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疗效毕业论文摘要怎么写范文?完成毕业论文是大学学业即将结束前的一个重要阶段,很多同学很早就在准备课题以及查阅文献资料了。论文摘要是毕业论文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何才能写好呢?本文为大家提供了5个临床疗效论文的摘要写作范例,可以学习一下。
论文摘要怎么写模板一:风湿通补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痰瘀痹阻证的数据挖掘及临床疗效观察
1目的通过对李有伟主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痰瘀痹阻证的临床医案进行分析,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找出核心处方。在严格按照临床研究设计的基础上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运用核心处方进行临床研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量表评分的变化,评价风湿通补方治疗RA痰瘀痹阻证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使用提供理论依据。2方法2.1选取李有伟专家门诊100例RA痰瘀痹阻证临床医案,运用安徽省中医院临床病历采集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挖掘数据分析得出核心处方,命名为“风湿通补方”。2.2选取李有伟门诊60例RA确诊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治疗组使用风湿通补方加西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变化。3结果3.1临床疗效: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疗效更为显著。说明风湿通补方配合西药治疗,治疗效果更加明显。3.2临床症状体征: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评分、VAS疼痛量表、DAS28、HAQ评分同组组内比较差异均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以上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3.3实验室指标:两组治疗后炎性指标(如ESR、hs-CRP)和免疫指标(如RF、抗CCP抗体)数值均改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数值改善差异显著(P<0.05)。3.4安全性方面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及生命体征均无明显改变,未见毒副作用。4.结论风湿通补方联合西药对RA痰瘀痹阻证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量表评分有明显改善。与纯西药治疗相比,风湿通补方效果更优,可以临床推广使用。
![]()
论文摘要怎么写模板二: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静注丙种球蛋白治疗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
目的:研究对血小板减少反复发作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采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静注丙种球蛋白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9年8月共计80例血小板下降≥2次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对象来自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与沈阳市儿童医院小儿血液病房。根据住院期间不同的治疗方法给予分组,两组各40例患儿,观察组给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静注丙种球蛋白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独静注丙种球蛋白常规治疗。对两组患儿进行下列比较:(1)临床特征;(2)治疗效果;(3)治疗期间血小板计数的变化情况;(4)T淋巴细胞计数的变化情况;(5)B淋巴细胞计数的变化情况;(6)出现不良反应的相关情况;(7)治疗成本。T、B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结果:观察组血小板上升、达到正常水平的时间及出血控制时间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4天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的87.50%(35/40)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的70.00%(28/40)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的90.00%(36/40)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的72.50%(29/40)相比较,仍然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血小板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均显著提升,且观察组血小板提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CD3+、CD4+、CD8+、CD19+表达率及CD4+/CD8+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CD3+、CD4+表达率及CD4+/CD8+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升高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CD8+、CD19+表达率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低幅度更显著(P<0.05);两组患儿均仅有轻微且可耐受的、一过性的不良反应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为观察组的10.0%(4/40)与对照组的7.50%(3/40),差异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成本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采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静注丙种球蛋白治疗的方式,能够显著增强治疗效果,患儿可耐受,且无严重不良反应,虽然短期内治疗成本较高,但从远期效果来看,该方案可有效降低复发率,总体费用或许更少。该方案较单用静注丙种球蛋白可能有更好的远期疗效,可作为临床推荐治疗方案。
论文摘要怎么写模板三:西那卡塞与手术治疗SHPT的临床疗效观察与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西那卡塞和手术两种治疗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econdary Hyperparathyroidism,SHPT)的临床疗效,从而更好的指导SHPT的临床治疗,改善MHD患者矿物质和骨代谢紊乱,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远期生存率。方法:收集2015年09月-2020年09月在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行MHD治疗半年以上的SHPT患者的临床信息,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分别为I组(口服西那卡塞组)40例和II组(手术组)30例,两组病人均接受常规内科治疗(所有患者根据自身情况口服降压药控制血压,根据贫血程度静脉推注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改善肾性贫血,同时注意营养均衡及饮食调整,控制饮食中磷的摄入量)。对比:1、两组SHPT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2、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12周、24周血钙、血磷和血清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ntact Parathyroid Hormone,i PTH)水平;3、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4、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5、两组患者治疗的经济学效益。结果:I组(口服西那卡塞组)患者血钙水平、血磷水平、钙磷乘积水平、血清i PTH水平均较药物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总有效率(显效+有效)达到了80%,相关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II组(手术治疗组)患者血钙水平、血磷水平、钙磷乘积水平以及血清i PTH水平均较手术前显著降低(P<0.05),总有效率(显效+有效)达到了96.67%,高于口服西那卡塞治疗组(P<0.05)。相关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两组相比,手术组患者血钙水平、血磷水平、钙磷乘积水平以及血清i PTH水平均较口服西那卡塞组更低(P<0.05)。且在治疗24周时,手术组患者治疗的总体经济效益优于口服西那卡塞组。结论:口服西那卡塞治疗和手术治疗均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善MHD患者SHPT的病情;同时,与口服西那卡塞治疗组相比,手术治疗在降低患者血钙、血磷、钙磷乘积、血清i PTH水平中均显示出明显优势,其总有效率和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及总体花费,也较口服西那卡塞治疗组更具优势。
