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论文哪里有?本文从本质安全管理的研究现状出发,对大量文献进行研读,结合建筑施工的特点以及本质安全管理模型,运用文献分析、案例研究和政策文本分析确定建筑施工项目本质安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第1章 绪论
(1) 国外本质安全管理研究现状
本质安全最早出现在1950年航空航天科技工业。60年代,主要应用于电气设备或设备,尤其是防爆防火设备[1]。1986年,国际化学工程师学会召开了一次研讨会,讨论了化学过程安全的问题。在这次研讨会上,英国一位化学专家提出了本质安全(Inherently Safer)的概念。美国化工学会对“本质安全”的定义主要强调通过设计和选择工艺、设备及材料,从根本上减少或消除危险[2]。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发达国家的学者和专家都对本质安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美国化工安全中心于1993年提出了本质安全理论和本质安全设计方法,它明确地表明,要达到本质安全目标就需要在设计过程中将所有可能影响到安全性的因素都考虑进去,而设计的安全性和合理性,将会直接影响到后续各个阶段的安全性[3]。
本质安全理论在化工行业、电气行业、煤矿行业和建筑业均有一定的应用。WANG F等人提出了一种石油化工装置本质安全工程设计方法,同时建立了数据库管理接口,实现了对工程安全设计经验的有序管理,为石油化工装置的本质安全设计提供了指导思想和实用方法[4]。Gang Wei等人研究了电池的本质安全,分析了不同电池类型的安全问题,运用定量评价的方法为电池本质安全性能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为电池次生灾害的减灾策略提供了明确的方向[5]。Mohammadi H利用多准则模糊决策方法建立了化工过程本质安全水平评价的新指标,在案例研究中,选取了涉及6种不同合成路线的甲基丙烯酸甲酯生产工艺,应用WISI指数验证其有效性,通过为指标分配适当的权重来增强本质安全指标的性能,从而促进对过程安全进行更全面的评估[6]。T. K从全面的角度研究了本质安全管理中的危险源,指出要消除“人、机、环境”的危害因素,必须通过培训、教育和文化的建立来消除“人、机、环境”的危害[7]。Edwards和Lawrence等人提出了多种评价本质安全水平的方法和指标,推动了本质安全理论的研究和应用[8]。
第3章 项目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Z公司及项目概况
3.1.1 公司简介
Z公司始建于2003年,是一家大型的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施工队伍分布在本省各地、市及京、津、蒙、渝、粤等省市和地区。公司拥有2500万人民币的总资产,3500万人民币的固定资产和1500万的流动资金。工程机械300多台,包括塔式起重机14台,混凝土搅拌站5个,混凝土运输车24个,混凝土输送泵6台,混凝土搅拌机,吊车,挖掘机,铲车,推土机,运输车等。年建筑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年销售额超过一亿元人民币。
Z公司拥有一套严密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安全与优质的建筑设施。公司拥有精湛的施工技术与先进的施工设备,涵盖了项目管理、工程设计、施工技术等各个领域。在过去的二十年里,Z公司先后完成了多个大型建筑项目,包括商业综合体、住宅小区、公共设施以及工业园区建设,积累了丰富的施工经验和良好的市场口碑。Z公司主要业务范围有建筑工程施工包括各类住宅、商业和工业建筑的施工及装修,涉及土建、机电安装等方面;市政工程包括道路、桥梁、公共设施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工程的质量和环保;工程设计与咨询包括提供建筑工程设计、规划和咨询服务,帮助客户实现最佳的工程解决方案。然而,Z公司在安全生产管理上仍然存在一定的漏洞,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安全生产形势严峻。
第5章 D项目本质安全水平提升对策及建议
5.1 人员本质安全方面
根据第四章节分析得出的上表内容可知,D项目施工现场人员本质安全等级处于良好水平,并且人员本质安全在本质安全元素组中权重较高,约占26%。其中,专业技术水平权重值为组内元素中最高值,其次是安全意识和文化素质。而安全意识评价等级为中等水平,专业技术水平和文化素质安全等级处于良好水平,说明D项目人员安全意识较为薄弱,应着重提升现场人员安全意识,并且加强施工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人的因素是施工安全的关键因素, 对人的控制是对安全管理的真正的事前控制。充分考虑并重视人在整个系统中的角色,“以人为本”理念要求在环境和工具设计时充分考虑工作人员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在施工现场应用人因工程,可以显著提升工人的工作环境,减少事故的发生。在前面章节对D项目安全管理出现问题原因分析的基础上,从人因工程的角度出发,提出在日常安全生产管理中进一步有效预防事故的控制方法,从而提升人员本质安全。
