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论文哪里有?本研究从教师指导幼儿学习行为的现状出发,探寻教师在指导幼儿学习行为时存在的问题,深究其中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教师指导大班幼儿的学习行为提供参考,提高D幼儿园的幼小衔接质量。
一、绪论
(1)国外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
从幼小衔接的主体上看,苏格兰在幼小衔接方面,充分发挥了政策主体的引领作用。在2014至2020年间,苏格兰政府连续发布了多达22条相关政策,详细规定了学校、教师、家长等各方在幼小衔接中的具体职责,为实践操作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框架。这些政策不仅注重规范工作流程,还通过命令、劝告等多种政策工具,引导各衔接主体形成科学的衔接观念,强调儿童在衔接过程中的主体感受,如《我们的学校有多好》中强调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同时,政策还关注到特殊时期的特殊需求,如《Covid-19过渡框架》就针对疫情后的幼小衔接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强调跨部门合作的重要性。1在日本,幼小衔接教育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政府不仅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如《保育要领》《教育基本法》等,为幼小衔接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基础,还通过设立专门的调查机构,深入考察各地幼小衔接的实践情况,收集并推广成功案例,如《保育园、幼儿园与小学衔接例集》,以供全国范围内的幼儿园和小学借鉴学习。此外,日本还创新性地实施了―幼小一贯教育学校制度‖,鼓励幼儿园与小学合并办学,由同一校长管理,从而加强了两个阶段教育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同时,政府积极组织社区交流活动,促进家校沟通,而家长们也通过担任志愿者等方式,深度参与到幼小衔接的课程设计与实施中,既增强了孩子的安全感,也促进了家校之间的和谐共融1。在澳大利亚,幼小衔接教育同样注重多元主体的合作与参与。在《幼小衔接计划与实施模式》的指导下,澳大利亚建立起了一个包含儿童服务机构、小学、家长以及社区等多方在内的合作关系网。儿童服务机构或小学作为组织协调的核心,积极为学前儿童及其家长提供多种了解小学生活和学习的机会,如校园参观、家长交流会等,以降低儿童对小学的陌生感和焦虑情绪。
三、幼小衔接视角下D幼儿园教师对大班幼儿学习行为指导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主要问题
根据与D幼儿园教师访谈结果以及上述现状分析结果,D幼儿园大班幼儿学习行为指导工作整体效果较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幼小衔接背景下教师仍存在指导观念有偏颇、指导目标不合理、大班幼儿学习行为指导目标设置不明确、指导内容单薄且浅薄以及指导途径单一四个维度的问题,具体问题内容阐述如下。
1. 指导观念有偏颇
观念是指对事物的看法与观点。根据教育的三要素,教师的教育观可以分为儿童观、课程观与教师观。儿童观是指看待和对儿童的观点的总和,涉及儿童的特性、权利和地位,儿童期的意义以及教育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1。课程观包括教师角色观、教师责任观、教师发展观2。课程观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对课程的看法的总和3。教师在幼小衔接活动中怎么看待儿童、看待自己、看待课程都会影响教师的指导行为。
《指南》是幼儿园实施一切保育教育活动的依据,强调了幼儿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坚持儿童为本”是实施幼小衔接教育的基本原则。但是从观察与访谈中我们发现,在幼小衔接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占据了主导者的地位,教师在对幼儿学习行为进行指导时,过分看重小学的要求,却忽视了幼儿发展的需要。
四、基于幼小衔接的大班幼儿学习行为的教师指导策略建议
(一)教师方面
1. 更新观念,重视幼儿入学准备中的学习行为
在快速变化的教育环境中,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育观念,以适应幼儿成长的需求和教育发展的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发展观念,要时刻保持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主动地学习与幼小衔接相关的新政策、新理念。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和地方会不断出台新的教育政策和文件,这些政策文件往往对幼儿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指导。例如,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对幼小衔接工作作出了详尽部署和安排。教师应关注并主动学习这些政策文件,了解其中的核心内容和要求,重视幼儿入学准备中的学习行为,以便更好地指导幼儿学习行为,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
教育理念的更新是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幼小衔接领域,新的教育理念层出不穷,如―儿童为本‖―科学衔接‖―教育生态‖等。教师应积极学习这些新理念,理解其内涵和外延,将其融入教育实践中去。例如定期参加幼小衔接相关的在线课程、工作坊和研讨会,加强教师间的相关学习与交流,还可以加入教育专业社群,与同行交流心得,分享成功案例,互相激励和学习。另外阅读最新的教育研究和专业期刊也是了解国内外在幼小衔接领域的最新动态和趋势的有效途径。
(二)园所方面
1. 加强管理,重视幼小衔接的课程领导和审议
幼儿园作为幼小衔接的重要实施主体,应通过强化管理措施,优化课程设计与实施流程,以实现课程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适宜性,从而为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活奠定坚实基础。然而,当前部分幼儿园在课程管理中存在审议机制不完善、领导力度不足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幼小衔接中幼儿学习行为指导的有效性。因此,幼儿园需以加强管理为突破口,切实提高课程领导与审议的质量,推动衔接工作取得长足进展。
加强幼小衔接的课程领导需要幼儿园建立完善的课程管理体系,明确管理目标与实施路径。在幼小衔接课程的制定过程中,园方管理者应充分发挥领导作用,组织专业团队深入研究幼小衔接中学习行为指导的目标与需求,确保课程内容既符合幼儿的发展特点,又能够与小学教育相衔接。
结语
幼儿处于发展的―黄金期‖,尤其是大班的幼儿,具有顺利进入小学乃至终身发展的显性需求。基于幼小衔接背景下,研究教师大班幼儿学习行为指导具有较深层次的研究意义。本研究从教师指导幼儿学习行为的现状出发,探寻教师在指导幼儿学习行为时存在的问题,深究其中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教师指导大班幼儿的学习行为提供参考,提高D幼儿园的幼小衔接质量。
然而,由于研究者的能力和精力有限,本次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方面,本次研究所选择的研究样本为D幼儿园,由此所呈现的研究内容的普适性可能会存在一定的不足,未来需要以更多幼儿园作为案例样本,进一步验证结论的可行性。
另一方面,由于笔者自身的研究能力以及教学经验等维度的限制,在对于现状分析、问题成因分析以及策略建议提出等维度的内容可能不够全面,未来需要继续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再次,本研究主要采用观察法,辅以访谈和案例分析作为研究手段。在研究开展期间,尽管研究者力求保持中立立场,尽可能以客观态度记录并分析数据,但仍难以完全避免个人特质对研究的影响。
展望未来,我们期待教育体系能进一步完善幼小衔接的政策和实践,确保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充分的培训以适应新的教育理念。同时,幼儿园和小学应协同合作,形成双向衔接,共同承担起幼小衔接的责任。此外,家庭作为教育的重要环节,家长的角色应得到更大重视,通过家长教育和亲子活动,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