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论文哪里有?本文研究解决了不同信息技术在同一平台的融合问题,为搭建智慧工地平台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及方法,有效整合项目规划、建设、运营管理不同阶段的管理诉求,实现了既定的管理目标,提高了各单位之间的协同工作效率,对于智慧工地平台的规范建设和使用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从而证明了该平台对于优化项目管理流程具有重要作用。
1绪论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BIM等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BIM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在BIM技术的探索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BIM概念的提出最早来自于美国,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的Charles Eastman在“Building Product Models”[1]书中提出了建筑信息模型的理念和原理。Costa G[2]等通过BIM技术实现建筑项目构件信息共享。Johnstona B[3]等使用BIM技术模拟施工,在模拟施工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纠偏。Fu C等[4]通过IFC模型查看器对施工现场工作平台进行管理。Golparvor-Fard[5]等通过信息平台和BIM与摄像技术的结合对建筑项目进行4D模拟。Mill T[6]通过使用地面激光扫描仪和全站仪创建的BIM模型扫描和检测建筑项目的损坏程度。Mancini M[7]等通过传感器技术和BIM模型,对建筑项目中预制构件安装后的质量进行实时评估。Li等[8]将RFID与BIM技术运用到实际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中。
近年来,BIM技术在国内建筑行业的应用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徐梦杰[9]基于传统进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BIM进度管理的优势,设计出BIM进度管理应用流程的设计与实施方法,并以某国际高中项目为例,实证分析了本文所研究的BIM施工进度管理的实施方法。杨林[10]对BIM技术在施工现场的使用进行全面的说明,为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文明施工提供可行的建议。洪可[11]提出了一种基于Revit平台的城市道路模型构建过程,并将Dynamo程序应用于实际的城市道路工程案例,验证了所提出的城市道路参数化构建方法的可行性。黄磊[12]利用BIM技术中的Dynamo可视化编程平台,对地下室桥台钢筋工程设计进行参数化,实现钢筋笼数量的实时统计和精确的成本管理。同时,准确的钢筋笼模型可以作为现场钢筋笼绑扎的技术交底,提高施工单位深化设计的能力。于利贤[13]等学者从基于BIM技术的全过程工程咨询项目管理中的应用为出发点,阐述BIM咨询顾问主要工作内容,优化BIM协同平台工作流程,并提出具体建议措施,提升了BIM技术在全过程工程咨询项目管理中的应用水平。
3智慧工地平台应用现状与功能需求分析
3.1现有智慧工地平台功能问题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地管理的复杂性和施工现场的安全性问题依靠智慧工地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不但提升了施工效率,还为工地提供了安全保障,在建筑行业中发挥着积极性作用。但通过对当前相关研究文献的阅读梳理以及对工程一线人员进行实地走访并结合本人的实际工作经验,归纳总结出现有的智慧工地平台仍然存在着信息集成性不足、标准体系不统一等问题,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具体问题如下。
3.1.1信息集成性不足
智慧工地平台服务目的之一就是消除信息孤岛现象,目前信息化数据分析水平还有待提高,大多施工企业对于数据分析和价值挖掘还不够全面,现有技术无法完成海量数据分析的工作,容易出现一些如下的信息管理问题:
(1)信息采集:在信息采集环节,面临的问题包括程序繁琐导致的工作负担沉重、信息准确性欠佳、数据分散无序、采集工具不够科学合理等,这些问题往往会加大工作人员投入的时间成本。
