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论文哪里有?本文以上海城投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城投控股)为研究对象,系统回顾了其转型的背景、动因及主要举措,探究其在智慧城市建设驱动下的战略变革及其财务绩效的变化及影响。
1绪论
1.5.1创新点
将文本分析与数据分析相结合,综合评价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和内部财务指标,进而准确定位企业转型的着眼点,在现阶段对于城投公司的研究中,将靶向公司财务数据详尽分析并结合当下政策给予合理性转型建议的文献并不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同行业其他公司提供转型思路。同时深入分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行业现阶段的共性问题——眼高手低,无法真正充分地将政策红利机遇抓住实现财务绩效质的飞跃。本文创新性地将扎根理论(质性分析)与平衡计分卡(定量分析)相结合,构建“理论饱和度—权重动态性”双检验模型,突破传统单一方法局限;修正传统平衡计分卡中财务维度权重的静态假设,建立政策敏感型企业的动态权重模型。
1.使用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方法分析上海城投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在智慧城市建设政策驱动下的转型财务绩效,通过收集大量文本对财务绩效做细致的定性分析,弥补了仅通过财务数据做定量分析的片面性,突破传统扎根理论静态分析的模式,结合智慧城市建设政策背景动态分析。
2.在文中定量分析环节使用平衡计分卡,针对城投企业特点“公益性业务占比高”、“政策依赖”等特点对指标及权重进行调整,重构平衡计分卡模型。
3.目前智慧城市建设仍处于初步尝试阶段,经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发现,目前仅有少数研究聚焦智慧城市建设驱动下城投行业的财务绩效变化,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从成立之初不断转型升级,跟紧政策形势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所处地理位置有明显优势,使得本文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3智慧城市建设驱动的上海城投控股转型扎根理论分析
3.1智慧城市建设政策及行业实践概况
3.1.1政策分析:全域数字化与智慧城市建设
2024年5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其他部门共同发布了《关于深化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城市整体数字化变革的指导性文件》,该文件首次明确将“城市全域数字化革新”定位为培育新型生产动能的核心战略举措。这一政策导向于2021年以来上海、浙江、广东等省市的数字化改革实践形成政策联动,标志着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区域竞争的关键赛道。前沿城市通过制度创新与数字基建双轮驱动,构建起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型数字生态。作为全国数字化转型的先行者,上海市于2020年12月率先发布《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实施意见》,构建了“三域协同、四维赋能”的系统性转型框架。其核心战略主要包含三个维度:在数字经济领域,通过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双轮驱动,重塑产业链价值分配体系;在数字社会领域,推动公共服务数字化重构,构建平易近人的智慧生活新场景;在数字政府领域,深化治理流程再造,打造精准高效的智能决策体系。
该战略强调系统性变革,通过数字化设计与智慧化应用的逻辑,在基础层面对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数字新基建、城市数字孪生等核心要素进行体系化布局;在应用层面推动经济、社会、治理三域协同演化。这种“要素重构—场景创新—制度适配”的转型路径,不仅实现了技术革新与制度变革的深度融合,更通过数据要素的有序流动激活了城市发展的动力,为城市数字化转型提供了范式样本。
5上海城投控股转型发展的优化策略
5.1业务结构优化与投融资模式的动态平衡
本研究开创性地构建了“建设—运营—资本”三级价值实现机制,其核心目标在于促进服务供给模式由传统政府采购向市场化用户付费模式转型,同时借助资产证券化工具实现资本循环的顺畅退出,从而形成可持续的市场化运营闭环。为此,特别设立了一支规模约为50亿元的智慧城市产业基金,其中引入了占比30%的社保资金,以增强基金的稳健性和社会影响力。同时,发行了兼具“碳中和”和“数字化”双重标签的债券,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
