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论文哪里有?本文重视对在地性概念的深入解读与理解,总结归纳了现今在地性理论与实践对地缘环境的尊重、对地方文脉的延续、对人本身需求的满足深刻剖析了在地性设计的环境西安市基础、精神文化熟悉以及人本需求关注,场所环境、精神文化、社会与使用者需求这三个方面的在地性要素,结合西安地区明确的在地生成语境与中小学设计中的内容,对西安市中小学在地性设计策略进行了探讨和归纳。
第 1 章 绪论
1.4 相关研究现状
1.4.1 关于在地性的相关研究现状与综述
(1)关于在地性的研究现状
“在地性”为模糊主题,以“建筑科学与工程”为学科,对2003年至2023年20年间的“在地性”以及在地性相关理论研究相关研究在CNKI中国知网进行检索,结果显示,“在地性”及相关研究共有文献460篇,时间上整体呈增长趋势,特别在2013年罗时玮教授在《建筑学报》发表《当建筑与时间做朋友:近二十年的台湾在地建筑论述》一文后,有关在地性的研究大量增加。(图 1.6)其中学术期刊文章257篇,学位论文96篇,图书专著27篇,会议文章27篇。主要研究主题对于乡村研究最多,其中涉及传统村落、乡村公共建筑、乡村振兴、乡村公共空间等。
(2)国外对于在地性相关研究的综述
作为一种对全球化浪潮的反抗,西方国家对在地性的讨论首先出现在环境地理及文化领域中。法国社会学家M.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在其论著《论集体记忆》(On Collective Memory)中认为在地就是人与生活场所交互时产生的浓厚乡土情怀[19]。
在社会学领域中,M.费瑟斯通(Mike Featherstone)在《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Consumer Culture and Post-modernis)中强调在地是一种大众对于长期居住空间的“亲密关系”。[20]R.罗伯逊(Roland Robertson)认为需要在文化上对全球化过程中的“单一体系”(Singular System)进行反思。[9]麦尔(Mair)认为在地化不仅是区域环境的一致性,也要与其他地区保持策略上的一致性。[21]三好将夫(Miyoshi)认为在地代表的正是如今“中心——边陲”理论的二元对立。[22]斯卡尔认为在地是一种集体行动中保持多元化价值的有意义的结果呈现。
第 3 章 西安市中小学在地性设计现状调研
3.1 调研中小学校的基本情况
3.1.1 调研对象的选取
截至2022年《行动》完满收官,西安市新增新改扩建中小学建筑430所,2023年还将建成投用中小学建筑16所。对于如此规模的学校新增数量,本研究将从对象、范围、原则这三个方面开展调研的准备工作。
在调研对象的选择上,本研究将着重选取新建中小学建筑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扩建中小学建筑研究对象,改建建筑由于大部分都是基于学校的原址对功能进行扩容,对于在地性设计的研究来说其在学校的整体布局、建筑形式与空间环境上整体维持原状或是少量调整,并不具备在地性向前看的时代发展性,因此不在选区范围内。
在调研范围的选择上,本文以西安市在2023年提出“南控、北跨、西融、东拓、中优”发展格局为基础[86],从西安市各行政区中选取莲湖区、未央区、灞桥区、雁塔区等“中优”区域;从各非行政区中选取西安“北跨”方向上的秦汉新城、泾河新城与空港新城;在“西融”方向上选取已经成熟发展的沣西新城与沣东新城,在“东拓”方向上选取国际港务区、浐灞生态区;在“南控“方向上选取高新区与曲江区。整体来看,除高陵区、临潼区、碑林区与新城区外,本次调研范围整体覆盖西安市及周边全域。高陵区与临潼区由于距西安主要建城区距离过远,人口与经济基础较为落后,故不在选择范围内。而碑林区与新城区由于在计划中的新增学校主要为改扩建性质,所以也排除在范围之内。另外,航天新城由于相关原因无法进行调研,因此本次研究无法涉及此区域内的学校,这也是本研究遗恨与不足之处。
第 5 章 西安市中小学在地性设计策略
5.1 基于场所环境的在地性设计策略
上文谈到,场所环境从大到小,从宏观到微观,从地域性到地点性大致可以分为广域的气候环境、周边的场地环境与场地内的具体情况。因此,基于场地环境的在地性设计策略也要从这三个层次出发。
