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文哪里有?笔者认为在未来骆宾基作品的文学研究中,空间批评无疑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他的作品,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地理学研究资源,更为我们理解历史、社会与人性提供了真实的空间切片。
第一章绪论
1.2研究现状
学界对骆宾基的关注度一直不比其他“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作家,更多将骆宾基作品纳入整个“东北作家群”的文学创作框架中进行研究,专门对骆宾基的研究量较少。至今,国内已见报纸杂志的研究骆宾基的文章仅有百余篇,相关论著寥寥可数。整体看,骆宾基小说的研究视角较单一,且尚未形成系统的研究体系。尽管如此,随着对骆宾基小说研究的不断深化,学界逐渐认识到骆宾基创作的魅力。众多学者开始从骆宾基的作品入手,细致分析其小说的艺术特色。然而,现有研究对于其叙事艺术特色的探讨相对薄弱。即便偶有涉及,也往往局限于传统叙事学的框架内,解读多停留在主题维度,缺乏对空间维度的全面把握。这导致了骆宾基许多作品的解读不够深入,难以对其创作艺术进行系统而深刻地总结。
通过梳理发现,关于骆宾基小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有四个方面,包括整体叙事研究、人物形象研究、文化研究、与“东北作家群”的关联研究。
首先是对骆宾基小说的整体叙事研究,目前学界对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位论文,他们对骆宾基小说在叙事层面的关注主要集中于主题与情节。比如,孙宾的《漂泊·寻找·归来—骆宾基小说创作论》1和李梦洁的《骆宾基小说研究》1,他们不约而同地发现了骆宾基创作的阶段性特征,将骆宾基的小说分为三个阶段分别论述不同的叙事主题,挖掘文本内涵;此后,关于骆宾基小说整体创作的研究,尽管论述重点仍在叙事内涵,但已经关注到作家的叙事艺术,包括肖然方的《骆宾基现代小说叙事研究》2、张雯晶的《骆宾基小说新论》3。张雯晶发现了骆宾基小说的叙事呈现出结构化特征,作家依据小说题材、内容进行灵活搭建,注重小说各个成分和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除此之外,常勤毅通过《骆宾基:时代与政治洪流里中国现代作家的一种范型》4一书,指出骆宾基的小说呈现出共时性特征,并结合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佐证骆宾基创作中的共时倾向。由此看来,骆宾基小说的叙事过程中存在系统性的主观空间布局意识,表现为一种叙事的艺术。
第三章骆宾基现代小说空间叙事的呈现
3.1实质地域空间
实质地域空间,即真实存在的、有具体物理概念的某一地方空间,在文本中有历史空间再现作用。骆宾基小说中的实质空间是他亲历的物理空间,包括自然空间的勾勒和社会空间的构造两个基本维度。骆宾基在其中将自己的生存体验纳入其中,形成富有情感意义的空间形式。
3.1.1山林秘境的自然勾勒
骆宾基现代小说以其独具特色的东北亚风采构成东北流亡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家毫无保留地将情感倾注在故乡自然空间。骆宾基对故乡这片土地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尽管骆宾基的现代小说中也存在其他地域空间,但无论是参考宏观写作背景还是具体空间元素量统计,都会发现东北亚空间中的珲春城才是骆宾基现代小说创作的空间重心,他尤其重视故乡自然风貌的描写。
骆宾基像其他东北流亡作家一样对萦绕记忆深处、魂牵梦绕的故乡倾注热忱,在广袤的林海、无垠的雪原、巍峨的山峦以及浩瀚的旷野中,以诗意的目光捕捉到了这片白山黑水的韵味。“水流清净的红旗河”“披雪的黑顶子山”“蓝色的图们江”“辽阔无际的骆驼河子草原”……他在小说中以温暖的情感和柔和的笔触,将这些美景描绘得栩栩如生。
第五章骆宾基现代小说空间叙事的价值
5.1地域空间的文化价值
