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论文哪里有?本次调研中发现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相关且存在影响关系。在相关分析中,溺爱型、专制型、不一致型教养方式与亲社会性、社交主动性、语言或非语言能力三维度呈负相关,与社交障碍呈正相关;
第1章 绪论
1.3 文献综述
1.3.1 家庭教养方式相关研究
1.3.1.1 家庭教养方式内涵相关研究
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最早起源于国外,在起源之初,主要是用来描述父母对孩子的教养和以此所形成的家庭教养环境,是亲子关系研究中最早的研究之一。从国外学者的研究来看,国外学者多把家庭教养方式看作是多因素的集合体。美国学者Baumrind(1971)首次对家庭教养进行定义,他认为家庭教养方式不仅仅是单一的教育行为方式,更是包含了教育方式外的各种因素综合体,包括态度、价值观与行为等因素。①同样Durbin(1993)等学者也采用这样的观点,将其定义为父母对孩子教养情感态度、行为的集合,并且构成教养方式的这些因素在不同的情景中都具有长久稳定性。②Prevatt(2011)在此基础上加入了信念,把家庭教养方式看作是一种父母对孩子长期信念与态度的稳定结合体。③Xia(2020)则汇总了以上学者的观点,把家庭教养方式概括为父母在孩子发展过程中的价值观、信念以及实践的总和。④可见在国外研究中,学者通常把家庭教养定义为包含了父母对孩子在情绪、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多元结合体。
而从国内相关研究来看,则分为两种看法,一种是把家庭教养方式看成是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行为,黄人颂(2001)将家庭教养方式定义为家庭在教养幼儿的活动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养态度、教养观念以及高频率使用并逐渐成为习惯的教育行为。⑤李彦章和许东民(2001)也认为家庭教养是在一定家庭养育氛围下,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倾向。⑥同样,贾云帆(2021)和赵海旭(2023)也定义为父母在教养孩子时表现出的一种稳定的行为倾向。⑦⑧而另一种则同国外学者的观点类似,除了行为倾向,家庭教养方式更是一种包含多种因素的结合体。张献英和朱龙凤(2019)把家庭教养方式定义为不仅仅是对孩子的命令和要求,也有对孩子情感态度和各种问题的处理,是态度、行为的综合表现。⑨周媛(2021)和宋登娇(2021)在此定义上加入了思维,认为是在稳定亲子互动中,表现出的态度、思维、情绪和行为倾向。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问卷数据正态性检验
本研究利用偏度值和峰度值对各个题项进行正态性检验,根据Kline(2015)的标准,偏度绝对值小于3,峰度绝对值小于10,就可以认为数据满足近似正态分布的要求。①如表3-1、3-2所示,家庭教养方式和幼儿同伴交往能力问卷收集的数据偏度绝对值都在3以内,峰度绝对值都在10以内,故本研究所有题项数据均满足近似正态分布。
第4章 讨论与分析
4.1 民族地区家庭教养方式的讨论与分析
4.1.1 民族地区家庭教养方式总体情况的讨论分析
前文分析中发现所调查的家长在教养中最少采用溺爱型教养方式,而最多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这样的结论与过往研究有相似之处。
首先来说,溺爱型教养方式作为一种过分关注且无原则纵容孩子的不科学教养方式,众多过往研究者都验证了其不科学性③④,在本次研究中也有家长在访谈中说道:“父母肯定也不是万能的,自己能做的事情还是要自己做(B1)。”“溺爱嘛是不好的,不可能这么样对孩子的(B2)。” 可见这类教养方式正逐渐被广大家长所摒弃。相反的,民主教养方式顺应了当下的科学家庭教养方式趋势,正在被广大家长所接受认可,这种教养方式能弥补过度溺爱型家长失威信和专制型孩子失自信教养方式的缺陷,所以可以有效防止孩子问题行为的过多产生,并能巩固亲子间的亲密关系。⑤而究其在少数民族家庭中被广泛采用的原因,一是政策推进,随着2022年《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实施,科学的合理的教养方式向全国各地广大家长宣传并普及,而在新疆地区,相关部门合力推动《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落地落实,在各地区大力开展了科学教养宣传活动,为民族地区家长们“补课”。