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论文哪里有?本文以乡土意识为切入点,以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农村题材电影创作为研究对象,紧扣农村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挖掘新世纪中国农村题材电影中乡土意识的内涵呈现与发展变迁,阐释乡土意识发展流变背后的原因并进行当下思考。
第一章新世纪中国农村题材电影中乡土意识的内涵呈现
第一节和谐共生的自然理念
生于天地之间的农民,向上天央求,向土地索取,天地启发了农民诸多关于社会生存的哲理,这其中既包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时间概念,也包括“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命运观念,还涉及“父者犹天,母者犹地,子犹万物”的伦理体验。“天人合一”与“大地崇拜”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人三者之间关系的集中阐释。在传统农耕社会中,农业生产的丰收与否跟当年的自然条件保持着密切联系,农民基本上靠天吃饭,故而农民对土地及上天的崇拜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会出于本能地保护身处的自然环境,祈求丰年保障家族的繁衍生息。
一、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范式,是由商朝占卜术衍生而来的对于天人关系的阐述。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思想逐渐完善并形成了儒家与道家两个学派不同角度的阐释,“儒家的‘天人合一’大体上就是讲的人与义理之天、道德之天的合一;道家的‘天人合一’就是讲人与自然之天的合一。”[1]董仲舒提出“天、地、阴、阳、木、水、土、金、火、九,与人而十者天之数毕也”(《春秋繁露·天地阴阳》),宋明道学的代表人物张载认为,“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浑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吾民同胞,物吾与也”(《正蒙·乾称》),虽然不同时期思想家对于“天人合一”这一思想阐述的侧重点不同,但在辨析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都认为人是天地的一部分,人对天地具有根本性的依赖。因此,区别于西方海洋文明中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东方文明大多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视作最高价值遵循,认为人应当顺应、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三章新世纪中国农村题材电影中乡土意识的流变原因探析
第一节新世纪农村社会的变迁与农村题材电影的现实语境
农村社会从过去到现在乃至未来,并非亘古不变的,而是随着岁月的更迭,产生了从社会结构到文化形态等多维度的变迁。改革开放的大幕始于农村,对农民来说,最大的收益莫过于获得了土地使用的自主权,而户籍制度的取消则进一步促进了城乡之间的流动,当下“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31]的生计模式俨然已经成为农村社会普遍的谋生路径。反观乡土文化,在逐渐增强的城乡互动中,经历了城市文明的强势入侵,部分有意义的文化形态被时代无情地抛弃,但其适应社会发展的内容仍继续存在,或通过转化产生新的表现形式。以上共同构成了新世纪农村题材电影的现实语境并通过乡土意识的流变展现出来。
一、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
2002年乡镇基层干部李昌平向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上书”,在信中李昌平以“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32]痛陈了农村发展的现状,随即引起社会各界对三农问题的再度关注。此时,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改革开放已经经历了二十余年,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自主权,短时间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但大量摊派、提留的存在,“以农养工、以农养政”的大环境既加重了农民负担,也间接造成了农民拒交税费、上访等抗争行为。2003年,中央开始推行以减轻农民负担为目标的税费改革,直至2006年才取消了存在两千余年的农业税。除此之外,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决定,开启了从农村输出资源到向农村输入资金的序幕,大规模的转移支付不仅改善了农村基本面貌,还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农村的干群关系。
第四章新世纪中国农村题材电影中乡土意识的当下思考
