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论文哪里有?本文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专家讨论的结果,对纾困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类型进行了全面梳理,并据此识别出了19个重要的风险因素。为了进一步明确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程度,本文采用DEMATEL-ISM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并揭示风险因素间的复杂联系,从而构建起了纾困风险因素的传递路径模型。
1引言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研究现状
1.纾困理论研究现状
(1)纾困主导
以国资为主导的纾困无论从资金融通、提供增信以及交易安排等方面,都具有更高的灵活性、高效性。而被纾困标的企业多数为出现了短期资金缺口,而整体纾困机制体现出了“救急不救穷”的特点。以政府及国资为主导者的纾困,早在2006年,Charumilind(2006)就提出政治关联比较高的企业更容易获得贷款支持。Stone(2022)也提出各国政府对本国资本市场都存在干预,也可以为面临财务危机的公司提供援助,例如减免债务、减免税负、转移支付等。针对我国现行经济体制,宋增基等(2015)分析发现,国有股权的存在能够为企业提供信用背书和政治关联,不仅增强企业的融资便利性,更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缓解融资困境,降低融资风险。从现行纾困政策导向来看,焦明(2021)认为,目前地方政府和国企央企主导的纾困基金更加关注与区域发展紧密相关的企业。
(2)纾困模式
而在应对民营企业经营困难的问题上,为了达到有效的纾困效果,还要认真选择纾困模式,制定纾困方案。目前的研究认为民营企业纾困模式主要分为债权型、股权型两类。郭琳(2019)认为股权型纾困,具体操作方式包括协议转让、增发股份、控制权转让等类型,债权型纾困主要通过借款再融资、转质押等方式。彭卓然(2019)聚焦纾困基金,认为依托股权、债权、资产收购三大基础途径,灵活运用优先股、可转债、可交换债、股权质押解封再质押,以及委托贷款、债权收购、担保、资产并购等组合工具综合施策,以更好地对接不同类型与性质的企业的融资需求。
3城投公司纾困民营房地产风险识别与评价模型构建
3.1纾困风险因素识别
3.1.1风险因素类别
民营房地产企业纾困风险的探讨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复杂议题。本研究通过文献综述、专家访谈及案例分析等方法,将纾困过程中可能遭遇的风险归纳为建设风险、政策风险、法律风险及管理风险四大类别。
从理论分析框架出发,建设风险主要涉及工程管理领域,关注项目纾困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施工质量问题、资金链断裂等技术性问题;政策风险则源于公共政策与制度的相互作用,揭示了纾困政策的变动对项目可能造成的影响以及执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这些因素对市场预期所产生的影响;法律风险基于目前的法律体系,突显纾困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类法律问题;管理风险则关联公司治理理论,反映企业在内部决策失效、管理不善等方面存在的内生性问题。这四类风险覆盖了物理层面、制度环境、规则约束与组织行为等多个维度,共同构成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
从实践维度分析,这四类风险的划分与风险传导路径相契合:建设风险直接影响项目的复工可行性、项目交付后的质量等,例如供应链断裂可能导致工程停工;政策风险决定了企业获取外部资源的能力,如纾困资金的准入限制;法律风险制约了纾困实施的效率,如司法程序冗长;管理风险则加剧了企业内部的协调困境,如原管理团队的不专业可能导致项目成本超支、延期交付等诸多问题。同时,这四类风险还具有动态交织的特性,例如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可能加速资金链的断裂(政策风险→建设风险),进而触发纾困执行过程中的法律纠纷(法律风险),最终暴露出企业治理上的缺陷(管理风险)。
5风险应对与建议
5.1关键风险因素的应对策略
基于DEMATEL-ISM与贝叶斯网络模型分析结果,针对高风险、高敏感性、致因链核心节点的五大关键风险,提出以下靶向应对方案:
1.M1历史工程遗留风险
(1)新老划断原则: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守“挂旧账、付新账”的基本原则。具体而言,对于那些在历史工程中已经存在的各种缺陷、纠纷等问题,在纾困协议中明确规定了由原单位来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处理义务。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清晰划分责任界限,还能确保新项目的顺利进行,避免因历史遗留问题而影响当前的建设进度。
(2)建立供应商管理体系:为了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我们对那些影响项目进度的承包商采取及时的处理措施。对于那些履约能力较差、无法按时完成任务的承包商迅速进行更换,以确保项目的质量和进度不受影响。同时,因承包商退场所产生的各类索赔问题将向原单位进行追索,确保项目的经济利益不受损失。同时建立多元化的供应商体系,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激发供应商之间的良性竞争,从而有效提高供应商的服务质量和履约能力,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实的保障。
5.2主要风险因素的应对策略
1.M2进度失控风险
(1)精细化项目进度控制:根据项目的具体实际情况,绘制详尽的项目甘特图,全面识别出项目中的关键路径,并在此基础上制定项目规划与进度安排。同时,为了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潜在风险,设立缓冲期,确保项目在遇到突发情况时能够有足够的调整空间,从而保障项目整体进度的稳定推进。
(2)构建预警机制:构建一套“红黄绿灯”进度看板系统,实时监控项目进度,并实施每日偏差率的更新机制。一旦发现关键路径上出现任何延误工作,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迅速组织各承包商进行高效的协同施工,通过多方联动,及时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降低因进度延误带来的风险,确保项目按计划顺利进行。
(3)在与各总包及分包单位签订合同时,对工期进行相关的条款约定。不仅明确总包单位对分包单位的协调职责,确保各环节紧密衔接,还规定材料供应的协调管理流程,确保物资供应及时到位。此外,合同中还设立相应的激励与惩罚机制,通过奖惩结合的方式,激发各单位的积极性和责任感,确保项目按时保质完成。
6总结与展望
6.1总结
本文首先基于纾困风险的相关文献的研究,构建了其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其次,运用解释结构模型方法对纾困风险因素进行结构和逻辑分析,在此基础上引入贝叶斯网络建立纾困风险因素评价的贝叶斯网络模型,并根据模型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纾困风险因素控制对策。
(1)构建了纾困风险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文献研究等归纳分析纾困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难点,通过参与者的访谈对纾困风险因素指标进行筛选,形成了包括历史工程遗留风险、进度失控风险、成本超支风险、工程质量风险等共计19个风险因素指标。
(2)基于DEMATEL-ISM方法建立纾困风险因素解释结构模型。首先通过专家的问卷访谈,经过对打分数据的处理,获取了各影响因素间的直接影响矩阵,并据此计算了各因素的影响度、被影响度、原因度及中心度指标。运用ISM模型方法,建立可达矩阵,对纾困民营房地产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层级划分,最终将这些因素归纳为5个层次,构建了相应的解释结构模型,对风险影响因素间彼此传递影响关系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论述。
(3)利用贝叶斯网络模型的诊断推理能力,本研究对19个纾困风险影响因素进行了逆向推理、敏感性分析以及因果链的深入探讨。通过这些分析,识别出对纾困结果影响最为显著的10个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建设风险类别中的M1历史工程遗留风险、M2进度失控风险、M3成本超支风险、M4工程质量风险;市场风险类别中的M6政策调整风险、M7需求收缩风险;法律风险类别中的M12协议设置风险、M13隐性负债风险、M14尽调失察风险;以及管理风险类别中的M15内部管理风险。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