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营销论文哪里有?本文章以建设银行J分行“建行生活”业务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调查研究法和描述性统计法等科学方法,基于7Ps营销理论框架,通过PEST理论和STP理论对营销环境进行分析,深入剖析了该业务的营销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优化建议。
第1章 绪论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基础理论研究框架
Booms与Bitner(1981)提出的7Ps营销理论在传统4Ps(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基础上增加了人员(People)、过程(Process)和有形展示(Physical Evidence)三个服务行业核心要素。7Ps营销理论在4Ps宏观层面的基础上,开始注重一些微观元素,更倾向于消费者。Francis J. Aguilar(1967)提出的PEST分析模型从宏观环境视角为银行业提供了战略分析工具,例如通过政治环境和技术变革预判行业趋势。Smith (1956) 关于市场细分的开创性研究为现代STP营销框架奠定了核心基础。Jochen Wirtz和Christopher Lovelock(2016)深入探讨了服务营销中7Ps营销理论的应用,提出了7Ps营销组合作为服务行业营销的核心工具,同时深入分析了服务利润链、客户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服务质量提升等关键领域,为服务行业的营销策略制定和实施提供了全面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互联网银行发展与客户行为演化
互联网银行研究经历了从技术可行性验证到用户体验优化的演进过程。Mishkin and Strahan(1999)探讨了技术进步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对美国金融市场发展产生的影响,认为电子信息与通信技术的革新极大地减少了金融交易成本并克服了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提高了美国金融业尤其是银行部门的规模经济。随着技术进步,近年研究更聚焦客户行为机制。Arash Shahin等(2018)以银行服务为例,开发面向服务应用的C形质量功能展开三维矩阵,用于同时分析客户需求、服务设计特性和服务绩效指标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案例研究展示了其在银行服务中的应用。Yoon Cheolho等(2021)对韩国传统网上银行服务的研究探讨了影响客户转向网上银行服务意愿的因素,并分析传统银行客户的流失原因,发现通过开发有效的金融交易功能,与客户进行互动,可有效吸引网上银行客户。
![]()
第3章 建设银行J分行“建行生活”业务营销现状分析
3.1 建设银行J分行及“建行生活”业务概况
3.1.1 建设银行J分行简介
建设银行J分行,是中国建设银行在江苏省J市设立的二级分行。自成立以来,经过三十余年的深耕发展,现已形成覆盖全市的立体化服务网络,辖设11家综合性支行(含3家县域支行)及72个营业网点,服务半径延伸至J市1个县、2个县级市及3个行政区的核心商圈、产业园区与重点乡镇。作为当地重要的金融机构,J分行始终以服务地方经济为核心,业务涵盖个人金融、公司金融、普惠金融、财富管理等多个领域,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多样化需求。J分行始终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为核心,通过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支持当地重大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为J市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保障。
截至2023年末,J分行的各项贷款余额突破1000亿元,成为J市首家贷款余额过千亿的金融机构,市场份额稳居J市银行业前列。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J分行长期以来对地方经济的大力支持和对金融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J分行积极支持当地重大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为J市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保障。通过提供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J分行满足了不同客户的需求,赢得了广泛的市场认可。在金融创新方面,J分行也投入了大量精力,持续推出创新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以更好地契合市场的动态变化以及客户的实际需求。
第5章 基于7Ps营销理论的建设银行J分行“建行生活”业务营销策略优化设计
5.1 构建金融场景双轮驱动体系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建设银行J分行需要以更开放的思维推动“建行生活”平台升级,通过深度整合金融属性与生活场景,打造具有差异化的综合服务平台。平台应当突破传统银行服务边界,将用户高频生活需求与金融服务有机融合,形成相互促进的生态闭环,让金融服务自然渗透到用户日常生活的毛细血管中。
在产品开发层面,建议重点构建特色化会员权益体系,通过阶梯式成长机制增强用户粘性。针对新注册用户可设计“首单立减”等即时激励,对于活跃用户推出“连续签到送积分”、“月度消费挑战赛”等互动玩法。特别需要开发具有城市特色的专属权益,例如与本地老字号餐饮品牌联名推出“建行生活尊享套餐”,联合热门商圈打造“建行日”专属折扣,通过差异化服务形成竞争壁垒。在积分体系设计中,可探索“积分+现金”混合支付模式,允许用户将信用卡积分直接抵扣消费金额,同时打通线上线下积分渠道,让用户在超市购物、缴纳水电费、购买理财产品时都能累积和使用积分,真正构建起“越用越增值”的生态体系。
![]()
5.2 实施CLV导向动态定价机制
在客户需求日益多元化的市场环境中,建设银行J分行需要改变“一刀切”的传统定价模式,通过构建以客户终身价值(CLV)为核心的动态定价体系,实现资源精准投放与客户价值提升的双重目标。这种定价策略不仅要考虑客户的即时交易价值,更需要通过数据建模预测客户未来5-8年的潜在价值,将金融服务定价从短期交易导向转变为长期关系经营。具体实施中,应当建立包含消费能力、成长潜力、交互黏性、生态贡献四个维度的评估模型,通过智能算法实时生成个性化权益组合,让高价值客户获得与其贡献相匹配的专属服务,同时引导潜力客户向核心客户群转化。
针对青年客群的定价策略需要兼顾培育与激活双重目标。可推出“青春成长计划”,为25-35岁用户设计阶梯式定价方案:对月均消费3000元以下的用户,提供“新锐版”基础权益包,包含外卖满减、共享单车周卡等刚需福利;对消费达标用户升级“精英版”权益,叠加视频会员折扣、知识付费课程补贴等精神消费激励;特别为购房、购车等重大消费节点设置“跃迁礼遇”,提供专属分期利率与装修补贴。同时嵌入社交裂变机制,用户邀请好友注册可解锁隐藏权益,通过年轻化、趣味化的设计增强品牌认同感。值得注意的是,需动态监测青年客群的消费轨迹变化,当检测到用户收入水平提升、消费结构升级时,自动触发权益体系进阶,避免客户成长后出现服务断层。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2 展望
本研究深入分析了建设银行J分行“建行生活”业务的营销策略,总结出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营销策略优化设计。但在数据可获性和研究边界等方面仍有深化空间。未来,研究可从纵向深化、横向扩展和理论创新三方面拓展。纵向深化上,深入挖掘业务营销策略优化的实施细节与效果评估,为策略持续优化提供精确数据支持,提升银行场景金融竞争力。横向扩展上,将研究范围拓展至其他区域性银行,对比分析营销策略优劣,为J分行提供借鉴,推动行业发展。理论创新上,结合金融科技新成果,探索新理论模型和分析方法,适应场景金融业务变化,为学界和业界提供前瞻性理论支持。
展望未来,随着金融科技伦理体系完善和开放银行模式成熟,场景金融将进入价值共生新阶段。银行与合作伙伴将构建互利共赢生态系统,实现金融服务与生活场景深度融合,提供更便捷、高效、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体验。接下来,作者将继续探索新模式和路径,结合金融科技的创新发展,运用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深入研究建设银行J分行“建行生活”业务的发展,并提出更多具有实际运用价值的建议。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