![]()
论文摘要怎么写模板四:经筋理论指导发散式冲击波治疗肩周炎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经筋理论指导发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肩周炎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思路。方法:收集2018年2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市第六医院门诊诊断为肩周炎、病程>3个月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观察组采用发散式冲击波循经筋治疗,对照组采用发散式冲击波痛点疗法治疗。每周治疗1次,3周(次)为1疗程,共治疗1疗程。记录2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肩关节功能评分(CMS),数据采集时间点分别为治疗前、1个疗程结束后、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后6个月,并在治疗后6个月进行总有效率评价。采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患者的相关观察指标进行分析、对比、评价。结果:1.本次共纳入80例患者,男:女=22:5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观察组1例因治疗过程中肩周出现大片瘀斑中止治疗而脱落,1例因失访而脱落,对照组1例因中途服用止痛药而剔除,3例因失访而脱落,最终共74例患者参与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其中,观察组:男:女=12:26,年龄55.28±6.45(岁),患侧左:右=15:23,病程5.04±1.67(月);对照组:男:女=10:26,年龄52.76±7.64(岁),患侧左:右=9:27,病程 5.28±1.48(月)。2.两组患者治疗前在年龄、性别、患侧、病程以及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肩关节功能评分(CMS)进行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3.视觉模拟评分(VAS):组内比较:1个疗程结束后、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后6个月VAS评分均比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在1个疗程结束后及治疗后6个月时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1个月与治疗后3个月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肩关节功能评分(CMS)组内比较:1个疗程结束后、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后6个月CMS评分均比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在1个疗程结束后CM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治疗后的其他时段CMS评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临床疗效评价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6个月的总有效率92.11%,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6个月的总有效率88.89%,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评价在治疗过程中,观察组1例患者治疗后出现肩周大片瘀斑而脱落,及时中止治疗2周后皮下瘀斑消失恢复。1例患者失随访而脱落;对照组1例患者中途服用止痛药而剔除,3例患者失随访而脱落。结论:经筋理论指导发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与发散式体外冲击波痛点疗法治疗肩周炎均能减轻肩周炎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经筋理论指导发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法能够更快的减轻肩周炎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效果也更好,缩短肩周炎病程。可以临床推荐使用。
论文摘要怎么写模板五:中医三期辨证用药联合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Colles骨折的临床疗效评价
目的:探讨中医三期辨证用药联合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Colles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1月至2019-01月天津医院急诊复位室和肢体矫形一病区骨质疏松型Colles骨折患者共60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试验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两组患者均运用中医骨伤三期辨证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用药对骨质疏松和骨折进行中医药的系统治疗;同时骨折经指套悬吊牵引及中医手法整复后,试验组用夹板进行外固定,对照组用石膏进行外固定,骨折愈合后均择机拆除外固定。记录并统计治疗前及辨证三期用药11周后骨密度,所有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即时、两周复查、四周复查、以及两组患者拆除外固定两周后的掌倾角、尺偏角和桡骨高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骨折愈合时间,腕关节功能评分测定,并发症的发生率。应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治疗方案的统计学差异。结果:基线资料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骨密度、VAS评分、骨折分型,均无统计学差异;骨密度对比分析结果:三期辨证用药后试验组骨密度值:-1.96±0.25,对照组:-1.97±0.19,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三期辨证用药完成后组间骨密度对比无统计学意义;掌倾角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拆除固定两周后组内比较、治疗后两周、四周、拆除固定两周后组间对比均是p<0.05,有统计学意义;尺偏角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与拆除固定两周后两周组内对比统计值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周、四周、拆除固定两周后组间对比均p>0.05,无统计学意义;桡骨高度拆除固定两周后实验组为:1.33±0.28,对照组:1.36±0.27,组间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骨折愈合时间(周):实验组为:11.81±4.91,对照组为:12.89±3.32,组间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腕关节Gartland和Werley功能评分,试验组优良率为:93.75%,对照组优良率为:71.43%,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两周试验组VAS评分组间对比p<0.05,拆除固定两周后组间统计结果为p<0.05;治疗前与拆除固定两周后VAS评分组内对比统计:试验组为p<0.05,对照组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但治疗后四周两组间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三期辨证用药联合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Colles骨折,对骨质疏松的改善具有明显的效果,对骨折部位进行了非常有效的复位和固定,患者功能恢复情况良好。综上所述,中医三期辨证用药联合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Colles骨折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
以上是5篇临床疗效论文方向的毕业论文摘要模板,如果想了解更多写作内容,可以查阅其他论文栏目,比如论文格式、文献综述、论文发表等,若有写作指导需求,可以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