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论文哪里有?本文深入探讨了Z公司J产品装配线的精益生产优化路径,意在削减物流、信息流、人力资源、物料管理及时间等领域的浪费。
第一章 绪论
1.3.1 国外精益生产理论研究综述
精益生产的理念起源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在二战结束后,日本面临着各种资源贫乏的窘境,因此开始全面向欧美国家进行学习。通过钻研,大野耐一(2009)形成了适合日本自身的生产管理方式 - 丰田生产方式(TPS),它吸收了美国的 QC(质量管理)、TQC (全面质量管理)和IE(工业工程)等生产运营管理技术,同时又符合了自身“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特点[3]。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先期的学习,后期不断的实践研究,不断的摸索和完善,才形成了精益生产的核心思想和初步框架。
随着丰田生产方式在全球范围内的成功应用,其影响力逐渐扩大。西方国家开始对传统大规模的生产方式与丰田生产方式进行对比研究。詹姆斯·P·温斯顿(James P. Womack)等(1990)出版了《改变世界的机器》一书,将丰田生产方式总结为“精益生产方式”,他们提出真正过剩的是缺乏竞争力的生产能力,而具有竞争力的精益生产能力是严重缺乏的[4]; James Womack 和 Daniel Jones(1996)在对麻省理工学院“国际汽车项目”经过了四年的研究之后共同得出了精益思想(Lean Thinking)这一理论,他们将精益思想概括为五个基本原则:第一是精确地定义特定产品的价值,第二是识别出每种产品的价值流,第三是使价值不间断地流动,第四是让客户从生产者方面拉动价值,第五是永远追求尽善尽美[5]。
![]()
第三章 Z公司J产品装配线简介及精益生产的现状
3.1 Z公司简介
Z公司专注于民用飞机零部件的生产、销售和维修,特别是透明件。凭借其外资背景,Z公司能够引进国际领先的技术和管理模式,展现出强大的技术实力和生产能力。因此,公司在市场上已建立起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适用于波音737/767/777机型的J产品原先是在M集团位于美国和泰国的子公司进行生产的,这两个生产基地凭借其高效的制造能力和丰富的生产经验,确保了J产品在全球市场上的稳定供应。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成本控制的压力增大,为了响应M集团提出的降本增效策略,总部决定对商业布局进行优化调整。在此背景下,在2023年初,总部将J产品的生产线迁移到了中国新建的Z公司。
M集团的这一重大战略是考虑到M集团在泰国子公司即将被关闭,且波音在除美国以外的装配中心位置只有两个,第一个是中国舟山的装配交付中心,第二个是2024年12月在越南KP Vina新建设的航空零部件生产厂。同时随着2022年疫情的结束,波音对中国和亚太市场越加重视,且在2022年预测中国在未来20年商用飞机的规模将增加一倍。因此M集团决定将J产品装配线转移至在中国的Z公司生产,这样随着供货的增多,供货时的运输时间和成本被有效降低。
第五章 Z公司J产品装配线精益生产落实不到位的原因分析
5.1 访谈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Z公司近期针对J产品装配线实施了一项深入的精益生产问题调查,采用统计研究和问卷调查法相结合的方法,发现J产品装配线存在五大问题:一是各工位不良率显著偏高,直接影响了产品的整体品质与生产效率;二是5S实施不到位,现场环境杂乱无序,既影响了工作效率,又埋下了安全隐患;三是产线平衡率低下,各工序间作业时间与负荷分配不均,导致生产效率难以提升;四是生产信息流转速度缓慢,由于信息传递滞后,物料供应不及时,严重制约了生产流程的顺畅;五是整体产线效率不高,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进一步削弱了Z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为了发现这些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本研究采用深度访谈法,以期为J产品装配线更好落实精益生产、提升J产品生产效率的对策建议提供可靠依据。
5.1.1 明确访谈目标
在正式踏入访谈的筹备阶段之前,一个清晰且具体的访谈目标是不可或缺的基石。这不仅要求全面把握研究的核心议题,还需明确期望通过访谈这一途径获取哪些关键信息,这些信息对于后续分析与策略制定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针对Z公司J产品装配线面临的种种挑战,因此将访谈目标的设定聚焦于:在Z公司内部找到对J产品装配线的运行情况比较了解,且对Z公司的运营有整体性、系统性眼光和见解的员工,在和他们约定时间后,运用访谈分析法深入探讨并发掘出各工位不良率偏高、5S实施不到位、产线平衡状态不佳、生产信息流转效率慢,以及整体产线效率低下等问题的根源。
5.2 Z公司J产品装配线精益生产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访谈结束后,为了系统且直观地展现四位同事(张主管、曹主管、顾主管、王经理)对J产品装配线现存问题的见解与建议,访谈记录被整理成了一张条理清晰的表格(详见附录二)。该表格详细记录了每位员工的姓名、所属部门,以及从他们各自职能部门的视角对J产品装配线当前面临的五个核心问题的剖析过程,并针对每个问题列举了可能原因。
通过这张表格,可以清晰地看到四位同事的回答涵盖了生产、工程、质量和供应链等多个关键领域,展现了不同部门间对同一问题的多元理解和看法。这种多角度、多维度的回答方式极大地丰富了访谈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有效避免了因单一视角导致的分析片面性,使得问题的真正原因得以被更加全面、深入地揭示。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这些原因与问题之间的关联,访谈内容被整理成了装配线问题的原因提及频次表(参见表5-1)。从垂直维度审视,五大问题各自对应着不同的成因组合。其中,“各工位不良率偏高”问题最为复杂,其成因包括产线布局与设施设计不当、目视化管理机制不完善、作业标准化管理不到位以及5S管理效率不高等四个方面。而“产线平衡率低”问题则由包括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式生产模式在内的三个因素共同导致,其余三个问题则各由两个因素引起。以下将从水平维度对这些问题的原因按照重要性进行详细剖析。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2 展望
本文深入探讨了Z公司J产品装配线的精益生产优化路径,意在削减物流、信息流、人力资源、物料管理及时间等领域的浪费。尽管本研究尚处于精益生产的探索初期,但仍期许能为Z公司J产品装配线达成预定的改善目标助力,将其塑造为Z公司内部精益改善的示范区域,为后续项目提供有益的范例与指导。针对Z公司未来精益改进的持续进程,有以下几点展望:
首要的是,适度扩大精益生产在Z公司的应用范围,受制于研究时间与资源,本研究聚焦于Z公司的J产品装配线,未涵盖公司的其他产品生产线及工厂外部流程,如飞机玻璃制造、原材料采购及成品运输等。因此,建议首先从完善J产品的原材料采购至出货运输的全流程研究着手,确保J产品在精益生产领域的研究形成完整闭环,以此强化其作为Z公司精益生产示范区的地位,并为其他产品的精益优化树立可借鉴的标杆。
其次,正视并克服研究局限性。鉴于认知深度与研究视角的局限,本文可能仅揭示了J产品装配线表面的问题,尚有众多深层次问题有待进一步挖掘。同时,本研究所采用的精益管理工具是基于当前问题而选取的常用解决方案。在后续的持续改进中,需深化对精益管理理论的学习,广泛参考相关文献资料,深入挖掘Z公司运营中的深层次问题,以期更全面地提升精益改善成效。
再者,文中提出的改进措施尚处于探索阶段,需接受实践的检验与细化调整。在后续研究中,将以本文为起点,不断深化对精益生产理论、工具及案例的学习,紧密结合Z公司的实际运营情境,注重问题研究与成效反馈,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力,通过全员参与,加速Z公司的精益改善步伐。同时也持续致力于将精益生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Z公司的精益转型与长远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