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论文哪里有?本研究以赣南D村为田野调查地点,以当前生活在村庄、主要收入来源于村庄的农民为研究对象,从生命历程的视角出发,聚焦D村农民生计选择的变迁过程。
1绪论
1.4国内外相关研究
生计研究长久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在20世纪50年代便已出现对农民谋生方式的研究。国外学界对生计的研究起步较早,并对生计进行了较为清晰的界定,最为典型的就是关于可持续生计的研究,同时关于生计策略、生计方式多样性也有着丰富的研究内容。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生计”逐渐成为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发展相关问题的重要切入点。大多学者们认为,有关生计方面的研究始于贫困问题的分析,而在有关贫困研究的过程中避免不了对生计方式进行探讨,简而言之,生计方式就是一种谋生手段。随着越来越多研究者对生计方式研究的不断深入,进入21世纪后,国外有关生计方式的研究在研究视角上逐渐多元化,同时研究主体及其范围逐渐扩大。
尽管我国社会学学科起步较迟,但国内关于生活方式的研究却相对较早。早在20世纪30年代末,费孝通先生出版的《江村经济》一书,详细描述了中国农民的生产、分配、消费、交易等生活体系,是国内最早关于生计方式的研究著作。此后,费孝通先生与同事张之毅共同撰写的三部作品:《禄村农田》《易村手工业》《玉村农业与商业》,通过深入描绘农村社会生活,在不同程度上展现了对农民生活的关切和生计问题的重视。伴随中国社会学学科体系完善与理论范式革新,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学科重建进程的推进,学术界对于生计方式进行了众多研究探讨,并获得了丰富的成果。当前国内学界有关农民生计问题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农民生计方式的变迁与选择。农民生计选择的原因是复杂和交互的,没有单一因素可以对农户的生计选择行为起决定性作用①。生计方式的选择往往基于个体差异、地域和民族,和政策、环境、政策、民族等议题有关,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将国内外有关农民生计方式的选择的研究归纳为自然、政策、市场、家庭四个研究角度。
3“靠山吃山”:环境束缚下的适应性选择
3.1传统农耕文明下的生计方式
3.1.1粮食与经济作物种植
正如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所言“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田是最基本的谋生办法①。”以水稻为主的传统种植业是D村传统的生计方式。D村所处地区以丘陵为主,有较开阔的冲积河谷盆地,土地类型多样。光、热资源丰富,水利条件优越,土地肥沃,粮食单产水平较高。大豆、红薯水稻、大豆、番薯、玉米、木薯、焦芋为传统粮食作物,当地95%以上的农田栽种水稻。主要农产品有西瓜、凉薯、花生、香菇、茶叶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D村农田耕作制度大都是一年一熟制,主要种植双季稻。旱地多种番薯、粟和豆类等杂粮,为一年一熟制。水稻育秧均采取水播水育法或掂蔸。水播水育法育秧易造成种子霉烂,秧苗生长慢。掂蔸栽种早稻,田间管理期限长,产量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田一年两熟面积不断扩大,D村农田耕作制度主要有四种类型。一年一熟制:晚稻秧田晚稻-休闲或浸冬或晒冬,中稻—浸冬或晒冬或休闲;一年两熟制:早稻—晚稻—浸冬或晒冬或休闲,早稻—晚大豆或番薯—休闲,西瓜或烟草—晚稻晒冬;一年三熟制:早稻晚稻—蔬菜,早稻—晚稻—冬种;一年四熟制:西瓜套种花生或蔬菜—晚稻—冬种,早稻套养红萍—晚稻—冬种。20世纪50年代开始,D村陆续引进新的水稻品种和种植技术,并不断进行优化和改良。如早稻品种有珍珠矮、赣南早、十里香、南昌早一号等;晚稻品种有里仁、红旗一号、秋白2号、5450、硬杆粘等,主要采用以珍珠矮为主的矮秆水稻栽培技术,种植农作物均施用农家肥料。20世纪70年代中期当地引入杂交稻品种,实现增产丰收,杂交稻品种逐渐得到推广和应用。
5“返乡就业”:个体理性选择的凸显
5.1返乡就业的缘由
5.1.1家庭生命周期的演进
