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文哪里有?本文以意象为出发点,剖析了意象的呈现、意象的构建、意象的成因。但篇幅所限,难免有挂一漏万。在意象的选取上,本文只列出了戏曲等四个最具有代表性和美学内涵的意象进行分析,但叶广芩对于古玩、建筑、服饰等多个意象群也有出色的描写。
第1章绪论
1.2研究现状综述
本文将从两个角度出发总结前人对于叶广芩的研究。首先,总结前人对于叶广芩的总体研究。其次,总结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和本课题的研究空间。
1.2.1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根据叶广芩研究总体趋势的分析,随着叶广芩创作数量的增加,国内对于叶广芩小说的研究逐年走高。以“叶广芩”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可以发现超过255篇学术期刊,90篇硕士论文和1篇博士论文。其中,研究者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对叶广芩的家族小说进行分析。
其一是关于叶广芩家族小说的文化研究。
最早引起读者注意的是叶广芩家族小说中所浸润的贵族文化气息。早在1994年,评论家雷达就在《夜读三题》中提到:“它写出了贵族之家败落留给子女真正遗产--冷漠感……历史人生一步步削平,瓦解,改造着这个家族,使之经历了一个平民化,世俗化的过程。”①随着叶广芩作品的增加,研究者进一步总结叶广芩家族小说对于贵族文化凋零的书写方式,认为叶广芩往往通过刻画具有寓言性质的文化符号,书写贵族文化的变化。梁向阳,杨梦皎的《〈状元媒〉年代负轭者的间性书写》②指出:“鹿角菜,海鲜打卤面,鱼皮套宝剑,纯金点翠头饰,碧玉偏方……这些词汇是刻镂历史微尘的工笔。”在作品中,这些文化符号被八旗子弟的后代遗忘,象征着贵族文化逐渐凋零。
第三章意象的构建策略
3.1核心意象:借助意象以小见大
在作者的行文的过程中,通常选择某一意象贯穿全文,作为串联情节的核心意象。而核心意象的潜在选择,又与作者的审美趣味有着必然联系。在叶广芩的作品中,作者对于具有生活气息和日常气息的物象情有独钟,她在行文的过程中不断地为生活中常见的物象附加上神秘色彩,使得普通的物体也具有了多重的解读方式。叶广芩中年时期创作的作品中强调意象的神秘主义色彩。在年过花甲后,叶广芩的作品呈现出不同的创作特征,她书写物象的平凡之处,借此削弱戏剧冲突,使得作品带有平和从容的美学特质。
3.1.1具有神秘色彩的核心意象
作为叶广芩早期的代表作,《采桑子》中的核心意象在文本中重复出现。它的内涵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而不断深化,逐渐由普通的物象变得神秘诡谲。
《采桑子》收录的第二篇中篇小说《风也潇潇》中,风是全文的核心意象。在现实中,风是常见的自然景观,“风”在文本中初次出现时,也仅仅用来描述天气,指普通的天气现象。但随着话语时间的变化,风和政治上的风暴联系在一起。“大字报,专案组随着潇潇的秋风而来。”①金家三兄弟因为历史问题遭到了批斗。随着批斗程度的加深,三兄弟在面对外界的伤害和侮辱之外,开始相互编排造谣。造反派要求三兄弟写揭发材料时,三人全然忘记了“君子矜而不争,党而不群”的祖训,他们互相污蔑,互相揭发。在三人被批斗和游街时,狂风大作。北风刮得很猛,风吹得队伍首尾的小旗猎猎作响,当夜,金家的老二在风中上吊自杀。
第4章意象的源流探析
4.1个人经历:记忆与创伤的符号化
叶广芩在1948年出生于北京,在北京度过了童年时光。根据童年的城市记忆,叶广芩在家族小说中,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京的古玩和饮食,展示出鲜明的地域色彩。同时,家族生活的耳濡目染,使得她的意象带着某种特殊的贵族色彩。在建国后一系列政治运动中,叶广芩也被波及,不得已背井离乡,见证了诸多惨剧后,作者笔下的意象带上了悲剧色彩。
4.1.1北京的童年记忆与意象的贵族色彩
北京频繁地出现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又在不同作家的笔下呈现出不同的调性。对于王朔而言,他着眼于书写游荡于北京阴影处的边缘人群,例如调侃一切的顽主,游荡在公园的同性恋以及勾引女生的伪文艺青年。而铁凝等作家则将镜头对准市井北京,书写胡同中普通女性在爱恋中的挣扎。叶广芩的家族作为特权阶级在北京繁衍生息多年,独特的家族记忆使得叶广芩从帝王之都,贵族世袭之地的角度来书写北京。
