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从情理互助到市场交换:农村自建房 用工方式变迁探讨——以G省K村为例

  • 论文价格:150
  • 用途: 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
  • 论文字数:29566
  • 论文编号:
  • 日期:2025-08-16
  • 来源:上海论文网

社会学论文哪里有?本文以G省K村为个案,使用半结构性访谈的方法,深入田野点了解不同时期的农村自建房建设用工方式,分析了K村从情理互助方式到市场交换方式建造自建房的基本流程和行为逻辑。

第1章  绪论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互助文化的研究

(1)国内关于互助的研究

国内早期关于互助的研究脉络可追溯至古代社会建立大同社会的价值诉求与社会救济实践之中的朴素哲学思想。近代以来,费孝通在《江村经济》率先揭示了乡土互助的制度,指出互助本质上是一种互相承担的特别的社会义务,这种关系不受家户数量的限制,而是取决于个人构建的社会联系网络。该研究进一步阐明,互助的核心与亲属关系有关,亲戚关系越广的人,在经济困难时越有机会受到帮助。①费孝通的另一本著作《乡土中国》中的经典论述则深化了有关互助的认知,揭示出血缘纽带衍生的伦理责任与地缘共同体形成的关系约束共同促进了互助行为。

在关于互助行为的概念界定研究方面,不同学者给出了多维度的阐释。学者李全生从互助的广义角度出发,将乡村互助行为定义为乡村社会中合法且正当的有意识互相援助行为,既包含日常生产中的劳力互换,也涵盖紧急事件里的人情支援。③学者蒋英菊则强调互助行为的双向互动性,将互助解释为通过协作方式帮助对方克服发展困境的行为。④学者刘妮娜将互助界定为因血缘、亲缘、地缘、业缘而形成的两个或多个个体或家庭之间进行经济、服务、精神文化上的相互帮助和分工协作。⑤学者王华华等更关注邻里互助,将其定义为居住相近的邻里间的一种相处方式,包含物质、情感、行动上的相互帮助。⑥综合而言,乡村互助行为植根于传统社会的文化土壤之中,依托亲属网络和地缘关系构建,形成了具有中国乡土色彩的非正式社会保障机制。

社会学论文参考

第3章  K村自建房用工方式回顾

3.1 计划经济时期:情理互助模式

在计划经济时期,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家庭经济活动的核心目标集中于基本生存需求的满足,因而对住宅功能的需求层次较低。从居住行为模式来看,农户的日常生产生活主要发生在室外空间,住宅仅承担最基本的居住和饮食功能。农户既缺乏足够的经济资本,也缺乏主观意愿将有限资源投入于提升自建住房的舒适性和功能性。在此社会经济背景下,K村的自建房建设方式也比较传统,处于情理互助阶段,为劳力互助建房模式。这种互助行为的劳动是出于情理,因此属于情理互助。该模式是指建房过程中除了技术要求较高的工作聘请专门的工匠之外,其余的劳力都是同村或亲戚朋友出于情理无偿帮忙修建住房的过程。

情理互助几乎贯通了自建房建设的全过程——从材料准备到建筑封顶。自建房建设有一定的基本流程:首先准备好足够数量的基础材料,其次打好稳固的地基,而后合理规划空间建设主体部分,最后瓦片封顶。在完整的建筑流程中,青壮年作为互助劳力的主体部分承担了大部分工作,负责协助专业人士,如挖地基、砌砖、搭瓦等重体力劳动。其次,有劳动能力的少年也会参与建房,负责挖泥、和泥做砖等工作。另外,妇女则负责给来帮忙的村民准备餐食。

“好像小时候都是这么建房的,就是有人建房自然而然就去帮手了,不像现在都是请人干。我小时候就去帮过亲戚建房啊。那个时候就是在旁边运泥,上山砍竹子、捡木头这些。我还比较小,其他的也不懂怎么弄。我就记得我娘、我伯娘她们做饭给我们吃,吃得还不错。”(K05)

第5章  K村自建房用工方式变迁的社会学探讨

5.1 社会结构:从“熟人社会”到“半熟人社会”

