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论文哪里有?本研究为“日费制”页岩气钻井工程进度管理提供了系统化的评价工具和量化方法,同时也为甲方和相关服务商识别管理瓶颈、制定优化措施提供了决策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1章 绪论
1.3 研究现状
1.3.1 项目进度管理评价方法与模型研究
对项目进度管理的效果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是识别管理短板、促进持续改进、提升项目整体绩效的关键环节[4]。项目进度管理评价旨在评估进度计划的合理性、执行过程的有效性、控制措施的及时性以及最终目标的实现程度。构建一套全面、科学且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工作的基础和前提[5]。这些指标体系通常需要覆盖影响项目进度的多个维度,如生产组织、设备工艺、物料供应、流程方法、外部环境和人力资源等,并通过文献分析、专家咨询(如德尔菲法)等方式筛选确定[6]。
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之后,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是评价模型构建的核心步骤之一。权重的科学性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常用的权重确定方法包括主观赋权法(如层次分析法AHP、网络分析法ANP)、客观赋权法(如熵权法EWM、数据包络分析DEA)以及组合赋权法[7]。ANP作为AHP的扩展,能够处理指标间复杂的相互依赖和反馈关系,更适用于系统性评价[8]。毕磊等(2014)应用DEA方法对隧洞施工多方案进行了综合评价与优选,体现了客观评价方法的应用[9]。
然而,单一赋权方法各有优劣。主观赋权依赖专家经验,可能带有主观随意性;客观赋权完全依赖数据,可能忽略指标的实际重要性。因此,组合赋权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它旨在融合主、客观赋权的优点,得到更全面、更稳健的权重结果[10]。例如,将DEMATEL(决策实验与评价实验室法)与ANP结合,既能利用DEMATEL分析指标间的因果关系和系统影响力,又能借助ANP处理网络依赖与专家判断,从而得到更科学的组合权重[11]。
第3章 页岩气“日费制”钻井工程进度管理现状分析
3.1 “日费制”模式下进度管理的特点与挑战
3.1.1 “日费制”模式下进度管理的特点
与将大部分风险和管理责任转移给承包商的总包模式不同,“日费制”模式的核心特征在于油公司(甲方)承担了主要的作业风险和成本风险,同时掌握了技术决策和现场指挥的主导权。钻井承包商及其他专业服务商(如泥浆、定向、测录井等)按天收取固定的服务费用,其利润主要来源于服务天数和成本控制,而非工程总价包干。
甲方主导地位的强化是“日费制”最显著的特征。理论上,这使得甲方能够更灵活地调整钻井方案以应对复杂的地质条件,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并将地质工程一体化落到实处,从而优化钻井轨迹、提高储层钻遇率,这些都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钻井效率。然而,主导地位也意味着甲方承担了更大的管理责任和决策压力。如果甲方的技术团队能力不足、决策流程冗长或者现场代表授权不够,这种主导权反而可能成为进度延误的源头。指令的频繁变更、对现场情况判断的失误、或是为了过度规避风险而采取的保守措施,都可能直接转化为非生产时间(NPT),抵消模式本身的潜在优势。

第5章 “日费制”页岩气钻井工程进度管理实证研究
5.1 案例背景介绍
川南长宁页岩气区块是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区域之一,总面积约6676平方千米,横跨四川宜宾、乐山、泸州及云南昭通4市16县,已落实可建产有利区域面积1253平方千米,技术可采资源量达9624亿立方米,开发潜力巨大。
自2019年以来,该区块引入“日费制”作为钻井工程的主要管理模式,旨在解决传统总包模式下施工效率低、成本控制难、管理粗放等问题。通过总结前期试点经验,2024年度长宁页岩气区勘探开发部署了页岩气井66口,其中“日费制”井41口,占比62.1%;泸州页岩气区开展了深层日费制页岩气井13口,包括评价直井5口、直改平井5口、水平开发井3口。
本案例选取长宁区块LN101平台实施的3口页岩气“日费制”井(LN101—H1、LN101—H2、LN101—H3)作为研究对象。这3口井为典型的工厂化作业模式,平均井深约3900米,平均水平段长度约1500米,地质条件中等偏复杂,面临地层压力不稳定、局部气显异常、易漏易卡等风险。项目采用“日费制”管理模式,由油公司承担主要风险并主导管理,钻井承包商按日费提供钻机及人员服务,同时还涉及测录井、定向井、固井、泥浆等多家专业服务公司的协同作业。
5.2 评价数据收集
为全面、客观地评价LN101平台“日费制”井组的进度管理水平,本研究采用多种方法收集评价所需数据。
5.2.1 指标表现水平评分数据收集
评价数据收集主要采用以下四种方式:
(1)项目资料分析
收集并分析了项目各类资料,包括:钻井设计方案、施工组织设计、井场布置图、进度计划表、钻井日报、地质录井日报、定向井班报、钻井工程总结报告、HSE管理报告、设备检修维护记录、物料消耗统计表、日费计算与结算报表等。通过这些文档资料,获取了项目进度、技术指标、设备运行、物料消耗等客观数据。
(2)现场调研观察
研究团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多次赴现场开展调研,通过实地观察了解井场布置、设备状态、作业流程、物料管理、安全环境等实际情况。重点关注了设备的运行状态、钻井液循环系统的正常运转、关键材料的存储情况、工作人员的操作规范性、现场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等,形成详实的现场观察记录。
(3)关键人员访谈
对项目各方关键人员进行了深度访谈,访谈对象包括甲方:项目经理、钻井工程师、地质工程师、钻井监督、HSE管理人员等7人;乙方:钻井队队长、钻井队技术员、机械工程师、HSE专员等6人;服务商:泥浆工程师、定向井工程师、固井工程师、测录井工程师等5人。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2 展望
本研究在页岩气“日费制”钻井工程进度管理评价与优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该领域的管理实践提供了理论工具和决策参考。但考虑到实际工程管理的复杂性和研究条件的限制,本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值得在未来研究中进一步深化。
在研究样本的局限性上,本研究的实证数据主要来源于川南长宁页岩气区块,样本数量与地域范围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结论的普适性。未来的研究应扩大取样范围,将评价模型应用于不同地质条件与管理环境的钻井项目,以检验和修正模型,从而增强其在更广泛实践中的通用性与可靠性。
在评价模型的静态性上,本研究构建的模型主要基于静态数据分析,未能充分体现指标权重随钻井阶段、作业工况变化的动态特性。页岩气钻井是一个高度动态的过程,未来的研究可着力于引入动态权重调整机制,例如,考虑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或机器学习算法,根据钻井深度等实时变化因素对指标权重进行动态预测和调整,使评价模型能更精准地服务于过程控制。
在评价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上,本研究可从两个方面拓展。一方面,当前研究聚焦于进度管理,而实际工程管理是成本、质量、安全、环境等多目标的协同过程。未来的研究宜构建多维度综合评价体系,分析各目标间的耦合关系,实现多目标的协同优化。另一方面,论文对地质、技术等风险因素的考量尚显不足。未来应将风险管理更系统地融入评价体系,例如,采用风险矩阵法等工具对风险进行量化,并分析其对进度的影响,从而提高评价模型的稳健性与预警能力。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