北京具有八百多年建都史,他是辽代的陪都、金代的中都,以及元代、明代和清代的首都。在这样的都市中,聚集着数不胜数的高门大户。权贵们为了彰显自己的特殊地位,往往会以某种偏执的心态追求物质层面的享受,将京剧,古玩,饮食等文化“玩”到极致。以戏曲艺术为例,八旗子弟对于戏曲的痴迷与追捧成为北京的一大文化奇景。对于他人而言,八旗子弟对京剧的喜爱只是史书上的草草一笔;但对于叶广芩而言,八旗子弟痴迷戏曲是她父辈和兄长亲身经历的故事。
4.2文学传统:传统文学和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叶广芩曾在《采桑子》的后记中表达中华文化对她的影响,以及她本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看法:“中国几千年建立起来的道德观、价值观,深入到我们每一个人的骨髓中,背叛也好,维护也好,修正也好,变革也好,唯不能堕落”①。这种观念也体现在叶广芩的文学作品中,她长于运用大量意象塑造出典雅的意境,使得作品呈现出浓厚的古典韵味。和许多取法西方的当代作品不同,叶广芩的作品有着透露出古韵,明显受到了传统文学作品的熏陶。
4.2.1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积淀
在叶广芩的小说创作中,作者有意识地对古典的诗歌,戏曲,以及神话传说进行再创作。
在《采桑子》中,叶广芩继承了清代词人伤感哀怨的风格,并通过对意象的二次书写,再次传达对于昔日繁华的悼念之情。叶广芩小说《采桑子》的标题源于清代诗人纳兰性德的《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纳兰性德全诗为:“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潇潇,雨也潇潇,瘦尽灯花又一宵,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睡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②全诗充斥着伤感孤寂之情。而叶广芩的长篇小说《采桑子》由九篇故事组成,每篇故事着重讲述一位金家人的故事。而九篇故事中的八篇都以纳兰性德《采桑子》中的诗词为标题,并将纳兰性德《采桑子》出现的意象贯穿全文。例如叶广芩《采桑子》的第一篇文章,以“谁翻乐府凄凉曲”为题,讲述金家大格格爱戏成痴,因戏而疯的故事。标题中出现的乐府曲即暗示文章的核心“戏曲”,也暗示着大格格凄凉的一生。
结语
在叶广芩的作品中,意象占据了大量的篇幅。在现实世界中,万事万物是客观存在的;在文本的世界中,叶广芩将情感和现象寄托在意象之中,使得小说中的意象带有鲜明的个人主义色彩,并具有隐晦难懂的象征意义。例如在《逍遥津》中,作者以囚鸟比喻困在京城的八旗子弟,以饮食和戏曲来暗示八旗子弟的糜烂生活,又在《风也潇潇》中,以变幻莫测的天气隐喻昔盛今衰的贵族子弟。在《谁翻乐府凄凉曲》中,哀婉的胡琴之声无处不在,使得文本带有一种音乐之美。借助意象,作者得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美学诉求和情感表达。
当我们对于意象的内涵有了初步的理解的时候,很自然地就会产生疑问:意象是以何种形式出现在文本中的呢?作者是如何书写这些意象的呢?有趣之处在于,叶广芩似乎在消解意象本身的含义。在书写贯穿全文的核心意象时,作者不断地为平凡的物象增加传奇和神秘的色彩。一枚普通的绿色玉镯,在作者笔下成为了爱情的见证,承载着神秘的家族传说。同时,在对于意象的重复和意象的叠加中,叶广芩又着力于解构和颠覆意象的传统含义。豆汁是平凡而廉价的食物,叶广芩却认为普通的豆汁中蕴藏着为人处世的大道理。立交桥和霓虹灯是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产物,但是叶广芩却安排她笔下的人物对着立交桥和霓虹灯发思古之情。作者以乐写悲,以虚写实,却丝毫不见突兀,足以看出作者深厚的笔力和高超的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