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论文哪里有?本文以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身份理论为理论支点,通过分析全球化语境下的当代雕塑实践,揭示在雕塑艺术中身份政治的流动、抵抗与重构,从中挑战殖民主义与本质主义的固化身份叙事,并为后殖民主体的自我书写提供具身化路径。
第一章引言
1.2.2国外研究现状
国际学术界对霍尔的系统性研究始于1980年代并延续至今。相关成果主要呈现为三类载体:
访谈对话方面,1986年罗格斯伯格《后现代与接合理论对话录》率先开启研究先河,随后《解码模型再思考》《深度访谈辑录》等对话录陆续问世。
研究合集领域,大卫·莫利1996年编纂的《批判性对话集》构建了理论对话场域,同期吉尔罗伊联合主编的《霍尔思想致敬文集》以及2019年凯特琳·霍尔主编的《文化研究奠基文献》形成了跨时空的学术呼应。
专题研究维度,吉罗伊1987年《帝国阴影下的种族身份》运用霍尔身份理论框架,聚焦战后英国有色族裔生存状态;海瑞思1992年《从革命到狂欢》探讨葛兰西思想对文化研究的影响谱系;2014年《身份接合理论新探》与2016年《离散族裔影像解码》则分别从阶级与影像维度深化了身份政治研究。
个人思想研究脉络中,耶罗克2003年传记《思想者肖像》与戴维斯2004年《理论脉络解析》形成互补,前者着重思想发展轨迹,后者按时间轴分八阶段进行系统性梳理;普罗克同年出版的《霍尔思想导论》创新性地采用"理论溯源-核心概念-学术影响"三模块解析结构;延森2014年《后殖民视域的文化研究》开创性地将霍尔理论与全球南北方文化现象进行跨地域对话,拓展了后殖民语境的跨文化研究路径。
![]()
第3章雕塑中身份流动性的体现
3.1身份的流动性简述
身份流动性理论(Theory of Identity Fluidity)是后现代社会学文化研究与后殖民理论的核心议题之一,挑战了传统身份观的本质主义与静止性,强调身份是动态的,过程性的,多重协商的产物。在德里达的“延异”理论中,意义在差异链中无限延宕,身份无法固定于单一能指。霍尔提出“文化身份是成为(becoming)而非存在(being)。霍米·巴巴的“混杂性”(Hybridity):殖民接触产生的“第三空间”颠覆二元对立,身份在模仿与差异中流动。“族裔散居语境中的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正是在思考文化身份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混合身份认同、异体合成的不纯文化形式”①,在后殖民与全球化的语境下,个体在世界上流动和离散,没有某一群体在某一地区有固定的生存状态,因此对传统身份的表征,种族,肤色等识别标准已不再具有统治地位。全球化下个体在不同不同社会环境中激活不同的身份维度,种族,阶级,性别等身份轴线交织错落,形成复杂流动网络。身份是“未完成的故事”,其意义永远在历史情境中滑动,无法被封闭定义。在断裂的“新身份”下,“我们成为谁?”是必须要正视的问题。
全球化、移民潮与数字技术加速文化碰撞,迫使个体在多重视野中调整自我定位。“人与他人相遇,才会思考自己是谁;一个群体与其他群体相遇,才会把这个群体想象成为共同体;一个民族只有遭遇另外不同的民族时,才会自觉到自己的族群特征”②。身份的流动性绝非无根的漂浮,而是在历史负重中寻找自由的可能。霍尔的启示在于:承认身份的开放性与未完成性,并非否定其政治意义,而是拒绝任何权力对“真实自我”的垄断定义。当我们将身份视为一场“持续的革命”,或许能在流动中锚定这样的信念:差异不必走向分裂,流动终将通往共生。
第5章个人创作实践
5.1方案提出与构思
我的雕塑创作《内生》以“物”作为自我精神投射的载体,试图在物质转换中完成对个体生命经验的凝练与重构。此次创作选择椭圆形红色皮包为核心意象,源于其与个人记忆的深层勾连——其皮质褶皱中积淀着迁徙的痕迹与时光的重量。
皮包的椭圆形轮廓被解读为“包裹”的隐喻:它既是庇护记忆的私密空间,又因敞开的袋口形成与外界的对话通道。这种内外关系的辩证性,恰如个体在自我封闭与向世界敞开之间的永恒摇摆。在3D扫描阶段,我刻意保留了使用痕迹——磨损的边角、深浅不一的折痕——这些“缺陷”成为时间参与创作的视觉证据。
选择陶瓷作为最终材料,因其物理特性与创作主题形成多重呼应:湿润瓷泥在模具中的夯实过程,模拟了个体在社会规训下的形塑,而烧制后不可逆转的硬化则隐喻生命经验的固化。狼红釉的选用源于其烧成特性的不可控——铜元素在1280℃氧化气氛中随机生成从猩红到紫黑的渐变,恰似情绪在时间淬炼中的沉淀与爆发。陶瓷的易碎性与矿物成分的永恒性并置,暗示记忆的不可靠与精神存在的持久性之间的矛盾。
5.2制作过程
原型处理:重力导致的自然下垂,保留其最只是的形态记忆。使用三维扫描仪采集数据,重点捕捉包身的衔接处、底部磨损凹陷等细节。采用数控机床切割高密度聚氨酯泡沫。
![]()
石膏翻模,将模型分为上下左右4片。隔板隔离,确保脱模时瓷泥边缘形成自然撕裂而非机械切割的肌理。与传统空心瓷器不同的是,将瓷泥擀压成5cm厚片,分层填入石膏模具。每铺设一层即以掌根螺旋状按压,指关节重点压实边角。这一过程持续约2小时,身体律动与材料抵抗的对抗,使制作本身成为行为艺术。将脱模后的泥胚置于房间。
结语
霍尔的反本质主义文化理论,如一把锋利的思想手术刀,剖开了传统身份观中根深蒂固的本质主义迷思。他揭示出身份并非与生俱来的本质性存在,而是在权力话语、文化协商与历史情境中不断生成的“未完成方案”。这一理论对当代雕塑实践产生了启示——当雕塑家抛弃对“纯粹文化本源”的执念,转而在符号挪用、物质转译与空间介入中探索身份的流动性时,三维艺术形式便从静态的审美客体跃升为文化政治的行动场域。
在全球化语境下,雕塑中的身份流动性体现为一种抵抗与重构的双向运动。艺术家通过材料的跨文化转译、身体的空间化呈现、以及技术的逆向编码,不断拆解固化的文化标签。这些实践印证了霍尔的核心命题:身份在断裂、协商与混杂中持续重构。雕塑的物理特性——材料的可塑性、空间的情动性、工艺的时间性——使其成为承载这种流动性的绝佳媒介。
这种流动性导向的文化身份形塑策略,既包含对霸权叙事的批判,亦蕴含对未来可能的预演。逆向文化策略通过符号的戏仿解构殖民美学的等级秩序;记忆重构理论则以创伤的物质存档挑战历史的完整性神话。二者共同构建起霍尔所谓的“接合实践”——在既有的文化碎片中重新编织意义,使雕塑成为激活差异政治的“第三空间”。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