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论文哪里有?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的范式,综合运用访谈法、观察法、案例分析法,以“幼儿同伴交往行为观察表”“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教师评定问卷”为观察工具,通过前期的观察与数据前测对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进行了深入探析。
第一章绪论
第三节文献综述
一、关于积木游戏的相关研究
(一)有关积木游戏定义的研究
洛克(Locke)是国外最早提出积木游戏这一名称的人,在17世纪末,他就在《教育漫话》中提出字母积木的制作方法:在小方木块的六面贴上字母,这样可以帮助幼儿边学边玩1。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Frobel)设计的教具体系中,包含多组木质几何体教具,例如可拆分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基础形状的模块化积木。这些教具采用分盒收纳设计,通过"大立方体分解为8个小立方体长方体拆分比例认知等操作,帮助儿童建立整体与局部的空间关系认知。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Montessori)创设的感官教育教具中,亦融入积木建构理念,如通过粉红塔的层级堆叠培养空间感知能力,借助棕色梯的几何形体组合训练数学思维。国内学者刘焱在对结构游戏下定义时,提出积木游戏是指幼儿操作积木材料进行物体造型的游戏2。
我国学者刘焱在界定“结构游戏”时,认为“积木游戏”就是儿童通过操纵积木材料来构建物体的“游戏”。《幼儿教育辞典》将积木游戏归为一类结构游戏,即幼儿通过选择不同形状和尺寸的积木,利用不同的建筑技巧来建造物品,并展现它们的基本特点3。
综上,尽管不同学者对积木游戏的界定存在学科视角差异,但其核心内涵高度趋同:均指向儿童通过木质或塑料模块化材料,运用堆叠、围合、对称等建构技巧,创造性地搭建建筑、交通工具等三维结构的实践过程。这种游戏形式既包含福禄贝尔"恩物"体系中的数学-空间认知训练,也融合了蒙台梭利感官教育中"粉红塔""棕色梯"的建构原理,最终实现手眼协调、空间推理、问题解决等综合能力发展。
第三章行动研究的准备阶段
第一节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的现状讨论分析
本研究基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教师评定问卷,对幼儿开展了一次前测,以期更全面地掌握中二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情况。中二班的三位教师会根据幼儿同伴交往的实际水平来填写问卷表,研究者会将纸质调查表中的资料整理成Excel表,用SPSS26.0统计软件来对这些问卷进行描述性统计,数据分析结果见表3-1。
如图3-1所示,中二班幼儿在同伴交往能力方面的各维度平均得分:社交障碍2.010分>语言和非语言1.678分>社交主动性1.564分>亲社会行为1.530分。研究结果显示,中二班幼儿尽管不存在社交障碍,但社交主动性不足,幼儿主动发起互动的频率较低;语言与非语言能力发展均衡,已具备基础对话的能力;亲社会行为呈现偶发性特征;基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状况,后续研究将以提升幼儿的社交主动性,语言交往的深化以及亲社会行为的内化为实践重点。第四章行动研究的实施阶段
第一节第一轮行动研究
积木游戏作为深受幼儿喜爱的游戏之一,也是幼儿园每日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需深刻理解幼儿学习的本质特征:幼儿的学习并非局限于书本知识,而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场景中主动建构的探索过程1。在搭建积木的过程中,幼儿必然要和同伴进行交往,通过和同伴的合作和讨论,自然而然地帮助幼儿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同伴关系,从而对他们的同伴交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由此可见,游戏作为一种新颖的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第一阶段的行动,研究者与合作教师一起商讨决定创新游戏形式,鼓励幼儿积极互动,减少消极行为,初步培养幼儿同伴交往的能力,从而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表4-2)
第二节第二轮行动研究
在第一轮行动研究实施过程中,研究者与教师们共同发现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对初步的实施结果进行了深入反思:其一,在第一阶段中,幼儿对积木游戏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伴交往的频率也逐步增加,但存在合作方式单一的问题,其二,幼儿也开始有了与同伴合作的意识,愿意与同伴一起合作搭建积木,但存在情感互动的浅层化,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比较单一。由此可见,提升与巩固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尤为重要。因此,本阶段行动将从激发多元互动、满足交往需要两方面考虑,让幼儿在积木游戏中提升与巩固其同伴交往的能力。
第五章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二节研究建议
一、对幼儿园的建议
(一)创新家园协同育人形式
家园应树立行为与理念共建意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家庭和幼儿园是合作伙伴,应建立家庭、幼儿园协同共育机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亲社会行为的培养需要贯穿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之中,形成家园教育合力。积木游戏的亲社会行为培养具有情境性、持续性和迁移性特点,仅靠幼儿园单方干预难以实现行为内化,需要通过家园理念共识与行为共育。幼儿园可以开展有关积木游戏的专题沙龙,引导家长理解游戏中的教育契机,同时,建立家园联动的积分系统,在幼儿园和家庭中分别开展积木游戏活动,记录幼儿的积木分享、互助行为。其次,也可以开展邻居共建活动,通过多组家庭合作完成大型积木,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二)开展积木游戏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教学活动
幼儿园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开展阶梯式积木游戏以促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提升。小班幼儿聚焦“情感联结”,通过引入相关主题绘本,引导幼儿掌握基础堆叠技巧。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领域目标,设计“搭桥过河”“彩虹隧道”等生活化游戏,培养初步合作意识。中班幼儿侧重“任务协作”能力,可以开展“地铁轨道搭建”“消防通道救援”等结构化游戏,结合相关理论,设计积木接力赛等互动游戏,发展沟通协商能力。大班幼儿注重强化合作素养,组织有难度的搭建活动,通过自主协商、分工合作、培养其领导力与责任感。其次,幼儿园要定期更换积木材料。在开展积木游戏时,宽敞平整的场地和丰富的设施器材是必不可少的,宽敞平整的场地,保障了幼儿游戏时的安全性。所以,幼儿园要对积木游戏的设施定期更换,在确保多样性的同时,也要确保质量,定期对不安全因素进行检查,并对有危险的物品进行适时地清除。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