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多病共存现状探讨

  • 论文价格:150
  • 用途: 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
  • 论文字数:32522
  • 论文编号:
  • 日期:2025-07-19
  • 来源:上海论文网

医学论文哪里有?笔者通过研究慢性心力衰竭与多病共存的现状,对改善心衰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及再住院率及制定心衰与多病共防和共管方案有重要意义。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2013年5月到2024年5月因CHF于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住院的1735名老年(≥60岁)CHF患者。

(一)纳入标准

CHF诊断标准符合《2018年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同时病历资料完整,多次入院的同一患者以首次诊断CHF入院统计为1例。

(二)排除标准

1.病程小于1个月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

2.入院不足1小时出院或者死亡的患者;

3.入院1天内就自动出院而未行相关检查的患者;

4.病例资料严重不完整的患者。

结果

一、基本情况

基本情况:本研究共纳入1735例老年心衰患者,人口学特征显示:男性占比44.8%(n=778),女性占比55.2%(n=957)。研究对象年龄分布在60-69岁、70-79岁、80-89岁及90岁以上四个区间,样本占比分别为40.7%(n=707)、37.3%(n=647)、19.0%(n=330)和3.0%(n=51)。健康行为分析表明:无吸烟史者占77.0%(n=1337),已戒烟者和现吸烟者分别占11.2%(n=194)和11.8%(n=204);在饮酒习惯方面,86.4%(n=1499)无饮酒习惯,9.9%(n=173)存在偶尔饮酒,经常性饮酒及每日饮酒者分别占1.2%(n=21)和2.5%(n=42);运动频率调查显示58.2%(n=1009)保持每天锻炼,13.6%(n=236)每周锻炼1次以上,2.6%(n=45)为偶尔锻炼,25.6%(n=445)为不锻炼。体重分类显示,4.4%的参与者处于低体重状态(n=77),52.7%处于正常体重范围(n=915),32.9%存在超重现象(n=570),10.0%达到肥胖标准(n=173)。心功能分级:Ⅱ级占比73.0%(n=1368),Ⅲ级占比17.5%(n=303),Ⅳ级占比9.5%(n=164);心衰类型:HFrEF占比30.3%(n=525),HFmrEF占比10.2%(n=177),HFPEF占比59.5%(n=1033)。详见表1。

医学论文怎么写

讨论

一、心衰患者慢性病患病现状

本研究数据表明,在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群体中(≥60岁),合并单一慢性疾病者的比例达65.7%,该结果与王丽敏等[29]相关研究具有可比性。值得注意的是,存在两种及以上共病状态者占样本总量的34.3%,这一数值与贾勇团队[30]报告的29.0%、范依宁等[31]揭示的38.7%处于相近区间,但低于张冉课题组[32]报道的43.6%。研究间差异可能源于共病评估标准尚未统一[33],以及数据获取方式、信息偏倚控制、调查周期等因素的干扰。此外,地域间人口特征、社会经济水平及生活方式差异亦构成重要影响因素。

在慢性病谱系分析中,高血压以61.0%的检出率位居老年心衰患者慢性病首位,该分布特征与国家第五次卫生服务调查结果相吻合[34]。病理生理机制方面,衰老相关的血管弹性减退、脂质代谢异常及血压调节功能下降,叠加睡眠障碍、营养失衡、运动不足等行为危险因素,共同导致该群体高血压易感性增加。这提示需强化老年健康管理策略,建议通过规律运动、膳食结构调整(增加膳食纤维及新鲜果蔬摄入)、定期血压监测等手段实施综合干预,从而有效防控高血压相关靶器官损害。常见慢性病组合在基于慢性病共病模式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本单位中两种及以上慢性疾病并存现象具有显著特征。在双病共患群体中,糖尿冠心病与高血压并存(43.2%)成为主要形式,其次为高血压与糖尿病(8.9%)以及高血压与肥胖症(7.5%)的联合发病。当涉及三种疾病共患时,心血管代谢性疾病的三联征占比突出,具体表现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8.8%)、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2.6%)以及高血压-肥胖症-冠心病(1.2%)的组合模式。该分布特征与国内相关研究[35]具有一致性,但国际数据显示不同地域存在差异,如某国外调查发现成年群体中双病共患以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为主,而三病共患则以呼吸系统疾病为核心组合[36]。

二、心衰患者多病共存影响因素分析

1、性别与多病共存

本研究结果表明,60岁以上人群中共患疾病发生率呈现性别差异,其中女性群体多病共存发生率为35.3%,男性则为33.3%。在复杂慢性病组合方面,女性罹患三种及以上长期疾患的比例达14.1%,显著高于男性群体的5.3%。然而,统计学分析显示性别间共病率(P=0.076)及慢性疾患数量(P=0.267)均未达显著差异水平,这可能与所选11类慢性疾病的病理特征及研究对象的年龄限定存在关联。

从生物学角度分析,女性较长的预期寿命延长了带病生存期,这成为解释其多病症现象的重要生物基础[39]。内分泌系统的特殊性使女性更易受激素波动影响,绝经后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引发的脂质代谢异常,显著提升心血管疾病风险[40]。行为学研究发现,女性群体存在饮食不节制、运动频率较低等现象,导致代谢综合征相关疾病(如肥胖、血脂异常及糖尿病)的罹患率高于男性[41-43]。

社会经济学视角揭示,我国老年女性在教育程度、经济收入及医疗保障方面处于相对劣势,同时丧偶率较高,这些因素共同加剧了该群体的心理压力[44]。文化传统的影响则促使老年女性更倾向于压抑负面情绪,这种应对方式可能诱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45]。基于上述发现,建议针对老年女性实施系统性健康促进计划,通过早期识别可控风险因素并进行分级干预,有效降低多病共患的发生概率。

2、年龄与多病共存

在年龄分层方面,60-69岁组慢性病罹患情况分布为:单一疾病543例(76.8%)、双重疾病138例(19.5%)、多重疾病26例(3.7%);70-79岁组对应数值分别为448例(69.2%)、150例(23.2%)和49例(7.6%);80-89岁组各占135例(40.9%)、115例(34.8%)及80例(24.2%);90岁以上高龄组分别为12例(23.5%)、18例(35.3%)和21例(41.2%)。统计分析显示年龄与共病数量存在显著线性关联(2=212.582,P<0.001),Spearman秩相关分析证实二者呈正相关(R=0.143,P<0.001)。流行病学调查数据表明,≥80岁住院老年群体存在显著的慢性共病聚集现象,且疾病负荷呈现年龄依赖性特征[46]。本研究进一步验证了该规律,发现研究对象中慢性共病发生率与年龄增长存在正相关,其中90岁以上人群慢性共病发生率已达76.5%,罹患三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比例高达41.2%,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亚组。从致病机制分析,这种年龄相关的疾病累积效应可能与两方面因素相关:其一,机体衰老过程中血管内皮功能进行性衰退,导致心脑血管系统疾病谱系呈现显著递增特征;其二,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包括钠盐摄入超标、膳食纤维不足、运动缺乏及烟酒嗜好等)产生的代谢记忆效应,使多重慢性病危险因素产生叠加效应[47-48]。基于上述发现,建议针对老年群体建立动态健康监测体系,实施分级健康管理策略,同时开展精准健康宣教以改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有效控制共病发展进程,降低医疗资源消耗与社会负担。

结论

1.老年心衰患者的多病共存现象较为常见。

2.心衰患者中年龄、吸烟状况、体育锻炼、心功能分级及体质指数等因素与多病共存相关。

参考文献(略)

123
限时特价,全文1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