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基于PMC指数模型的省级婴幼儿托育服务政策量化评价

  • 论文价格:150
  • 用途: 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
  • 论文字数:47544
  • 论文编号:
  • 日期:2025-11-26
  • 来源:上海论文网

MPA论文哪里有?本研究发现:政策外部性组合的结构性矛盾、政策内容同质化趋势、多元主体参与动力不足以及政策工具运用的失衡状态,共同制约了婴幼儿托育服务供给效能的提升。

绪论

第四节研究的创新点

尽管全面二孩、三孩政策相继实施推动了婴幼儿托育服务政策体系与供需研究的发展,但政策评价研究仍显不足。随着政策评价研究成果越来越丰富,也有学者开始将政策量化评价应用于婴幼儿托育服务领域,主要是使用PMC指数模型对中央层面的婴幼儿托育服务政策文本进行量化评价,但几乎没有用该政策量化评价模型来评估省级婴幼儿托育服务政策。所以,本文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将PMC指数模型应用于省级婴幼儿托育服务政策评估,创新了新的研究视角并补充了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其二,一定程度克服了PMC指数模型在大规模政策文本处理中的技术难题,实现了对批量政策样本的系统评价;其三,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不仅揭示了当前政策的优势与不足,还为政策制定、调整和优化提供了实证依据。总之,本文在继承既有研究共性的基础上,通过研究视角创新和量化实证分析,为省级婴幼儿托育服务政策的制定和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建议,对完善婴幼儿托育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第三章省级婴幼儿托育服务政策的量化评价研究设计

第一节PMC指数模型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政策文本挖掘

在利用PMC指数模型进行政策文本评价时,一般需要对政策进行文本挖掘从而获得高频词汇和高频词之间的合作网络关系,进而设置自建指标,完善PMC指数模型的指标评价体系。本文将270份政策文本正文合并到1个政策文本文档,导入ROSTCM.6进行词频分析,分词筛选掉“提升”“增强”“积极”等无实质意义和无关动词,并将同义词进行归类,最终形成高频词词表,如表3-1所示(因篇幅限制仅展示前60个高频词),然而,单纯依赖高频词汇难以准确揭示其间的关联性。因此,本文通过引入社会网络关系图(如图3-1)进一步帮助完善PMC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MPA论文怎么写

第五章省级婴幼儿托育服务政策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

第一节省级婴幼儿托育服务政策的不足之处

一、政策外部性搭配失衡

评估政策属性是评价政策合理性、有效性及可操作性的关键基础,明确和把握政策属性不仅能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清晰的设计方向,也能帮助政策执行者准确把握实施要求与目标,从而保障政策的有效落实和预期成果的实现。从数据分析结果来看,本文包含的政策外部属性相关的一级变量(政策性质、时效及操作性)中,政策时效和操作性的整体均值介于0.6至0.8分之间,表明大多数政策样本在这两方面存在不足。尽管政策性质的整体均值超过0.8分,但其5个二级变量的赋值分布存在不均衡现象。

(一)缺乏诊断性政策性质

诊断性二级指标PMC均值低于0.5分,仅43%的政策样本包含政策性质的全部指标。虽然90%以上的政策样本涵盖了描述性、引导性、支持性和监管性内容,但不足一半的政策样本具备诊断性。从PMC评级分析来看,优秀评级的16份政策样本中,三分之一缺乏诊断性,其他评级的政策样本中这一问题更为突出。从地区差异来看,六大行政区域的政策均存在诊断性不足的问题,其中中南地区均值最低(0.45)。此外,华北、华东和西北地区的政策样本还存在监管性缺失,华东地区部分省份的政策样本在引导性方面也较为薄弱。以上数据表明政策样本中普遍缺乏对婴幼儿托育服务发展现状问题的深入分析与总结,这种缺失容易导致政府在制定新的政策时难以精准识别当前婴幼儿托育服务领域的核心痛点与瓶颈,例如供需不平衡、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不利于政策迭代升级。

MPA论文参考

第二节省级婴幼儿托育服务政策的优化建议

一、优化婴幼儿托育服务政策外部性

(一)强化政策诊断性,促进政策性质多元化与均衡化

在政策制定过程中,除了需要关注描述性、监管性、引导性和支持性内容外,还需要通过加强诊断性来实现政策性质的多元性与均衡性。以“十四五”规划为节点,婴幼儿托育服务专项政策在“十四五”之前多处于起步阶段,政策文本以实施意见为主,侧重于描述性、支持性和引导性内容;而“十四五”之后,政策文本更注重规划与计划,尤其是中长期规划或者计划类政策。科学的分析与合理的判断有助于提升政策设计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所以这类政策不仅需要对省内婴幼儿托育服务的发展现状进行详细描述,还需在此基础上深入诊断分析现存问题,提出针对性优化建议,从具体省份来看,除青海、山西和黑龙江外,其他省份在“十四五”后的政策文本中均重视诊断性,且政策性质分布较为均衡,这表明在婴幼儿托育服务政策实施一段时间后,各地政府都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加以改进,并且中央出台的“十四五”规划也提出了一定要求,具体表现在优化服务平台、优化监管职责、优化布局结构上。因此,青海、山西和黑龙江在后续婴幼儿托育服务政策制定过程中需要在政策性质组合上进行优化。

结论与展望

本文基于政策评价的视角,通过对65项省级婴幼儿托育服务政策文件的系统性梳理,揭示了当前我国省级层面婴幼儿托育服务政策的特征与短板。研究发现:政策外部性组合的结构性矛盾、政策内容同质化趋势、多元主体参与动力不足以及政策工具运用的失衡状态,共同制约了婴幼儿托育服务供给效能的提升。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政策属性优化、内容创新、协同机制构建和工具适配四个维度提出改进路径,以期推动婴幼儿托育服务政策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型。

需要指出的是,囿于个人能力原因以及研究范围限定,本文尚未深入探讨中央与地方婴幼儿托育服务政策的互动关系。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开展纵向比较分析:一方面,通过央地婴幼儿托育服务政策目标差异度测量,揭示婴幼儿托育服务政策传递过程中的效能衰减规律;另一方面,对比地方婴幼儿托育服务政策创新实践与中央制度设计的适配性,探索“顶层设计-基层创新”良性互动的实现路径。此外,PMC指数评价法对于异质性因素动态变化反映不足,不能很好地捕捉到样本个体在不同时期内比较观测值或其他变量的变动情况,以及这种变动对差异趋势的长期影响,未来将寻求新方法继续探索婴幼儿托育服务政策动态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略)

123
限时特价,全文1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