第一节农村社会群体意识的映射
中国农村社会的现代化变迁实际上是从上个世纪开始的,是现代性冲击下农村社会的应激反应。左翼电影运动时期,程步高导演的电影《春蚕》(1933)通过蚕农老通宝丰收成灾的故事,揭示了现代化侵袭下农村社会的现状。随后,经由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演变,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农村社会经受现代化的冲击更为明显。那么,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纬度来考量乡土意识的发展变迁,可以将乡土意识视为国族范畴内个体对乡土认知的群体意识。王德威认为“作为社会性象征活动,文学与电影不仅‘反映’所谓的现实,其实更参与、驱动了种种现实变貌:作为大众文化媒介,文学与电影不仅铭刻中国人在某一历史环境中的美学趣味,也遥指遮映其下的政治潜意识”[47]。新世纪以来,电影创作者通过对农村社会发展变迁的详尽洞察,映射出农村社会风貌的变化以及农民群体道德观念的变迁。
一、怀旧基调下的乡愁表达
怀乡作为最重要的文艺创作母题之一,伴随着人类漫长生存经验的积淀而滋长并逐渐沉淀为一种集体无意识。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深入发展,乡愁的产生与发展早已超越了地理空间意义上的位移,而且还包括历时性的变迁,由此构成了当下农村题材电影乡愁表达的特质。农村题材电影的乡愁表达常常是在怀旧的氛围中展开的,这既是游子回望故乡时内在的情感基调,也是在世纪之交的怀旧文化语境中电影生产的结果。霍建起导演的电影《暖》消减了原著《白狗秋千架》的悲情意味,将故事情节转化为一幕幕具有温情基调的情感诉说。十年后井河回到故乡,故乡仍以与世隔绝的样子在等候着他,延绵不绝的群山、曲折蜿蜒的山间小道以及曲径通幽的街巷都赋予了故乡世外桃源的意味,这里与井河现居的都市不同,是一处可以让记忆再次浮现的家园。
第二节乡土意识表达的不足之处
新世纪以来,面对波澜壮阔的农村社会面貌的变迁,农村题材电影紧扣时代脉搏,以展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为己任,为时代画像,创作出一批集时代性与艺术性为一体的电影作品。但部分农村题材电影的创作者缺乏对农村社会的真实了解,或内容表达浅显,遮蔽了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或“创作者和观众有意无意地坚持的城市中心主义立场”[50],从城市的立场出发,对农村社会进行简单的城市化想象,这些都造成了乡土意识表达的错位和失焦。
一、农村现实问题的隐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51]土地既是乡民生产生活的场域,也是乡土文化的主要来源。左翼电影的开山之作《狂流》以长江流域的水灾为背景,全景式地展现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不失为早期中国电影探讨人与土地关系的典范。中国农村发展的主要问题体现为土地问题,农村相对紧张的人地关系成为影响农村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因而对农村土地问题的把握和考察成为展现农村社会发展及农民乡土意识变迁的重要参照。
结语
乡土意识的变迁本是农耕文明发展的常态。在这过程中,当然会有部分有意义的文化形态被时代无情地抛弃,但其适应社会发展的内容仍会继续存在,或通过转化产生新的表现形式。新世纪以来中国农村题材电影的创作紧扣时代脉搏,在以直观、动人的影像映射出转型时期农民群体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同时,也表露出创作者对农村社会的理解与认识,它们共同构成了农村题材电影对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转向的综合阐释。
当下中国农村社会正处于传统社会关系尚未完全解体、现代社会关系还未建立的过渡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农村人口流动性的进一步加强,农民的生产生活已经无法完全依靠熟人来完成,传统的礼治也难以维护村庄的社会秩序,加之新与旧的交织,传统与现代的碰撞都曾一度造成农村社会的秩序危机。此外,在功利主义、消费主义的浸染下,部分农民逐渐放弃了朴素、敦厚的价值观,道德世界处于解体与裂变的临界点。面对农村社会的秩序危机和农民道德世界的失序,乡土意识在促进农村社区认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以及传承乡土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凸显。
因此,要充分发挥电影在建设城乡文化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编码进农村题材电影,以文化人,铸造农村文化之魂。一方面,与传统的艺术门类相比,集视觉与听觉于一体的电影艺术具有极强的传播能力,能够寓教于乐,以优秀文化引领农民道德世界的重建;另一方面,农村题材电影的创作要保持与农村社会现实的同频共振,紧扣农村社会中人与土地、人与社会关系变迁等重要问题,关注农民群体的真正需求,展现真实客观的中国农村形象。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