基础,增强理论水平。三要养成定期反思的习惯。教学结束后,教师需用心总结经验,归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认真思考解决方法,持续优化教学方案,逐步增进教学实践水平。
其次,要为儿童提供表达的机会。一方面,搭建面向儿童的专属表达平台。采用开辟创意表达场所、举办故事分享会等活动,为孩子们提供表达的机会,确保他们能用绘画、手工、表演、讲述等多样形式,展现内心独特想法。另一方面,带动幼儿直接参与园本课程开发。在筹备课程活动之前,举办“幼儿会议”,直接倾听幼儿的话语,针对“你想开展什么活动”“你喜欢怎么玩”等话题与幼儿交流讨论,使幼儿自主选择活动项目,自由表达对课程的期望与看法,进而使课程更契合幼儿的意愿与需求。
![]()
(二)完善教师成长支持体系,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能力
园本课程内容的构建,本质不是单纯地把教学素材堆在一起,而是要始终围绕教育目标的实现展开,它是在真实教育的场景中,凭借师幼互动、与环境互动、同伴互动的动态情形,把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转变为有教育意义的学习机会,教师若想达成从教材意识切换到资源意识,应改变原本“教什么、怎么教”的传统课程格局,更多去留意幼儿方面,以及如何投放恰当且贴合幼儿生活经验的材料。为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方法:
第一,完善知识系统。一方面,教师要时刻关注幼儿发展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把握不同阶段幼儿认知、情感及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特点。例如认真阅读学前教育相关的优质期刊杂志、课程公众号、参与专家讲座等。另一方面,教师要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每天抽出时间学习专业书籍与线上课程。幼儿园也能定期组织教师举办经验分享会,聚焦课程开发中的棘手问题,让教师们交流各自的想法与做法。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做好知识记录,把所学知识分类归纳,按时复盘梳理,建立个人学习档案。实现从理论知识到实践本领的过渡,为园本课程开发提供稳固的知识后盾。
第二,开展专题培训。首先,定期组织“幼儿需求诊断”“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设计实操”等系列培训。指导教师如何依据幼儿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及已有经验,设计符合教育目标的课程内容,增强教师对课程内容价值的判断能力。其次,在培训过程中融入实战演练。设置课程设计实践环节,要求教师根据给定主题,在专家指导下进行课程内容设计,并模拟教学场景,通过实践检验设计成果,不断提升实践能力。同时,进行案例研讨。收集国内外优秀的园本课程资源开发案例,组织教师开展案例研讨活动。引导教师分析案例中课程资源的选取、挖掘、整合和评价方法,总结经验教训,拓宽教师的资源开发思路,增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运用资源的能力。最后,将培训成果与日常教学挂钩,要求教师每学期提交改进后的课程方案,并跟踪实施效果,确保学到的策略真正落实到课堂中。
六、结语
本研究选取呼和浩特市X幼儿园作为典型个案,借助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和实物分析法,系统梳理了其立足儿童本位进行园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历程,总结了宝贵经验,剖析了现存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优化策略。
虽然研究者尽力为之,但由于研究者能力限制,导致本研究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第一,在研究方法上,尽管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和文本分析法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质性资料,使研究者得以深入了解X园园本课程开发的真实情境,但缺乏精确的科学数据支撑,可能受到研究者和受访者主观意愿的影响。第二,在课程实施效果评估方面,目前的追踪评估工作还不够完善,尚未能系统地呈现幼儿长期发展的动态变化。这使得对课程实施效果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全面、深入地了解园本课程对幼儿成长的长期影响。
这些研究的不足之处,为研究者的后续研究指明方向。在未来相关的研究中,研究者计划采用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呈现更完备的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整体样貌。同时,期望借助行动研究,不断增强课程实施路径的合理性,凭借纵向研究探索幼儿长期发展的动态成效,推动“儿童本位”从理念主张过渡到常态化落实,为学前教育的进步贡献更多有价值的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