地域文化的生命活力一直充分展现在地域文学中。东北作家骆宾基也自然地将故乡珲春的风土人情融入其创作中,赋予作品浓厚而鲜明的地域特色。骆宾基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叙事在地域文化方面展现出深刻的审美价值。他通过对故乡空间的精妙描绘和地域文化的深层展现,将珲春的地域特色融入文本细节中,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富有地域特色、充满艺术感染力的画面,同时增加作品的地域空间感和文化氛围感,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深刻感受到其蕴含的情感与意境。
骆宾基的现代小说以空间叙事紧密地结合了地域文化特征,使作品充满文化审美意义。首先,他精心选择了故乡土地作为宏观叙事空间,通过描绘这一地区的社会风貌和民族特色,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而生动的地域世界,尤其体现在《混沌初开》中。《混沌初开》以满、汉、俄、朝四个民族杂居共处的边陲城镇为背景,展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边陲小城的独特风土人情。在《少年》部分的第一章,主人公姜步畏在去给大爷拜年的路上,许多街景映入眼帘。街道两旁的商店紧闭门窗,贴着红纸对联,街上行人稀少,爆竹的碎屑随处可见,体现出北方贴春联、放鞭炮、歇业庆祝的文化习俗,浓厚的春节氛围呼之欲出。路过高丽人的商业区时,每家商店门外也都聚集着许多人歇息。虽然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这些高丽人也被中国人过年的风俗所感染。路途景致还包括天主教堂、中国式茅草农舍等建筑,凸显出边陲小城地域建筑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5.2文学空间的拓展价值
莫里斯·布朗肖提出“文学空间”的概念,指的是文学作品中营造和体现的空间意识。1文学创作中的空间意识是空间叙事的原动力,因此,空间参与到叙事中,必然促使文学空间的展开。骆宾基对空间的运用,拓展了文学地理学的空间。他的空间叙事技巧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叙事层次,更提升了其文学叙事艺术的审美张力,也丰富了东北流亡文学空间叙事的内涵,由此赋予了作品更高的文学价值。
骆宾基的空间叙事主要以东北亚地域为基点,实现了文学层面地理空间的开拓。作家通过文学手段以不同的方式绘制着某一世界或真实或充满想象的空间,在这样的空间中布置一个个行动轨迹,使整部作品担当着文学地理组成部分的重要角色。通过骆宾基现代小说的空间叙事,可以明确感受到文本既是空间的展开,也是历史的沉淀,空间的形态往往与历史相重叠。在《边陲线上》,作家细腻还原了沦陷时期东北边陲地区百姓生活的真实面貌,以及抗日救国军的精神风貌;而《北望园的春天》则以抗战时期桂林为背景,描绘了一群知识分子在“大后方”的孤寂与平淡;《乡亲康天刚》通过主人公康天刚的遭遇,折射出特定历史时期移民群体的命运波折。这些作品所呈现的历史空间形态,不仅是对现实的再现或想象,更是对文学地理时空共同体的深刻探索。
结语
骆宾基,这位左翼后期的东北流亡作家,一直致力现实主义创作,重视文学的社会历史意义。其创作深受特殊时代背景与个人际遇的影响,进而孕育出对空间敏锐而独特的感知。骆宾基的现代小说中,山水间的苍劲与温婉、移民身份的坚毅基因、流亡经历的深刻烙印,皆化为他笔下“艺术源于生活”的空间化表达,融入文学作品的血液。
地方的意义使骆宾基获得创作的原动力,他将发生在故乡土地上的一切身体经验、情感经验付诸文学实践。尽管地域是骆宾基的空间叙事的出发点,但骆宾基笔下的空间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物理界限,成为一种集文学指向与历史责任于一体的表达艺术。从东北大地的广袤无垠,到社会历史的曲折幽深,再到人物内心的隐秘角落,骆宾基以其独特的空间叙事手法,融合富有情感与象征意义的空间元素,呈现出一个个鲜活而深邃的文学空间。
骆宾基现代小说的空间叙事艺术超越了单纯依赖时间叙事所能达到的艺术高度,对文学中空间叙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将东北亚空间的自然风貌与社会历史内容融入文学地理学之中,通过空间布局与叙事技巧的相互交织,丰富小说的空间层次,再现历史的场域。同时,骆宾基还以表征的方式赋予静态空间元素深刻寓意,通过组建线性动态的空间链,同步传统叙事的因果逻辑联系和叙述时间顺序,从而形成了新的时空体,实现了时间与空间的和谐统一,牵引作品主题的历史深度。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