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论文哪里有?笔者认为汉代墓葬艺术并非单纯的神话复制,而是通过圣俗空间的关联重构,将世俗身份转化为宇宙秩序的神圣节点,实现“即世间而超世间”的精神超越。关联性宇宙论为理解中国古代生死观念、宗教符号的层累生成及跨文化互动提供了新的视角。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随着马王堆汉墓、满城汉墓、海昏侯墓等重大考古发现的不断涌现,汉代美术的研究逐渐进入了一个充满活力与创新的阶段。汉代美术研究在21世纪以来艺术史理论和方法研究愈加全面,各类学者已更多地将视野投入到整个汉代的社会中,除了艺术史论方法和考古学以外还利用了人类学、心理学、建筑学等更全面、综合的视野对西汉艺术和丧葬文化的研究和讨论,对汉代墓葬美术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例如,巫鸿在《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和《礼仪中的美术》等系列论文中,详细分析了传统美术,揭示了其与宇宙观念的紧密联系。冯时在《中国天文考古学》中,从天文考古学的角度,探讨了汉代美术作品中的宇宙象征主义图式及其美学意义,指出汉代人通过图像再造宇宙模式,以寄托理想追求。

第3章关联性宇宙论在汉代美术中的体现
3.1墓葬——人为营造的神圣宇宙
人类史学家伊利亚德在《神圣与世俗》①一书中写道,空间存在着两种模式的存在——神圣与世俗。他认为因宗教的神圣体验而产生一种非均质的宇宙空间,简言之,就是在神圣的空间中宗教人能够体验到空间的中断,这种中断使得神圣空间有别于世俗空间。
从世俗的眼光来看,空间是实质的;而从神圣的角度分析,宗教人会因空间的转换,而建构出与神祉、神灵、超自然等互通的媒介。如果对于基督教徒来说,这个界限也许是教堂的大门,而在传统中国帝国中,此中的分界线在于陵墓和祖庙。杨宽先生在《中国陵寝制度史研究》中严谨而细致的考古论证,证实汉代皇室的陵墓和祖庙并没有严格的分割,“庙”和“陵墓”被设置为一处,以大宗为单位进行祭祀活动,乃至影响国家政策和信仰体系的构建。
所以,“墓”同样也成为祭祀活动和巫觋活动的神圣场所,对于灵魂来说,这是升天之处,对于其亲属而言,这是沟通上天和先祖的重要途径。通过祭祀,并在物理空间中构建一个封闭的夯土台或者庭院(禁城),人可以“致反始也,致鬼神也。”①而祭祀也因其神秘的独占性(由巫觋和贵族独占),增强了人们的神圣体验。
第4章以《马王堆T字帛画》为例——平衡生与死的稳定宇宙
4.1马王堆帛画的功能
要解答画中所绘的特殊意义,仍旧需要对帛画的功能进行定义。
帛画的本体的顶部裹有一根竹竿,并系以棕色丝带,可以张挂,是为引魂升天之意。部分考古学者认为,其是出丧时作为“遣车”先导所打的“幡”①,或者是在入殓时就用作保护死者使其升仙的的“护身符”。关于马王堆T字帛画的功用有诸多说法,比较重要的是“非衣说”、“铭旌说”。帛画的命名存在的争议主要问题也就在这两个方面。
而我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还需回到马王堆出土的一手文献来看,因为没有什么东西的说服力会比一同出土的文献更强而有力。马王堆出土文献数量惊人,一号墓中出土竹简312枚,其上内容为随葬物品的记录,又被称为“遣策”,是在丧葬仪式中专门记录相关事务的记录册。遣策的存在为我们提供了当时的丧葬仪式和文化所必备的物品的清单,本文需要讨论的帛画就可以算在包含为死者家属专门为丧葬仪式而准备的明器这一类中。
在早期的考古工作中,如1972年《文物》杂志提出“非衣”、“飞衣”、“幠”、“画荒”、“魂幡”以及“铭旌”等名称。在1973年一号墓发掘报告定名为“铭旌”,2004年三号墓发掘报告定名为“非衣”。
4.2帛画上部人物蛇尾形象分析
马王堆一号、三号墓两幅帛画顶部的日月星象图像中包夹着一个人身蛇尾的形象,居于画面上天部分的核心地位。学界对其身份的定位一直颇多议论。
郭沫若在《桃都、女娲、加陵》一文中,认为这个人首蛇身的形象很可能是最早的女娲形象①。关于该人首蛇身像的身份,学界众说纷纭,此外还有伏羲说、烛龙说、日神羲和说等观点。李福清、过文英通过对比其他汉壁画中的女娲图像,从服饰、发饰等细节进行分析,在郭沫若推测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出马王堆帛画中的人首蛇身像为女娲的结论。②王传明通过马王堆一、三号墓T形帛画上部的“人首蛇身”人物有着明显性别差异,且二者面容衣着和体貌特征的差异表明他们并非同一神明形象。

结语
早期的文化和历史为我们描述了一个由人自发组织而成的宇宙:三朝时期,人通过祭祀祖先神,将自我和祖先神妥善安置在整个宇宙体系中,此时宇宙尚未被构建为一个严格的体系,祭祀的对象相对自由;在公元前四世纪时,新兴的祭祀模式主张如“太一”这样万物始祖的神(或者说是一种能量)代替了不作为祭祀对象的“帝”,之后由太一衍生而出万物,“一”的概念在构建世界和修生养息中都扮演了核心的角色,诸如《老子》、《太一生水》等文献都提到了这个概念。这个模式不再强调人要取得和祖先之间那种从“理”上来看并不明确的联系,要求直接溯本归元,寻找“太一”并得到“太一”,并且由此获得最本真的力量。
以太一为体系的关联性宇宙观建立我们可以在出土的墓葬“原境”中感受到这从股从汉代开始,随后奠定了整个中国观念体系的力量。其中的作品一改三朝时期抽象的纹样装饰主义,开始描绘玄而又玄的虚空、云气和星象。关于此世和彼岸的界限也被描绘的十分鲜明,都是为了强调空间的神圣性。譬如诸多汉墓的画像石上都有意刻画了门扉、楼阙和铺首这一类象征“神圣领域”的图像。
这些神秘的图像和符号最引入入胜的地方在于,它们以各自的方式建构其体系,解读图像使人感觉到困难的同时却又欲罢不能。准确地释读图像并非易事,但是我们可以将图像的逻辑按其升仙思想的不同为几种大类。
参考文献(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