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数字经济发展对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思考

  • 论文价格:150
  • 用途: 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
  • 论文字数:28455
  • 论文编号:
  • 日期:2025-07-06
  • 来源:上海论文网

经济论文哪里有?本文以中国2013—2022年的276个地级市的数据为样本,阐释了数字经济发展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理论机制,在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分析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的影响,以及对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影响的异质性和作用机制。

第1章  绪论

1.2文献综述

1.2.1数字经济发展的相关研究

伴随人工智能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作为信息普及的驱动力,催生了数字经济这一新型经济模式,它逐渐成为经济持续稳健增长和转型发展的关键动力。Bukht和Heeks(2017)研究指出,20世纪末期美国GDP增长率从1991年经济衰退时的-0.07%到1999年的4.75%的变化主要与互联网的出现有关,而其在2000~2010年期间的经济变革与一系列新的信息和通信技术(ICT)的扩散有关①。美国商务部于1998年4月发布的《新兴数字经济》报告,首次将依托信息技术的商业活动纳入数字经济的定义范畴。Kling和Lamb(1999)指出数字经济包含高度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结合数字化特征的混合型产品与服务、依赖信息技术的服务或商品生产、支撑上述三个领域的IT行业②。随着数字技术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以及数字平台(例如社交、政府服务、智能交通系统等)的兴起,Dahlman等(2016)视其为一种结合了通用技术与通过互联网及相关技术开展的经济及社会活动的综合体③。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年)》④,“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量,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经济社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构经济发展与治理模式的新型经济形态”。

第3章  数字经济发展和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分析

3.1数字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3.1.1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方法

由于对数字经济所囊括的范围没有达成一致,针对数字经济的测量存在较多的差异。有学者将数字经济划分为三个层次,其中,数字经济的狭义主要将数字经济看作集中于信息通信技术(ICT)产业的核心经济活动,或者依托数字化工具进行的经济活动,专注于数字化产品和服务的制造领域。广义的数字经济扩展至包括数字产业化发展与传统行业数字化改造在内的更多方面。国家统计局(2021)考虑到数字产品的制造、数字服务产品的提供、数字技术在不同场景的应用、包含数字要素的产业以及效率提升的5个大类产业,明确了数字经济的产业统计分类标准,具体还有32个中类和156个小类。

具体的,现有的数字经济测度方法主要有指数编制法、增加值测算法和构建卫星账户法三种。使用较多的是综合指标评价法,该方法优点是能够从多个维度来反映数字经济的发展现状,通过熵值法或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指标体系的赋权或降维,最终生成数字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具体的,有DESI指数、2017年经合组织发布的数字经济指标体系、网络准备度指数、ICT发展指数。随着国家对数字化发展的重视程度以及其自身的发展不断提高,国内学术界对数字经济的衡量方式有中国数字经济指数、数字经济竞争力指数、数字普惠金融指数(PKU-DFIIC)等,以及苏州发布的国内首个测度地方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

第4章  数字经济发展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研究

4.1模型建立与指标选取

根据前文文献综述、概念界定对核心变量的测量研究,考虑城市数据的可得性,被解释变量为城乡收入差距(Gap),用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值来测量。

核心解释变量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Dgi),根据第三章提出的指标体系进行测量。选取如下控制变量,城市教育水平(Edu),城市每万人中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考虑到量纲而取对数;城市人口密度(Pd),城市每平方公里百的人数;城市财政自主度(Fis),地方政府一般预算内收入与支出的比值;城镇化率(Urb),城镇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率。 中介变量主要包括农村劳动生产率(Lab)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Ps)。农村劳动生产率根据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除以农村人口获得。基本公共服务包含教育、医疗和公共设施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意味着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公共服务差距,以及不同城市间的公共服务差距,这里我们选择从教育公共服务方面进行考察,选择各个地区的生均财政教育支出数据,并将其与全国水平做比,该比例指标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情况。

本文实证样本期为2013-2022年,样本观测值为2760个,对应为中国的276个城市①。文中数据主要来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少部分数据参考《中国县域统计年鉴(县市卷)》和各省的统计年鉴进行补足。部分缺失值也利用插值法进行补足。文中的城乡收入差距等变量的描述性统计量如表4.1所示。

经济论文参考

4.2基准回归结果分析

4.2.1基准回归结果

数字经济发展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回归结果(见表4.2)。其中,表4.2的第(1)列为没有控制变量且无固定效应情况,第(2)列控制了时间和个体固定效应的情况,第(3)列增加控制变量且无固定效应情况;第(4)列增加控制变量并同时控制了时间和个体固定效应的情况。

从回归结果看,核心解释变量数字经济发展(Dgi)的估计系数在各种情况均在1%水平下显著为负。其中,第(1)列、第(2)列、第(3)列和第(4)列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442、-0.311、-0.417和-0.212,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有利于降低城乡收入差距。随着控制变量的加入和固定效应的设定,数字经济发展降低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在下降。控制变量方面,教育、财政自主度、城镇化率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负,表明提高地方教育水平、财政自主度、城镇化率,能够有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人口密度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估计系数为正值,但不显著性。

经济论文怎么写

第5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5.2对策建议

基于本文的上述研究结论,结合我国实际,为更好的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是充分利用数字经济的新经济特性,打破传统的城乡界限,发展更有利于农村地区发展的数字经济产业,释放数字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积极贯彻落实《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通过将数据要素融入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方方面面,高度重视推动农村数实融合发展,加快农村地区传统产业升级,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村新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推动农村电商发展,使其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提供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鼓励农村居民通过互联网等技术手段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继续创新更多数字经济技术的应用场景,支持农村地区的网络直播等数字经济新产业发展。充分利用数字普惠金融的优势,满足农民的金融需求,支持农民创业。

二是充分利用数字经济的网络性特征,为更有利于农村地区长期发展的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支持。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立背景下,积极利用数字技术为乡村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城市优质教育资源与乡村中小学对接,完成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由于城乡收入差距的显著性体现是在教育水平和就业机会的差异上,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育质量也远低于城镇地区,这种教育资源的不平衡直接导致了城乡居民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差异,使得农村居民更难获得高收入的工作机会。针对乡村学校在网络基础设施、设备配置、教育资源获取、教师培训和政策支持等方面落后于城市的问题,加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乡村教育资源配置与共享、促进乡村教师数字素养培养、关注乡村学生个性化成长与发展。积极支持在线教育的发展,支持教育资源共享,支持农村地区获取更多的教育机会,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和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略)

123
限时特价,全文1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