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论文哪里有?本研究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出一套评价体系,用于测量并分析提升民族村寨旅游发展过程中苗族绣娘的主观获得感,评价体系采用社会学与经济学分析工具,系统的分析民族文化旅游项目对苗族绣娘主观获得感的潜在影响。
1绪论
1.4研究特色与创新
1.4.1研究特色
本研究关注苗族绣娘获得感与民族村寨旅游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绣娘群体不仅是刺绣技艺的传承者,更是刺绣文化的传播者,在刺绣产业助推民族村寨旅游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系统地梳理获得感相关理论,并结合案例地实际情况,分析影响苗族绣娘获得感四个维度的因素,创新性地将其融入旅游发展中,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
研究分析苗族绣娘获得感对民族村寨旅游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以及面临的挑战和困境,选定贵州省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村寨作为案例地进行实地研究,萃取案例中的成功经验与启示,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以期为刺绣产业及民族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给予理论引导和实践参考。
1.4.2创新之处
(1)研究视角的创新突破,研究从苗族绣娘获得感的视角,剖析其对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影响,把文化传承跟旅游发展融合为一体,对两者之间相互作用关系进行研究,为民族村寨旅游发展提供新的路径。
(2)研究方法的创新,研究依托现有文献梳理与实地走访情况,构建一套具体、可操作的苗族绣娘获得感评价指标体系,涵盖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用于测量实证研究中苗族绣娘的获得感状况。
(3)研究内容创新,研究不只聚焦苗族绣娘获得感对民族村寨旅游经济的影响,还考虑到其对文化传承、社区参与、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引发的综合效应。
3苗族绣娘参与民族村寨旅游的现状分析
3.1苗族绣娘在旅游活动中的角色
3.1.1传统刺绣技艺的传承人与展示者
苗族刺绣技艺凭借复杂工艺流程及丰富图案设计闻名,这些图案往往体现出深刻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绣娘们往往在刺绣事务处理中融入自然景观、动物图案及日常景象,这不只是视觉上的美感体验,也是对苗族生活的说明与存档,截至2023年,在台江县施洞镇有1400余名苗族绣娘从事刺绣相关工作,她们在旅游旺季每天接待游客约300人次,作为旅游产业核心元素的苗族刺绣,在促进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①。
在民族村寨举办旅游活动期间,经常会邀请苗族绣娘到旅游景点进行现场展示,给游客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在展示阶段,绣娘们除展示刺绣技艺外,还通过讲解苗族文化和刺绣背后故事跟游客互动,加深游客对苗族的认知与喜爱,这类活动不仅带动苗族刺绣知名度提升,同时也赋予其更具价值的现实应用意义。
为促进传统刺绣技艺的赓续与传扬,当地政府以及旅游公司采用了多样手段,施洞镇政府跟贵州省文化部门协同兴办刺绣技艺培训基地,已扶持近700位本地青年系统学习刺绣技艺;定期举办苗族刺绣文化节以吸引更多游客,搭建平台展示优秀绣娘作品,这些活动既拓展了当地旅游产品的文化层面,还为苗族绣娘带来了经济收益。
![]()
5台江县施洞镇苗族绣娘获得感评价调查
5.1贵州省台江县施洞镇概况
5.1.1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施洞镇隶属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位于台江县北部,距离县城差不多40公里,处在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地处喀斯特地区的施洞镇,地势起伏高低错落,施洞镇北部及东南部以丘陵地形分布为主,峰峦起伏,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大约16°C,气候温暖宜人,夏季温暖湿润,冬季稍显寒冷,平均年降水量约1300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每年5月至8月的雨季,这样的气候条件为当地农业发展及良好的生态环境提供了有利条件。施洞镇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特色的民族文化,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探索独特自然风光与文化魅力,瑰丽多姿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光彩夺目的苗族刺绣、多样化民族节庆活动成为施洞旅游的亮点。
5.1.2人口与社会经济状况
施洞镇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也是贵州省苗族文化的一个突出代表,施洞镇下辖有9个村,45个自然寨,共计5185户20876人,施洞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72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与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的走向息息相关。农业是施洞镇主要的产业形式,近几年随着旅游业发展,第三产业逐渐发展壮大,但农业依旧是当地绣娘收入的主要来源,耕地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传统作物,统计数据显示,施洞镇从事农业活动的人员占总人口的55%,农民大多凭借自家耕种的农产品保障基本生计,施洞镇近年来积极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农民实行特色种植、养殖等农业经营方式,以带动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的增长。以苗族刺绣为代表的手工艺融入当地经济发展,尤其是借助旅游的推动,民族传统手工艺品持续赢得更广泛的市场认可,施洞镇手工艺品制作业的从业人口占总人口的15%,手工艺品销售额占总收入的25%,当地政府着力推动传统手工艺行业升级,实施技术培训和市场拓展,鼓励刺绣工艺的传承和创新,促进当地手工艺品产业的增长。
5.2苗族绣娘获得感问卷调查及指数计算
5.2.1数据来源
首先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法,根据研究主题选定施洞镇苗族绣娘作为本次调研对象,然后将经过德尔菲法拟定的16个指标组成调查问卷,问卷各项指标采用李克特五级打分法确定量化值,设定获得感强、获得感较强、获得感一般、获得感较差和获得感差五个打分标准,对应的分值分别是5、4、3、2、1。在发放问卷时,向每一位调查对象说明填写细则,每项指标结合自己的真实感受进行打分,比如获得感强就在5分一栏划“√”。本次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9份,研究基于问卷数据对数据进行信度检验,考察数据结果的可信度,问卷调查结果信度检验见表5-1。
![]()
从表5-1可知,本次研究调研人数共计200人,收回有效问卷189份,有效率为94.5%,废卷率5.5%,说明被调查的施洞镇苗族绣娘填写调研量表的积极程度较高,同时调研结果综合信度为0.821,大于0.7,说明对台江县施洞镇苗族绣娘参与民族村寨旅游的获得感调查结果可信度较高,可进行进一步分析。
7研究结论与展望
7.1研究结论
7.1.1主要发现
本研究通过对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施洞镇苗族绣娘参与民族村寨旅游的现状进行系统研究,得出以下几个主要发现:
(1)苗族绣娘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扮演着多元的角色,她们不只是传统刺绣技艺的传承者,也是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利益相关者,苗族绣娘积极参与到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里,有利于在维护民族特色文化之际,带动旅游产业的创新升级,产业升级转型进一步促进苗族绣娘收益增加。苗族绣娘通过参与民族村寨旅游,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收益,把苗族传统刺绣技艺融入旅游纪念品及文化艺术展览当中已经成为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不仅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同时给当地经济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形成良性循环。调查数据显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苗族绣娘中,大约有65%的家庭年收入因旅游活动增加了近两成,不仅改善了她们的家庭经济状况,还推动了她们社会地位及自我认同感的提升,在参与市场化运营实践的阶段里,苗族绣娘渐渐掌握了一些市场营销与产品设计知识,拓宽了她们在经济活动中的角色,进一步提升了苗族绣娘的个人能力及竞争实力。
(2)苗族绣娘参与旅游活动对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作用不可忽视,通过参加各类文化节庆和展览活动,苗族绣娘可与外界进行广泛的文化交流和互动,不仅有利于增强苗族刺绣艺术的社会知名度及影响力,同样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宣传并推广苗族文化,然而研究也表明因受教育程度的局限与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绣娘在创新设计和市场拓展业务里仍存在一定障碍。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