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应用毕业论文摘要万能模板是什么?论文摘要主要说明研究课题的目的、研究方法和最终结论等,本文为大家汇集了5例临床应用论文的摘要范文,除了看对方怎么写之外,关键是要实践,尝试着写一下自己的论文摘要,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文摘要怎么写模板一:湘西地区早孕期DS、18三体综合征的一站式临床风险评估的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湘西地区早孕期传统血清学生化指标(PAPP-A、游离人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联合胎儿颈项透明层厚度(NT)对唐氏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的筛查效率及分析,了解早孕期唐氏综合征(DS)、18三体综合征一站式临床风险评估(OSCAR)的临床应用价值以提高它的筛查效能,并为其临床筛查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湘西州人民医院妇产科门诊接受早孕期DS和18三体综合征OSCAR筛查的8980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平均分娩年龄32岁,≥35岁孕妇为2140例,占总人数的23.83%。所有研究对象均在11-13+6周时进行B超检查,测量胎儿颈项透明层(NT)的厚度,同时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孕妇血清中游离绒毛膜促性腺激素(free-β-h CG)及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并结合临床资料,计算胎儿DS和18三体综合征的风险值。高风险孕妇进一步行产前诊断。提供产前诊断结果咨询,告知孕妇胎儿所发现的染色体异常及胎儿可能之预后,由其决定胎儿去留。结果:(1).8980例研究对象中,通过妊娠初期PAPP-A、free-β-h CG联合NT综合评估,罹患胎儿DS的高风险孕妇393例,高风险率为4.4%,罹患胎儿18三体症的高风险孕妇83例,SPR为0.9%。≥35岁孕妇的21三体综合征高风险率及18三体综合征高风险率分别与≥20-25岁组,≥25-30岁组,≥30-35岁组的筛查阳性率进行比较,P值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随着年龄的增大,21三体及18三体综合征的高风险率升高。(2).随者孕周的增大,孕妇的血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随之升高,血清Free-β-h CG水平随孕周的增加而减小。(3).8980例孕妇经最终妊娠结局随访及孕中期羊水穿刺产前诊断确诊的21三体13例,其发生率值为1/690,经早孕期唐氏综合征OSCAR检出11例,检出率84.6%(11/13),假阳性率4.26%(382/8967),阳性预测值为2.8%(11/393),阴性预测值为99.98%(8585/8587)。8980例孕妇经最终妊娠结局随访及孕中期羊膜腔穿刺产前诊断确诊的18三体综合征妊娠7例,发生率为1/1282,其中经早孕期18三体综合征一站式临床风险评估筛查出5例,其检出率为71.4%(5/7),假阳性率0.87%(78/8973),阳性预测值为6.02%,阴性预测值为99.98%(8895/8897)。(4)未进行产前诊断的孕妇询问妊娠结局、新生儿情况等情况。1240例羊水穿刺孕妇未发生胎儿丢失、孕期感染等情况。余孕妇分娩后未见唐氏及18三体征妊娠。结论:早孕期唐氏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一站式临床风险评估(OSCAR)在湘西地区人群中高效可行,对21三体及18三体综合征均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意义:基于此研究结果,应大力推广早孕期唐氏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OSCAR筛查。尽早对可能罹患胎儿染色体异常的高风险孕妇进行绒毛穿刺或羊膜腔穿刺产前诊断,降低中期引产带来的躯体上及精神上的伤害。
![]()
论文摘要怎么写模板二:第二原发结直肠癌临床特征分析及其肿瘤相关死亡预测模型的构建与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分析第二原发结直肠癌(Second primary colorectal cancer,SPCRC)的临床特征,运用竞争风险理念识别预后危险因素,构建肿瘤相关死亡预测模型,并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回顾性研究数据来自1988-2013年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SEER(The 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数据库。共纳入4381例符合标准的第二原发结直肠癌患者,采用标准化发病率(Standardized incidence ratios,SIR)描述其相对风险,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PC)描述发病趋势。运用竞争风险理念(Competing-risk methodology),将非肿瘤相关死亡作为竞争事件,通过计算肿瘤相关死亡的累积发生函数(Cumulative Incidence Function,CIF)进行单因素分析,将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纳入多因素分析。在多因素分析中构建部分分布比例风险回归(Proportional subdistribution hazard regression)分析,将有意义变量纳入Lasso回归进一步压缩变量,构建竞争风险列线图,预测1年、3年、5年的肿瘤相关死亡概率。