访谈中,家长B3说到:“政府社区有专门组织过怎么教孩子的讲座,我们家长都要去听的,多多少少还是有效果的,对孩子和家长朋友都好的事情。”家长C4:“手机了解过一些,对孩子教育这块比较关注,幼儿园家长会上老师要说怎么教育小孩子,亲子阅读和孩子做游戏这类,每次去都要提。”二是受少数民族优秀的家庭传统教养观影响。家长C2:“我整个家族有规矩,爸爸爷爷传下来嘛,我的朋友家都有,不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从小就被父母告知,教育孩子犯错就要惩罚嘛,改正就有奖励嘛,孩子家长都要说到做到嘛。”家长A3:“家里的教育方式是没有变的,父母怎么教育我就怎么教育我的小孩,我觉得没有问题”“他们从小对我的要求算是比较严格的那种,各方各面都是,但是我的父母从来没有打击过我,虽然对我管教严格,鼓励奖励也一点不少。所以我现在对我自己孩子也这样,我觉得这样的教育没问题。”
4.2 民族地区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讨论与分析
4.2.1 民族地区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总体情况的讨论分析
依据数据分析的结果显示,此次调查的民族地区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整体发展较好。①其中语言或非语言能力发展最好,说明所调查的幼儿们可以有效借助语言、微表情和肢体动作等实现与其他孩子的友好交流互动。②③④在访谈中家长A3表示:“她可不害怕生人了,跟谁都能聊起来,跟谁都能玩,平时在家里话也很多。”“和大人、同学交流都没问题,我去接她放学,她路上会说幼儿园里发生的事,每天都会说。”幼儿期作为大脑发育的关键期,神经网络的连结和神经突触的发展最为迅速,这时期幼儿的大脑对语言、表情、手势等信息的处理能力极强,适应力高,为语言和非语言能力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除了这一生理原因之外,在笔者的进一步调查中还发现,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园也逐步与内地幼儿园的先进理念和先进教育方式接轨,如安吉游戏或利津游戏的引入,这些教育的理念倡导孩子实现多感官多方面发展,让孩子在自主游戏中自主动手、主动交流、相互合作,相对于传统的教育方式,更利于幼儿们同伴交往能力、沟通水平的提升。另外随着国家通用语言在全疆范围内的宣传普及,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也在一日活动中普及了听、说国家通用语言,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各少数民族孩子的语言交流沟通能力。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民族地区家庭教养方式的结论
本次调查的新疆三个民族地区家庭教养方式,表现出的民主型教养方式最多,溺爱型教养方式最少,在众多人口学变量上的具体差异为:在幼儿性别和年龄段上,家长对待男幼儿和小班幼儿有更多表现出专制型教养;在家长性别上,男性家长在教养中有更多的专制型教养方式表现;在家长身份、年龄和文化程度上,年纪大的幼儿祖辈和文化程度低的家长在教养中有更多的溺爱型、专制型和不一致型教养方式,而年龄小的幼儿父母和文化程度高的家长则有更多的民主型教养表现;在家庭结构上,单亲家庭有更多的专制型教养和更少的民主型教养方式表现。
5.1.2 民族地区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结论
本次调查的新疆三个民族地区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情况较好,其中语言或非语言能力的发展情况最好,在众多人口学变量上的具体差异为:在幼儿性别上,女幼儿在同伴交往中表现出更强的亲社会性和更轻的社交障碍;在家长身份上,受父母照料的幼儿在同伴交往中表现出的亲社会性、社交主动性和语言或非语言能力会更突出,社交障碍表现更轻;在家长性别上,女性家长照料的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中表现出的社交障碍更轻。在家长年龄上和文化程度上,年龄小和高文化程度家长照料的幼儿在同伴交往中会表现出更强的亲社会性、社交主动性和更轻的社交障碍;在家庭结构上,主干家庭和双亲家庭的孩子在同伴交往中社交障碍表现的会更轻。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