从生命历程的时间性角度来看,农民在做出返乡就业的决策时,与其家庭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紧密相连。D村农民在外出务工时大多处于家庭形成期,如何承担家庭的经济责任,使家庭经济效益最大化是他们在这一阶段做出生计选择的出发点。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家庭生命周期的不断演进,他们可能会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和责任,比如子女的教育问题、父母的赡养问题等。这些因素逐渐成为他们考虑返乡就业的重要推动力,促使他们重新做出生计选择,以便更好地平衡家庭和工作之间的关系。在面临家庭成长期的子女教育问题时,许多外出务工农民更加重视家庭的稳定和孩子的教育,因此他们选择回到家乡就业,以便更好地照顾家庭。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缺乏技能和足够知识的外出务工农民在城市务工的竞争力和适应性也可能下降。这些现实情况促使D村农民在外出务工后考虑和改变自己的生计选择。
“我刚开始在家干木匠,后面孩子要上学钱不够用,我就去广东了,在工地做了八九年的样子,一直做到了我小孩大学毕业,就没干了。因为小孩大学毕业了,就不用交学费了,负担没那么重了,而且工地上干活太苦了,身体受不了(TXL06)。”
D村第一代外出务工农民大部分都在乡村经历了完整的社会化过程,外出务工时正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生命阶段。外出打工是他们生计选择动态变迁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务工目的在于满足家庭的基本开支,服从一种“家本位”的打工模式,正是在这种家庭责任下,他们节衣缩食、忍受劳累的工作,所挣到的钱也以汇款或者积蓄的形式寄回老家。当完成自身生命历程中某一阶段取得一定的经济收入、供养子女完成学业等任务后,返回家乡,寻找一份既能满足家庭开支又能在熟悉的环境里安享晚年的工作是访谈对象的目标。
5.2返乡后的生计方式
5.2.1种植
D村位于县南偏东部,境内地势东部低,地形以丘陵为主,有较开阔的冲积河谷盆地,土地类型多样。光、热资源丰富,水利条件优越,土地肥沃,富含多种微量元素,森林覆盖率高。粮食单产水平较高,茶果生产潜力大。D村农业生产源远流长,早期农业以水稻种植业为主,此外,大豆、红薯为传统粮食作物。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政府政策的推动,D村的种植业在21世纪初发生了结构性调整,脐橙、紫山药等经济作物的大规模引进种植,打破了过去当地以水稻种植为主的自给自足的生计方式及传统的耕作模式,拓宽了当地农民获得经济收入的渠道,促进了生计选择的多样化。当地产业的发展和政府政策的引导吸引了许多外出务工农民返乡以及留乡就业。
1993年赣州地区实施“兴果富民”战略,将发展脐橙产业作为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年年动员,沿海打工的农民纷纷返回家乡,重新扛起锄头向山地进军。21世纪初,赣州市掀起第二轮脐橙产业发展高潮,全面转换果园经营机制,开启了脐橙产业的大发展。D村为倡导本地农民种植脐橙,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我是1999年从广东回来的,就在那待了一年。回来后不知道干什么,我就接管了家里的果树。果树刚开始是我爸种的,后面我回来后他就给我管了。我家是97年开始种脐橙的,属于第一批。当时政府为了鼓励大家种脐橙,就让党员干部要发挥带头作用,我爸属于党员,所以分配了有种脐橙的指标。有村干部不去种果树的,乡政府派来的驻村干部把他家电视都没收了。我家的话第一批种了八百多棵,种了有脐橙、橘子和柚子三种品种。不过刚开始没什么价钱,一般是一块钱左右。主要是那个时候没什么经验,果园没现在管得那么好,而且以前就施点农家肥,所以果树产量不高。不过一年的话果树的收入也有个一两万,在零几年的时候算挺不错的了(TCL10)。”
6结论与反思
6.2研究反思
本研究对赣南D村农民生计选择变迁的研究虽取得一定成果,但在研究过程中仍发现诸多值得深入反思与后续探索之处。
第一,在资料收集方法上,尽管半结构化访谈与文献资料收集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获取了丰富信息,但访谈样本的代表性仍存在一定局限。后续研究应进一步扩大样本范围,涵盖不同年龄、性别、家庭经济状况及教育背景的农民群体,确保能更全面反映赣南农民生计选择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第二,在分析影响赣南农民生计选择变迁的原因上,本研究虽已明确国家政策、家庭因素和个人能动性在农民生计选择中相互交织,但各因素间的具体量化关系与动态变化机制尚不明晰。此外,在对农民进行访谈的过程中,需要研究对象对其以往的生命历程进行回忆,由于时间比较久远,可能具有一定的误差。
第三,在研究内容的完整性方面,对于新兴生计方式如乡村电商、生态农业旅游等的关注略显不足。随着互联网普及与消费升级,这些新兴业态在农村地区逐渐兴起,对农民生计产生重要影响。未来研究应紧跟时代步伐,拓展研究视野,深入探究其发展潜力、面临困境及与传统生计方式的融合路径。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