(2)信息处理:信息处理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信息重复处理的现象,这不仅易于引发信息混淆不清的问题,还可能导致信息的有效传播受到阻碍,造成工程上的经济损耗。
5基于多种信息技术集成的智慧工地平台的应用
5.1项目介绍及BIM建模
5.1.1智慧工地平台应用项目介绍
KJ镇农畜产品深加工项目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建设用地44588㎡,总建筑面积34419.46㎡,地上计容建筑面积33775.96㎡,地下建筑面积643.5㎡。其中包括员工宿舍楼、研发中心办公楼、生产车间、冷库保鲜库、包材成品库、消防水池及其他附属建筑物。项目涉及居民建筑、工业厂房等类型,其中厂房大跨度钢结构顶为本工程施工重难点。本项目涉及多专业施工队伍,交叉作业频繁,组织协调难度大。鉴于工程工期紧、任务重、工艺复杂,项目整体目标的管理难度较大,项目团队决定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智慧工地平台,以确保工程能够安全、高质量并按时交付。
本项目在开始前即制定智慧工地平台实施使用计划,力争BIM技术、GIS技术、倾斜摄影等技术的使用贯穿建筑全生命周期,为本工程的建设及使用发挥最大的价值。项目充分利用BIM等技术把项目从设计图纸到落地应用结合成一体,利用BIM优化设计,解决项目中存在的错、漏、碰、缺等问题,按模型生成的进度计划组织施工;同时生成构件明细表,辅助算量计价;利用不同类型的模型对项目空间进行漫游渲染。同时,项目利用无人机定期生成三维倾斜摄影模型,结合BIM模型对项目进度进行阶段性对比,合理制定施工计划,其生成的可视化实景三维模型使项目可视化发挥最大能力。在智慧工地平台中,将BIM等不同类型的模型进行结合,同时运用物联网、AI等信息化手段将监测数据实时记录并回传,对现场管控有了极大地提升。下文将重点介绍智慧工地平台中各项技术的具体应用。
5.2倾斜摄影建模
5.2.1数据采集
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的核心在于利用无人机搭载的多角度镜头,捕捉建筑物屋顶、地形表面及其侧立面的高分辨率纹理数据。这项技术不仅能精确细致地展现地貌特征,还能准确获取拟建区域的纹理和地形信息。通过精确定位、数据融合及三维建模等步骤,可以生成逼真的三维建筑地形图。在处理过程中,首先对图像进行预处理,包括误差校正和平差分析,以生成高密度点云数据。接着,根据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图像和数据,自动创建三角网格。最终,生成一个真实且精确的地表测量模型,该模型可作为土方量计算的基础数据来源。
根据项目需要选用大疆精灵4Pro RTK专业版无人机,其参数设计如表5.1所示。考虑到无人机单次飞行时间约为20分钟的限制,需合理规划待测区域的分布,并预先设定每次飞行的路线和距离。无人机航测区域以项目红线为边界,向外扩展100米,旨在确保区域内模型的准确性。同时,通过PPK天线与地面GPS测量设备的协同工作,可以在航测过程中精确测定照片的POS数据,从而确保照片定位的准确性,满足建模精度的要求。同时要选择一处视野开阔的地方作为相控点,这会直接影响模型的精度。最后要确保航测过程中选择天气晴好的时候进行飞行作业,以确保天气因素对模型的空三计算和精确度没有影响。
6结论与展望
6.1结论
本文基于对智慧工地的平台研究,辅以信息技术集成等理论,研究了基于多种信息技术集成的智慧工地平台的搭建过程,并以一个农畜产品深加工园区项目为例进行了案例的深入研究,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
(1)本研究通过采用统一的数据标准作为基石,成功构建了多层次的智慧工地平台体系,平台在架构设计上选择了Cesium三维GIS框架结合VUE框架构建B/S架构,不仅实现了三维模型的前端展示和交互,还规划出了涵盖劳务、安全、质量、生产和绿色施工五个核心功能板块的即时共享作业平台。确保了BIM、GIS、倾斜摄影模型以及物联网等多种数据源之间的无缝对接,显著提升了信息共享效率,增强了项目各参与方之间的协作与沟通能力,从而促进施工现场各方面的高效管理和信息流通。
(2)平台通过结合BIM技术进行三维建模以及利用GIS提供的空间分析功能,构建了高度逼真的虚拟场景,为项目模拟和可视化效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显著增强了工程质量、安全及进度管理的直观性。使管理者无论身处何地都能随时获取最新信息,从而提升了工作的便捷性和效率。
(3)平台通过在内蒙古某农畜产品深加工园区项目进行实际应用,实现了建筑工程从工程质量、安全生产、人员管理、视频监管等多方面的集成,对平台应用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价,评价结果为优秀,推动了建筑业向高质量、绿色化转型。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