最后进行模型的内部验证及外部验证,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和校准图(Calibrationplot)评价模型的性能,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经过筛选,最终纳入4381例患者进行研究,中位随访时间为94个月。所有患者中有2631例患者随访结局为死亡,其中肿瘤相关死亡1641例,非肿瘤相关死亡990例。肿瘤相关死亡的5年累积发生率为38.692%,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38.686%-38.700%,非肿瘤相关死亡5年累积发生率为15.441%,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15.437%-15.445%。研究发现第二原发结直肠癌发病率逐渐升高,发病间隔时间≤60个月、首发肿瘤位于左半结肠、女性患者发生第二原发结直肠的风险增加。首发结直肠癌的肿瘤部位、TNM分期和第二原发结直肠癌的发病间隔时间、性别、种族、婚姻状态、肿瘤部位、Grade分级、TNM分期、手术情况、CEA水平是第二原发结直肠癌特异性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经过Lasso回归(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 regression)压缩变量,最终首发结直肠癌(Initial colorectal cancer,ICRC)的TNM分期和第二原发结直肠癌的发病间隔时间、性别、肿瘤部位、Grade分级、TNM分期、手术情况、CEA水平8个协变量纳入模型的构建,并以列线图的形式呈现。内部验证显示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792(95%CI 0.782-0.810),并且校准图表现良好。外部验证显示模型的AUC为0.787(95%CI 0.712-0.801),同时校准图也表现良好。通过内部验证及外部验证,可见模型显示出了良好的性能。结论第二原发结直肠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发病间隔时间≤60个月、首发肿瘤位于左半结肠、女性患者发生第二原发结直肠的风险增加,且预后要差于单发结直肠癌患者。本研究依靠大数据及竞争风险理念,建立了第二原发结直肠癌肿瘤相关死亡预测模型,并将该模型以列线图的形式呈现,内部验证显示模型性能良好。外部验证,再次证明该可视化的模型实现了对第二原发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相关死亡可能的个体化预测,有临床应用价值。
论文摘要怎么写模板三:基于临床决策支持系统辅助的重症监护病房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综合管理研究
背景:细菌耐药的发展给当今抗菌药物使用带来了巨大挑战。由于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集中收治危重患者且多合并感染,抗菌药物使用较为普遍。因缺少可靠的耐药监测数据及有效的抗菌药物管理措施,ICU抗菌药物过度使用现象突出,耐药形势更为严峻。目的:评估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常规管理基础上,采取信息化手段的综合干预措施,对ICU抗菌药物使用结构和使用强度(antibiotics use density,AUD)的干预效果。资料与方法:2015年起依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决策支持系统(antimicrobial 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a CDSS),在之前的抗菌药物常规管理基础上,对抗菌药物治疗使用前微生物标本采样送检实现信息化保障、对ICU病例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医嘱实现电子化事前审核,并提供在线临床决策支持。通过分析抗菌药物使用结构及AUD的变化,评估干预效果。结果:1.2013-2015年ICU初始碳青霉烯药物使用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15年后逐渐下降,分别自2015年的42.9%降至2018年的19.8%,万古霉素自2014年达峰后逐年下降(P均<0.05);二代头孢菌素使用率自2015年的3.4%升至2018年的15.5%(P<0.05)。进一步分析,2016年起单用超广谱药、联合用药及广覆盖用药比例均呈明显下降趋势(P均<0.05)。2.2013-2015年ICU整个住院期间的碳青霉烯、替加环素及抗真菌类药物使用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2015年后逐渐下降,上述药物使用率分别自2015年的78.5%、25.9%和24.5%降至2018年的49.9%、16.0%和15.8%(P均<0.05),万古霉素自2014年达峰后逐渐下降;二代头孢菌素使用率自2015年的7.5%升至2018年的20.6%(P<0.05)。3.2013-2015年ICU内碳青霉烯、替加环素及万古霉素的AUD均呈上升趋势,2016年开始明显下降(P均<0.05),广谱头孢菌素虽呈上升趋势但较2013-2014年维持在较低水平;二代头孢菌素的AUD则呈逐年上升趋势(P<0.05);抗真菌类药物相对平稳。4.2013-2018年ICU共计送检标本185123份,主要为血和呼吸道标本,共约占80%。与信息化干预前的2013-2014年比较,2015-2018年痰标本送检占比呈下降趋势,血标本送检占比呈上升趋势(P均<0.05)。5.2013-2014年ICU送检标本共检出细菌及真菌非重复菌株9650株,2015-2018年共检出21891株,其中革兰阳性菌占比较前降低,革兰阴性菌占比较前升高(P均<0.05),真菌占比差异不大。2015-2018年ICU抗菌药物治疗使用前送检标本共检出1426株,使用后送检标本共检出20465株,其中真菌占比较前升高(P<0.05)。