本节将结合西安市的主要气候地形地貌、不同城市发展区域以及具体的场地环境类型展开基于场所环境的在地性设计策略。
5.1.1 适应西安广域气候环境的设计策略
(1)针对西安整体气候环境采取围合式为主的校园布局
西安地区属于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在中国建筑气候分区中属于寒冷地区。安市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冬季主要以西北风为主。在校园的布局中需要在冬季避免冷风对教学建筑的直接影响,减少热量流失,而在夏季则需合理通风,保持一个宜人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在以围合式布局校园的基础上,需要考虑冬季风与建筑的接触面与接触角度。一般来说,对于西安的风环境条件,要减少教学楼的平行阵列,交错布局建筑是比较常见的选择。另外,一些产生污染的功能区如厨房、锅炉房等,需要注意避免在上风向布置。
结合气候特征与气候分区,并以当下西安市中小学设计的现状与趋势为参考,在西安市中小学设计中应采用围合组合式的场地布局形式为主,减少过于开阔的外走廊,以应对冬季盛行风对学校学生学习环境的影响,也能减少能源与资源的消耗。(图 5.1)
5.2 基于精神文化的在地性设计策略
表现西安地方文化是西安中小学在地性设计的关键。结合对西安独特文化特征的总结与提炼,本节将从中小学的建筑形式、材料应用创新、以及综合手段这三个方面,提出适宜西安市的中小学在地性设计策略。
5.2.1 利用建筑形式延续西安传统文化
(1)顺应西安平原与山景的自然格局
西安的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大陆性气候与平原地貌主导的自然格局。西安的自然格局不外乎平原与大山在黄土地上所呈现的壮阔与雄伟。对于西安中小学设计来说,巧妙地结合和呼应周围的地景面貌,除了被动地满足基本的采光与通风外,还需寻找属于地方自然格局地联系,营造出与整片土地和谐共生的关系。
西安依托秦岭山脉和渭河平原,于城市中放眼望去,山脉连绵起伏,平原一望无际。在这样粗犷雄浑的自然格局下,对于西安市中小学这样的建筑群来说,首先需要充分尊重地貌,因地制宜,顺应地形布局功能与空间,以比较沉稳厚重的形体控制建筑的整体气质,赋以深沉的材质与色彩,同时可以强调粗大的建筑构建如梁、屋檐、楼板线等体现西安整体较为大气的自然格局。(图 5.8)
第 6 章 结论与不足
6.1 结论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地的建筑风格和形式日趋雷同,缺乏特色和个性。而在地性的理念,正是对这种趋同现象的反思和抵抗。在地呼吁我们尊重每一片土地的独特性,关注每一个社区的文化特色,让建筑真正成为这个地方的名片和象征。并非一种单调的主义或思潮,而是建筑与其所处环境、文化、历史、社区等多方面因素交融共生的体现。在中小学建筑设计中,突出地方文化内涵与历史印记,营造浓厚文化氛围与学习环境是抛给建筑师们的基本命题。校园建筑文化所养成的文化氛围往往对师生的内在品格、精神归属与文化气质产生微妙的影响。
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西安市作为研究的地理范畴,其在地的生成语境与独特性必然影响着在地设计的方法和逻辑,而中小学建筑作为研究的主体对象,在地性的理论逻辑中也需要以中小学建筑的设计原则为主要指导进行学校从整体到局部的针对性设计。本文重视对在地性概念的深入解读与理解,总结归纳了现今在地性理论与实践对地缘环境的尊重、对地方文脉的延续、对人本身需求的满足深刻剖析了在地性设计的环境西安市基础、精神文化熟悉以及人本需求关注,场所环境、精神文化、社会与使用者需求这三个方面的在地性要素,结合西安地区明确的在地生成语境与中小学设计中的内容,对西安市中小学在地性设计策略进行了探讨和归纳。基于对西安市中小学在地性设计现状的调研与国内优秀中小学在地性设计案例的研究,文章最终得到了针对西安中小学现状在地性设计共性问题的具体可行的设计策略提出西安市在地性设计策略方法。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