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论文哪里有?本文以社会资本为分析视角,采用文献分析、深度访谈以及问卷调查等方法,在治理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和共同体理论等指导下,深入剖析了上饶市X镇在乡村治理共同体构建过程中面临的系列问题。
1绪论
1.2.1国外研究现状
(1)关于社会资本研究
国外学者对于社会资本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资本的概念界定。自社会资本领域研究热潮兴起以来,来自不同领域的权威学者们,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社会资本进行了深入的阐释。Bourdieu(2008)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多维的资源体系,它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根植于持久且共享的关系网络之中。这些网络不仅被广泛认同,而且还具有一种制度化的特征。①Putnam(2009)认为社会资本本质上是社会组织的内在特质,涵盖了社会信任、社会规范以及社会网络等要素,这些特质通过激发和强化合作行为,为社会的高效运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②Coleman(2010)将社会资本定义为个体拥有的社会结构资源,强调社会资本的生产力实质和其在人际关系结构中的存在。
第二,社会资本的分析层次。国外学者对社会资本的研究涵盖了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在微观层面,研究关注个体如何利用社会联系获取资源。Narayan和Pritchett(1999)④探讨了家庭收入与社会资本在农村的关系,揭示了个体层面社会资本对经济活动的影响。Chetty等人(2022)通过测量社会资本并分析其与经济流动性的关联,进一步探讨了社会资本在个体层面的作用。中观层面的研究集中于组织或群体内部的社会资本及其对社会互动和资源交换的影响。⑤Rupasingha等人(2006)分析了社会资本的产生,从县域探讨了中观层面社会资本的构建和影响。宏观层面的研究侧重于分析社会环境对社会资本的影响,以及社会资本如何影响整个社会的运行和发展。⑥Tóth等人(2022)研究了专业共享经济平台上的社会资本创造问题,特别是评分依赖性和社会资本的非转移性问题。
3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治理共同体构建的耦合逻辑
3.1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治理共同体构建的理论逻辑
3.1.1社会资本要素嵌入乡村治理共同体构建中的契合性分析
“嵌入”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格奥尔格·齐美尔(Georg Simmel)提出的,并在20世纪50年代由经济学家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i)进一步发展。波兰尼认为,嵌入是一个系统或事物内生或有机结合到另一个系统或事物中,从而使得两个事物或系统之间存在深层的联系和相互依赖性。①社会资本是以社会信任、社会网络和社会互惠规范为核心要素的社会资源,旨在通过信任和合作来提升个体或群体的行动效率。乡村治理共同体则是在乡村这一具体场域下,由多元行动主体所组建的具有共同利益或目标追求而寻求合作的有机整体。基于这一理论视角去研究社会资本嵌入乡村治理共同体构建中的理论逻辑有一定的合理性。
5社会资本视域下乡村治理共同体构建中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5.1 X镇乡村治理共同体构建中存在问题
社会资本理论和治理共同体理论,提供了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分析框架,即以社会信任、社会网络和社会互惠规范为切入点综合探讨其与共同体建设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通过促进社会资本积累来推动治理共同体的建设,以最终达到治理增效的目的。通过前文的分析,X镇在促进社会信任、社会网络和社会互惠规范资本积累上采取了许多措施,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治理共同体构建的方式多样化,对乡村治理的提质增效发挥了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
然而,随着农村地区治理情况的日趋复杂化,传统乡村治理秩序被逐步瓦解,乡村社会呈现出碎片化、空心化的特点,导致乡村社会资本匮乏成为制约治理共同体重建的现实问题,具体表现为:各主体对政策理解不一、工作开展难,主体间有效沟通减少,人际关系淡漠以及现行政策制度约束力差,缺乏可持续性等问题。究其成因主要是:社会信任培育机制不健全,掣肘了各主体行动共识的达成;社会网络发展程度不深,阻碍了乡村治理秩序的维系;社会规范弱化影响了治理保障的建立。
5.2 X镇乡村治理共同体构建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5.2.1社会信任培育机制不健全,掣肘了各主体行动共识的达成
乡村治理共同体有效运行的基本要求是各主体具有高度凝聚的行动共识。然而,社会信任培育机制的不健全性成为制约各主体协同共治、达成行动共识的关键因素。行动共识意识的缺失会导致团体成员力不往一处使,心不往一处聚,严重削弱了团体凝聚力。只有深入分析X镇当下因为何种信任因素而导致各主体行动共识的缺失,才能找到有效的解决措施,做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进而促进乡村治理共同体的和谐发展。基于实地走访调查和相关数据支撑,笔者认为X镇在乡村治理共同体构建中因存在以下几种原因而导致团体信任问题,掣肘了各主体行动共识的达成。
一是主体间资源分配机制不公,产生利益冲突。在乡村治理中,资源分配不公主要体现在资源的获取机会、数量或质量上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往往与个体的社会地位、经济能力、政治影响力等非能力因素紧密相关。当村民或不同利益群体意识到这种不公平时,他们会认为政策制定者未能公平对待所有人,从而质疑其公正性和正当性。这种质疑一旦形成,就会削弱对治理主体的信任。笔者了解到,X镇在2022年遭遇了一场特大洪涝灾害,该灾害来势凶,受灾面广,且相关部门未能妥善做好灾后保障工作,如对灾后村民的补偿上,X镇有的村直接发2000元现金补贴,有的发电饭煲、燃气灶、电磁炉等生活用具,而有的村落则简简单单发了些清洁用具。这些补偿获取少的村民心理产生不平衡,一度向乡政府上访反映。X镇在2022年特大洪涝灾害后的资源分配问题,正是主体间资源分配不公导致利益冲突的一个典型案例。这种信任的缺失,从根本上源于社会信任培育机制中公平原则的缺失,削弱了村民对治理主体的信任,还从根本上阻碍了公共精神中平等与合作精神的形成,使得各主体难以达成行动共识。
7结论与展望
乡村治理是基层治理的“基础细胞”,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乡村治理共同体的治理效能彰显着党和国家的管理水平,如何运用好社会资本来激活乡村治理的“一池春水”是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本文依托社会资本的分析视角,借鉴布坎南的理论框架,从社会信任、社会网络、社会规范三大维度深入剖析社会资本对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的作用及影响。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当前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面临一系列挑战:信任缺失导致治理凝聚力薄弱,网络发展滞后致使治理秩序混乱,互惠规范体系不完善使得治理效果大打折扣。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信任危机制约了各参与主体公共精神的培育,网络不健全妨碍了乡村治理秩序的稳固,规范缺失则影响了治理保障机制的构建。要想社会资本真正发挥其作用,为乡村治理共同体的构建“保驾护航”,则需要通过提升治理水平,增强公信力,优化资源配置和重塑信任文化等途径来夯实乡村社会信任基础;通过培育、巩固和发展乡村网络方式以重构乡村社会关系网络;通过完善制度安排和村规民约、重视德治教化等手段来完善乡村社会规范。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为社会资本在乡村治理共同体中发挥更大作用创造有利条件。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必定能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