(1)选择和设计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工具和设备,使设备本身具有安全性,从而减少工人的疲劳和受伤风险。例如振动减震工具,使用减震设计的电动工具,减少长期使用对工人手腕和手臂的震动伤害。工具的手柄设计要符合手部形状,防止手部疲劳和损伤,减少因疲劳或不适带来的安全隐患,确保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2)通过人因工程设计激励机制,如即时奖励和认可,鼓励施工人员保持积极的安全行为和高水平的安全意识。将人因工程理念融入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通过持续的文化宣导和日常实践,使施工人员自然地将安全意识融入日常工作。
(3)优化工作站设计和布局,确保工人在工作时能够保持自然和舒适的姿势。例如,调整工作高度,根据工人的身高调整工作台的高度,减少弯腰或过度伸展的动作。适当的空间安排,确保工人有足够的活动空间,避免拥挤导致的意外碰撞和跌倒。
5.2 物的本质安全方面
从上表研究结果可以看出,D项目施工现场人员本质安全等级处于良好与优的水平之间,在本质安全元素组中物的本质安全权重约为11%,所占权重相对较小。其中,设备安全性能权重值高于元素组内其他指标,并且D项目的安全防护设施评价结果安全等级相较于其他两方面较低。因此,应着重从这两个方面来进行改进。从大局角度来看,组内各个元素的元素权重只有很小的差距,即可以一起考虑二级指标的三个方面来增强物的本质安全。针对D项目在设施方面出现问题的原因可以采用工业工程中目视管理的方法,目视管理在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直观、可视的方式来传达信息和指导行为,提高施工现场整体安全性。
(1)在施工现场张贴操作流程图和安全操作规程,帮助施工人员按照标准化步骤进行操作,减少误操作的风险。在设备和工具上贴上操作警示图标,提醒施工人员正确使用设备和安全防护措施。同时设置安全防护设施检查表,定期对安全防护设施进行清点和检查,保证安全防护设施的有效性与可靠性。
(2)对施工人员进行定期的施工设备安全操作流程的培训,同时为每台设施设备建立检查记录表,记录每次检查的时间、项目、结果等信息,追踪设备状态,提高设备安全性能。
(3)使用清晰的标识和标牌来标明危险区域、紧急出口、急救设备等,帮助施工人员快速识别潜在危险和紧急通道。通过不同颜色的标记来表示不同的危险等级或安全状态,例如红色代表禁止,黄色代表警示,绿色代表安全。
(4)在施工现场张贴安全宣传海报和标语,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知识水平。设立信息看板,定期更新安全信息、事故案例和防范措施,保持施工人员对安全问题的关注。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2 研究展望
在本研究中,虽然对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提出了系统的措施,并结合工业工程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由于数据样本的局限性和现场复杂性,仍存在一些局限性。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为建筑施工单位,对其进行了建筑施工现场本质安全管理的研究,并构建了符合该项目本身的本质安全水平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随后利用云模型对其进行分析与评价。未来可以考虑对政府监管和建设单位进一步研究,进一步探讨本质安全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借此推动安全管理实践的深化与优化。随着施工现场管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工程方法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前景广阔。未来的研究不仅可以推动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还可以为实际工程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管理工具,从而大幅提升施工现场的安全水平和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