K村作为传统农耕村落,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逐渐突破封闭的生活半径。特别是随着市场机制的全面建立,K村的许多青年外出务工,前往发达的城市地区寻求发展,形成客观的人口迁移,随着时间推移,其中的一部分青壮年人口或因经济原因,或因情感因素,又回流村落。此外,市场化在推动资源与经济整合的同时,促使了人力资源的流动与整合,导致众多外来人口开始进入原来封闭的村落,并随着工作机会、资源聚合而频繁地流入流出。上述人口流动现象不仅成为影响乡村社会结构的重要变量,而且带来乡村社会文化观念、人际关系、社会行为、互动模式的诸多变化。传统熟人社会及其行为逻辑面临解构,业缘关系、契约关系等现代交往模式逐步渗透,共同促成了传统村落的现代变革。在诸多变革中,社会结构的变化尤为突出。结合改革开放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乡村社会的宏观叙事,可以发现当代中国乡村社会正在经历深刻的社会结构转型。这场结构性演变虽然是市场化纵深发展的必然产物,但相较于经济层面的变革,社会结构转型具有更显著的系统性影响特征,其作用范围涵盖社会组织形态、价值体系、个体存在方式等多重维度。观察当下乡村社会可发现,社会成员构成多元化是最显著的表征,具体表现为社会分层细化与群体认同碎片化,乡村社会的差序格局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现代化进程中,市场经济渗透加速催化传统社会形态的解体,导致宗族组织的权威性持续弱化。伴随这一过程,乡村社会的价值体系经历着剧烈震荡,传统伦理规范逐渐丧失本体性意义,但新的价值体系尚处于建构过程之中。

5.2 社会关系:从“血缘环”到“利益链”

K村自建房用工方式的变化体现出了村民社会关系从“血缘环”到“利益链”过程的特征。计划经济时期,自建房用工主要来源于或远或近的血缘或“类血缘”关系,其行为主要是一种人情交换,是情理互助行为。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引入、劳动力的商品属性被充分发现后,传统的基于情理的凝聚力开始消极,市场交换的理性行为开始出场,于是出现了互助与雇工相结合的用工方式。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市场机制的充分确立,互助与雇工相结合的模式逐渐让位于纯粹的雇工模式,甚至在雇工模式中也要逐渐排除人情因素的行为特征。如建房过程中,如果选用当地施工队,房主除了需要支付施工队相应的报酬以外,还需额外“送人情”,以保证自建房建设工事能按时顺利完工。此外,由于工头基本是K村或临近村居民,房主与其同处于一个社会关系网络,若是完工之后有不满意之处,房主碍于面子也无法要求其返工,只能在日后有居住问题时另外联系工人维修。对比外乡人施工队伍,因房主与其没有血缘、亲缘、地缘关系,无需房主费尽心思维系人情,此处便是节约了一笔人力物力。此外,外乡人施工队往往按规章制度办事,施工价钱与本地施工队相差无几,一条龙服务省心省力,村民自然而然心中有了偏向。随着社会发展,村民之间的交往越来越注重互惠互利的资源交换,当人情往来变成一种负担时,情感因素便异化为人际交往的阻碍,于是在K村人们逐渐淡化血缘感性向利益理性发展。

社会学论文怎么写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2 讨论

现代中国正处于剧烈的社会变迁过程中,传统性与现代性的不断碰撞与融合,使得乡村社会既保持着文化传统的延续性,又不断吸纳现代性要素进行自我更新。血缘关系的文化韧性为乡村社会提供了稳定器,而市场经济的渗透则成为社会转型的推进器,两者的交互作用形成了当代中国乡村社会关系变革的独特路径。这种变革既非简单的线性进化,亦非机械的替代过程,而是充满张力的动态平衡,在传统留存与现代重构中持续演进。

中国传统社会以差序格局为基础,人际关系网络以血缘、地缘为核心,形成了一种人情社会的运行逻辑。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联结方式正逐步向契约化、理性化转变。这种转型不仅是行为模式的改变,更是价值体系的根本性重组——从特殊主义的关系伦理转向普遍主义的制度信任,从“熟人社会”的互惠逻辑转向“半熟人社会”的规则共识,这一过程并非简单的线性替代,而是新旧要素的复杂互动。在自建房领域,虽然带有市场色彩的雇工模式已经完全取代带有情理色彩的互助模式,但人情交际依旧在关系网络中承担重要功能。市场经济中的工具理性为社会发展提供效率逻辑,而未被完全理性化的情感网络则承担着风险缓冲与文化传承的功能,这种二元并存的状态,恰恰反映了社会转型的渐进性与文化基因的持久影响。

当社会持续发展,社会连结从传统社会以情感、道德为基础的“情理互助”,到现代社会以契约、利益为核心的“市场交换”;从以血缘、宗族为纽带的“血缘环”,到以资源、竞争为导向的“利益链”;从强调信念、意义的“价值理性”,到追求计算、效率的“工具理性”——这一系列转变,既是现代化进程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社会重构的体现,这种变迁无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繁荣和社会效率。然而,这种高度理性化的社会结构,也在无形中消解了传统的情感联结,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疏离。当血缘亲情被利益理性所替代,当道德义务被契约条款所界定,当精神价值被经济逻辑所衡量时,人们难免会感到失落。然而,面对这种变化,不能一味的否定其现代性,回归过去的情感乌托邦,而是要在承认其进步性的同时,寻求一种感性与理性的辩证平衡。任何社会结构的转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即便在急剧变革的时代,制度演进依然遵循着渐进性规律。从人情社会向理性社会的转型不仅意味着社会联结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更标志着价值体系与文化基因的重组。

参考文献(略)

123
限时特价,全文1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