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论文哪里有?本文尝试对鲁中山区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进行基因解析研究,探索其空间内部的基因特征,寻求其未来发展和保护的前进方向。
第1章 绪论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
国外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可追溯至19世纪40年代,最初主要集中在人文地理学、考古学、城乡规划学与建筑学等领域,形成了多学科研究视角。
在人文地理学领域,聚落地理学(Settlement Geography)发端于欧洲,以德国、法国、英国等学派为主要研究阵地。其中,德国学派注重生态环境与景观研究,19世纪40年代,约翰·格奥尔格·科尔(Johann Georg Kohl)在《人类交通居住与地形的关系》中开创性地探讨了聚落分布、土地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奠定了乡村聚落地理学研究基础[4]。随后,弗里德里希·拉采尔(Friedrich Ratzel)通过《人类地理学》系统阐述了聚落形态与环境的历时性演变关系,而梅村(A. Meitzen)则基于形态差异特征建立了德国北部乡村聚落分类体系,并深入分析了形态构成要素、形成动力与演化机制[5]。法国学派则侧重社会文化因素研究,20世纪初,白吕纳(Brunches Jean)通过大量田野调查,从人文历史与经济发展视角展开研究。德芒戎(A. Demangeon)在《法国农村聚落的类型》中提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聚落形态分类方法,将聚落划分为集聚型与分散型两大类,以及线状、团状与星状等次级类型[6]。在亚洲地区的研究中,Hall R. B.于20世纪30年代对日本乡村聚落进行了多维度解析,包括分布形态、用地划分、院落形态等[7];Prasad Sinha在20世纪50-70年代建立了印度乡村聚落的系统分类体系,提出了具有启发性的十余种类型划分方法[8]。
第3章 鲁中山区传统村落现状概况及研究对象选取
3.1 地区范围
经过对相关资料和文献的深入研究,目前并无官方明确划定的鲁中山区地理界限。根据1949年山东政府发布的《山东政府公报》,当时划定的鲁中南行政区涵盖了七个专区及一座专属市,具体包括泰山、沂蒙、尼山、台枣、滨海、泰西、新海连专区以及济宁市。自此之后,山东省行政区域经历了多次调整,鲁中南行政区的界限亦随之发生变化。当前,通常将黄河以北包括2019年莱芜并入后的济南、泰安、淄博、枣庄、临沂以及日照的大部分地区视为鲁中南地区。此外,基于地理特征及方位的考量,将潍坊市除高密、诸城以外的及胶莱河以西地区纳入鲁中地区。
鲁中山区的地貌主要由山地、丘陵和部分冲积平原构成,该地区拥有山东省超过四分之三的山地,大致成近圆形的地理结构。该区域可细分为南部、中部和北部三个不同的地理分区。
中部地区主要由中低山地组成,包括泰山、鲁山、沂山、蒙山和徂徕山及其周边的低山和丘陵地带。这一地区集中了山东省最高的地势和最密集的山地,平均海拔高度约为800米,因而有“山东的屋脊”之称。
南部地区主要由丘陵和河谷平原组成,位于鲁中山区的南侧。该区由泰山、鲁山、沂山、蒙山和徂徕山的延伸部分构成,这些地区的地形相对平坦,海拔高度一般在100至300米之间。
第5章 空间形态基因图谱构建
5.1 传统村落空间基因图谱内涵
鲁中山区传统村落空间基因图谱的构建借鉴了生物学基因结构和表达方式,结合了空间基因理论研究成果和多种空间图谱构建方法。本研究将空间基因图谱分为两种类型:空间信息基因图谱和空间序列基因图谱。
5.1.1 空间信息基因图谱
空间信息基因图谱全面记录了鲁中山区传统村落的空间特征信息。它采用层级结构,包括基因组、基因单元和空间特征因子。通过系统分析和抽象,将复杂的空间特征归类并编码,形成完整的信息体系。
5.1.1.1 空间信息基因编码
为了系统地表达鲁中山区传统村落的空间特征,结合前人研究,设计了一套五位编码体系。这套编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位是基因组编码,采用大写英文字母A、B、C、D等,反映空间特征的主要层级;第二位是基本基因单元编码,使用罗马数字I、II、III等,用于区分具体的空间特征类别;最后一位是空间特征因子编码,采用阿拉伯数字(1、2、3等),表示可量化的具体指标。例如,编码“A-III-2” 代表村落选址中的坡度因子,A代表村落选址基因组,Ⅲ代表选址基因组的坡度因子,2则代表坡度因子的具体类型特征。这种编码方式不仅能够清晰地表达空间特征的层级关系和具体属性,还便于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图谱的可视化表达,为鲁中山区传统村落空间特征的系统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
5.2 鲁中山区传统村落形态基因信息图谱构建
5.2.1 村落选址基因编码与图示表达A
5.2.1.1 聚落宜居海拔基因: A-Ⅰ
海拔高度因子识别是理解传统村落分布和居住适宜性的关键。通过使用GIS软件处理高精度DEM数据将研究区域划分为不同的海拔高度带,为理解传统村落的分布和形态提供基础。同时在分析鲁中山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时,借鉴人类聚居学科对不同海拔高度的人类居住的适宜度进行分类。对研究对象聚落的平均海拔按照此标准进行分类提取基因。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本研究以鲁中山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基因图谱构建为核心,通过系统的调研和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空间形态基因研究模式
本文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针对鲁中山区传统村落的独特性质,设计并完善了一套系统化的空间形态解析方案。从空间形态特征识别到基因编码、分类、图谱构建和应用分析的完整研究体系。这一体系包括“空间选址基因—自然环境基因—边界形态基因—街巷路网基因—公共空间形态基因”的多层次空间形态基因分类框架。通过“基因图谱框架+图谱内容”的可视化呈现方式,展现了从空间信息到组织规律的完整脉络。在此基础上,运用基因规律对村落进行类型归纳,揭示了鲁中山区传统村落的共性与差异,为深入理解鲁中山区的空间特征、发展规律及历史演变模式提供了科学依据。
(2)鲁中山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与作用机制
研究从村落选址、自然环境、边界形态、街巷路网和公共空间五个角度切入,量化鲁中山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因子,通过定性与定量结合分析的方式归纳总结出鲁中山区传统村落5类空间基因组、19类空间信息基因和72种空间基本特征因子,揭示了鲁中山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及其组合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鲁中山区多数传统村落群体遵循“低海拔依山而建,阳坡而居(选址形态);山体环抱,选址于山腰,靠近水源,农田松散环绕(自然环境);形态延展,边界多变,地块分布高度分散,结构松散(边界形态);因地制宜,鱼骨自由式布局(街巷路网);空间形态疏密有致,开敞舒适(公共空间)”的共性基因模式。这些共性基因体现了鲁中山区传统村落在自然环境中的普遍适应策略。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