在融资策略上,积极推动绿色债券、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以及公私合作(PPP)项目的多元化融资方式。具体而言,将智慧水务、智慧高速等收益稳定且可持续的优质资产进行打包,通过发行REITs产品推向市场,以此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此外,积极探索发行“智慧城市专项债”,联合政府、企业及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共同成立产业基金,专注于投资内部收益率(IRR)较高的领域。为了实现未来的发展目标,一方面,需持续对多元化融资渠道予以探索,进而使绿色融资占比得到进一步提升,期望在接下来的1至2年内,将绿色融资占比提高至20%,且在3至5年内,能够稳定在25%及以上。除去当下已有的绿色债券、REITs以及PPP项目融资这样的方式,还应积极对绿色资产支持票据(ABN)、绿色金融租赁等新兴绿色融资工具展开研究,以此来拓宽资金的来源渠道。另一方面,要深入地对内部优质资产进行挖掘,像是把部分优质的城市更新项目、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加以整合包装,借由发行REITs产品达成资产证券化,促使资产流动性与周转率得以提高。预计在未来的3至5年,能够将存货周转率提升到0.2次及以上,从而达到行业的先进水平,切实有效地缓解资金回笼所面临的压力。
5.2技术应用与数据治理升级
建立城市级数据中台,投入1.2亿元建设统一数据库,集成每个业务板块的核心数据资产。采用区块链技术实现环境监测、基建运维等数据的不可篡改存证。制定《数据资产分类管理标准》划分三级数据资产——战略级、运营级和基础级,差异化开放权限。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台,整合水务、环境、交通等板块数据,构建“城投云”平台,实现数据统一存储与共享。参考新加坡的数据交换模式,将水质监测、交通流量等实时数据接入城市管理平台。制定出数据分级分类标准,区分公共数据(如交通信息)与敏感数据(如用户隐私),明确开放边界与权限。强化数据质量与安全,引入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溯源,如城投水务的独居老人用水检测平台可通过区块链加密保障隐私安全等等;建立数据清洗机制,减少冗余数据,提升决策的精准度。
此外,为了提升数据的应用价值,拟融合智能计算与模式识别技术,构建数据驱动型分析模型,通过多源异构数据深度解析挖掘潜在业务规律与发展趋势,为战略决策提供量化支撑。此技术路径依托机器学习算法与认知计算框架,实现数据价值的转化升级,赋能业务洞察与预测能力。此外,计划融入人工智能算法与机器学习模型,针对数据展开深度剖析与规律探寻,从而识别出潜在的业务模式及发展趋势。通过建立预测模型,对城市运行中的各项指标进行预测,为城市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加强与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引入先进的数据科学理论和算法,不断提升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在数据共享方面,将进一步拓展数据共享的范围和深度,推动跨部门、跨领域的数据融合应用,实现城市治理的智能化和精细化。
6研究结论与展望
6.2研究展望
基于上述结论,本文从理论深化、实践应用、可持续发展三个维度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理论层面,构建中国情形下的国企数字化转型理论框架当前的研究多数基于西方企业案例,而对于国企兼具市场化属性与公共服务使命的独特性尚未被充分解释。未来可以进一步探索:①政策网络理论在政企协同数字化转型中的应用。②公共价值创造与股东价值最大化的平衡机制③中国特色智慧城市生态系统的演化规律。此外,需要加强跨学科整合,将制度经济学、复杂系统理论与数字技术研究相结合形成更具解释力的理论模型。
实践层面,完善数字化转型的“中国方案”实施路径针对研究发现的共性问题,建议重点突破以下实践瓶颈:①建立国企数据资产确权与交易机制,参考上海数据交易所经验探索“原始数据不出域,数据可用不可见”的交易范式;②开发适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行业的数字成熟度评估工具,例如DIM-CI模型,量化评估转型阶段并制定精准路线图;③构建以上海城投为领头企业,联合其他科技企业攻关的智慧技术,同时建议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条例,明确数据安全、知识产权分配等实施细则。
可持续发展层面,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化,需警惕“技术至上主义”引发的社会风险,后续可以关注上海城投“适老化改造信息平台”经验;基础设施智能化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城市数字系统的设计等等。这要求研究者突破传统管理学研究边界,与城市规划、社会学等领域开展协同创新。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