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论文哪里有?本文基于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对杜曲“杜甫诗苑”进行前期调研,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分析现有资源,引入AVC三力理论评价方法对杜曲“杜甫诗苑”现状三力(吸引力、生命力、承载力)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以问卷分值为基础构建三力评价体系,根据三力评价结果,针对三力中薄弱环节进行对应的杜曲“杜甫诗苑”三力提升策略与设计专项。
第一章绪论
1.4.2国外研究现状
在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第12期发布了以旅游为主题的专刊,在其头条文章《文化旅游:尚未开发的经济发展宝藏》中首次提出到了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经济意义15。1977年,美国学者Mcintosh和Gebert在《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理论》中首次提出“旅游文化”的概念16。福尔曼和戈德罗恩提出组成景观的结构可以概括为三种:斑块、廊道和基质。对于乡村而言,斑块可以是农田和草地等,常见的乡村廊道包括农田间的防风林带、河流、道路和峡谷等,而基质常见的则是森林基质农田基质和居民点基质等17。在1966年的时候john friedmann就提出了核心-边缘的理论,但只是解释了乡村旅游空间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平衡的原因18。但是对后期的乡村旅游空间规划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到1973年forster提出了“三区结构”,指受到严密保护的自然区禁止旅客进入,相当于三层结构中的最里层,其次是娱乐区进行围绕,服务区则安排在最外层的结构19。DavisW.P.and J.C.Turner通过年旅游收入的统计数据,分析了乡村旅游和乡村娱乐业如何推动英国经济发展。1974年,联邦德国地理学家波尔恩阐述了乡村景观的概念和发展的不同阶段;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研究方面,Embacher Hans通过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来完成乡村旅游产业的升级,并从战略和实践两方面提出了看法20。DavisW.P.and J.C.Turner通过年旅游收入的统计数据,分析了乡村旅游和乡村娱乐业如何推动英国经济发展。乡村旅游的市场营销研究方面,Potthoff H.基于乡村旅游使用工具和媒介,对具体的市场营销方法进行了较详细的说明21。国外的乡村旅游规划更加注重居民的参与和社区在旅游业发展的地位即竞争问题。在1999年的日本,提出了《食物·农业·农村基本法》,正式确立了“农业多功能性”的概念,指出了农业生产除了保障农产品供给之外,还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持自然环境与良好的景观,保护文化的连续性。韩国随后也提出了农业多功能的概念,在此之后日韩两国的旅游业得到发展。日韩两国的理念更接近我国提出的生态,生活,生产的三生理念。
第三章杜曲“杜甫诗苑”现状分析与三力提升策略
3.1杜曲“杜甫诗苑”现状分析
西安地区政府提出以“杜甫”这个全球名人为号召力,以文化交流活动为纽带,在杜北古村的平台上,将文化与乡村旅游相结合,以艺术重现乡野乡趣乡愁。打造出独一无二的文旅项目,使得原有的废旧房屋发挥最大的作用,展现给人们的将是一个全新的千年古村落。
3.1.1区位分析
项目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杜曲街道杜北老村,杜曲位于西安城东南方向,杜北老村处在少堎塬南端,北临航天开发区,谲河从中流过,西临神禾塬,南望秦岭钟南山,北接城市主干道,占地部分在谲河川道,部分在少陵塬。距离地铁2号线委曲南站直线距离6.6公里,距离四号线航天新城站直线距离3.3公里。
第四章文旅融合背景下的AVC理论在杜曲“杜甫诗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实践
4.1杜曲“杜甫诗苑”设计目标与设计原则
4.1.1杜曲“杜甫诗苑”设计目标
根据国家层面颁布的关于文旅融合的相关政策要求,如1993年原国家旅游局颁布的《关于积极发展国内旅游业的意见》中指出旅游业的发展对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以及带动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用文化创意和设计提升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发展水平。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2018~2022)》提出通过推动乡村文化旅游融合,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据以上要求,杜曲“杜甫诗苑”作为特色文旅型乡村,应挖掘乡村文化资源,以杜甫在长安生活十年为特殊历史背景,以杜甫作为文化主题营造,结合杜曲村的地域特色发展乡村文旅特色景观并配套特色文化产业完善产业结构。同时避免“一拆了之”与“拿来主义”。本次杜曲“杜甫诗苑”景观设计包含了村内道路设计、景观绿化、配套设施、景观特色小品、老旧建筑改造等全方位的乡村旅游景观设计。
在对杜曲“杜甫诗苑”进行AVC三力评价的基础上,适当保留杜曲村原有可以体现乡村特色风貌的老旧建筑,注重乡村原本的完整性,通过三力提升,以理念融合为基础,以杜甫文化资源与乡村景观设计融合为抓手,以第三方文化产业为保障,以科技融合为助推器加强“杜甫诗苑”的文化内涵和创新性以及原创性,通过三力提升,加强三力互促融合。以杜甫文化元素为基础,将杜甫诗词融合文创、酒店、AR体验、餐饮、观光等,形成场景的集体记忆化,展示再现文化记忆,推进“杜甫诗苑”文旅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可持续发展。借力文旅融合,推动杜曲“杜甫诗苑”乡村振兴。
4.2杜曲“杜甫诗苑”总体设计
本次杜曲“杜甫诗苑”景观设计根据AVC理论三力评价结果分析,以其特殊历史背景即杜甫在长安生活十年的文化资源作为提升吸引力的主要依托,重点保护特色文化资源,提高特色自然景观质量,完善配套旅游项目;以杜甫文化为主题衍生相关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发展多样性。在不破坏杜曲村原貌的前提下,引用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思想,对水体景观与植被绿化进行设计规划,对村中现存四颗千年古树进行维护,提升生命力;加强杜甫文化和乡村旅游的结合,将杜甫文化衍生出的文创产业设为杜甫文创街,对于老旧建筑进行适当保留和改造,设置文化广场增加室内外人容量,设置农家在地特色餐饮、酒店、农耕体验、杜甫博物馆、村史馆、AR体验、茶馆、民俗活动演艺中心,诗社九大特色版块提升游客参与性体验,园林式景观设计给游客带来古朴的观赏感受。将杜曲村打造为以诗绘景的“杜甫诗苑”乡村旅游项目。
第五章结论
5.2展望
在国家对美丽乡村的大力发展中,文旅融合的推出为乡村景观设计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乡村旅游也成了文旅融合的重要舞台。AVC三力理论以吸引力、生命力、承载力为核心,针对场地景观提升制定了相应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从AVC三力为导向结合文旅型乡村对于乡土文化资源、乡村生态环境、旅游产业结构三大板块乡村景观营造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但是乡村景观类型多样,场地现有资源也各有侧重,不同类型的乡村景观对于景观建设也存在差异。今后基于AVC理论在不同类型乡村景观中的应用研究会有更多可探讨之处。
在本次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中,由于笔者自身专业能力有限和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不高,所以本文在设计与理论内容还存在一定不足之处:
(1)针对AVC理论部分研究尚浅,关于文旅融合背景下的AVC理论在杜曲“杜甫诗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仍有可修改补充的地方。
(2)在设计实践中对杜曲“杜甫诗苑”景观设计进行文化主题营造中,对于细节问题仍有所欠缺。
(3)在对杜曲“杜甫诗苑”的功能分区和景观节点设计中还存在有可改进之处。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会继续认真学习研究AVC理论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方法,提升自身在理论与实践的不足,在此诚挚恳请各位专家、老师对本篇论文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批评与指正,今后我将继续深入研究相关问题,锻炼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