6.2015-2018年ICU住院期间抗菌药物治疗使用前送检标本分离菌株构成的前10位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念珠菌属、大肠埃希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窄食单胞菌属、肠杆菌属和流感嗜血杆菌;ICU整个住院期间所有送检标本检出的非重复菌总株数前10位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念珠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窄食单胞菌属、伯克霍尔德菌属、沙雷菌属和变形杆菌属。构成排序存在明显差异。7.与常规非重复菌株耐药数据比较,ICU抗菌药物治疗使用前标本检出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及鲍曼不动杆菌占比更低(P均<0.05),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及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差异不大。结论:在抗菌药物常规管理基础上辅以基于a CDSS的信息化管理,可促进ICU微生物标本规范采样送检、获得更接近临床实际的临床分离菌株分布及耐药数据,从而优化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
![]()
论文摘要怎么写模板四:运用“太极图”结合临床探析脾、胃经腧穴在《针灸大成》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以“太极图”为理论模型,利用文献研究的方法,结合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对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腧穴在《针灸大成》中的临床应用进行文献研究分析。方法:以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电子版《针灸大成》为主要检索源。以脾、胃经具体腧穴名称及别名为检索词,以防遗漏,通过计算机检索与人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索,提取所需条文,同时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科学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的《针灸大成》对检索出的相关条文进行校正,建立数据库。以“太极图”为理论模型对整理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统计过程中,纳入条文共计254条,其中20条为脾、胃经腧穴单穴应用,234条为脾、胃经腧穴与其他腧穴配合应用(包括单纯两经腧穴配合应用、两经腧穴与其他经腧穴配合应用),治疗病症共计105种,涉及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中医眼科、中医耳鼻喉科等各科病症,并用“太极图”理论对相关病症条文进行研究分析。结论:在“太极图”理论模型的指导下,可以更好的从整体的角度认识到脾胃的重要性以及脾、胃经腧穴在各脏腑及气血经络病症中的治疗机理,更好的指导现代临床应用。
论文摘要怎么写模板五:危重症治疗中温阳法临床应用的Meta分析及临床典型病例体会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温阳法治疗危重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推广温阳法在危重症治疗中应用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总结温阳法治疗危重症常用药,为后续温阳法治疗危重症的理论、实验、临床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通过临床典型病例分析,进一步总结温阳法对于危重症的治疗经验。方法:纳入1950年至2018年CNKI、VIP、万方数据资源系统、Medline数据库可及的温阳法治疗危重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进行Meta分析,使用NoteExpress软件进行查重,排除重复研究,对剩余研究阅读全文,确定最终纳入研究提取数据,使用STATA 1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观察临床疗效有效率、中医证候疗效、中医症状积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指标,并总结温阳法应用于危重症的常用药。通过观察温阳法治疗危重症患者的病机证型及临床治疗,对相关典型病例进行讨论。结果:共纳入治疗组498例,对照组503例,共1001例。通过meta分析,发现在临床疗效有效率、中医证候疗效、中医症状积分减少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纳入Meta分析的研究结果稳健,发表性偏倚得到较好控制。统计温阳法治疗危重症所用方药,附子、茯苓、桂枝、白术、甘草、丹参、泽泻、葶苈子、干姜、黄芪最为常见。结论:临床疗效有效率、中医证候疗效、中医症状积分显示,在临床有效性方面,温阳法合并西医常规治疗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温阳法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疗效明确。不良反应率显示,在临床安全性方面,温阳法合并西医常规治疗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温阳法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安全性良好。温阳法治疗危重症方面,中药多以温阳利水益气药为主。温阳法合并西医常规治疗危重症能够提升临床疗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不良反应。
以上是5篇毕业论文的摘要,临床应用论文的其他写作素材在本网站也可以查阅,如果有论文写作指导的需求,欢迎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