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论文哪里有?本研究选用了个案研究的方法,将北京市S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19名主班老师,2名保教主任和1名保教园长、并观察4个主题活动并对教师撰写的文本资料进行深入分析调查。从而了解到幼儿园课程在活动准备、活动方法、活动评价、活动主题、月周计划、课程比例六大方面进行了预设与生成的耦合。
第一章绪论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幼儿园预设课程
所谓“预设”,是指一项活动开始之前的设想、预算、规划、安排。①表现在课程方面,就是教师在课程(活动)展开之前对课程目标、活动内容、活动实施的途径、方法的预先设计。那么根据预设的本义,预设课程即是把“课程”看作是在课程实施之前业已规定好、计划好、编制好的某种现成的东西,如“课程计划”或“教材”等,是指由教育者(包括教师)制定的,按照既定的目标、内容和进度展开的课程,教师从中占主导地位。根据我国当前的幼儿园课程现状,预设课程主要是指各省各地区在执行国家统一的指导纲要的基础上建立课程方案,幼儿园及其教师遵照执行这些预定的课程方案,笔者把这种幼儿园课程叫预设课程。
(二)幼儿园生成课程
“生成”是一个相对于“预成”、“既定”的概念,《辞海》中的解释是“自然形成”。①有关生成的本义,《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形成”、“产生”;《汉语大词典》中的意思为“自然形成”、“生就”;《辞海》中解释为“发展和变化”。它们的意思都是表示“形成”,强调其自然性。关于生成课程,国内学者冯晓霞认为:“生成课程(呼应课程)既不是教育者预先设计好的、在教育过程中不可改变的僵死的计划,也不是幼儿无目的、随意的、自发的活动。它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通过教育者对幼儿的需要和感兴趣的事物的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活动,以促进幼儿更加有效学习的课程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认识的过程”。②冯晓霞对生成课程的界定被大众广泛认可,因此本研究使用冯晓霞对于生成课程的定义。
第三章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首先,通过对幼儿园教师和保教干部进行半结构访谈了解本园预设与生成耦合的现状以及教师和保教干部实施时的思路和具体方法;其次,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深入观察,以了解幼儿园教师在进行耦合时使用的具体行为以及效果,并收集文本材料(例如课程简案、课程故事、月周计划等)对幼儿园课程耦合的方式进行补充;最后,对收集的所有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耦合的具体策略,提炼出预设课程与生成课程耦合的有效方法、存在问题,并进一步思考如何改进。
第五章讨论
一、树立幼儿为本的思想理念,是课程预设与生成耦合的基础
在当前的社会和教育改革的进步也不断提高了对幼儿教育质量的期待和要求。①幼儿园课程预设与生成耦合不仅是一项教学活动的创新,更是师幼共同成长的良好契机。在北京市S园实施课程耦合过程中,树立以幼儿为本的思想理念是课程预设与生成能进行耦合的基础,这一理念的确立影响教师对课程预设与生成耦合的理解,从而为课程耦合奠定思想观念层面的基础。
首先,树立以幼儿为本的思想是课程耦合的萌芽。由于发展幼儿的主体性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有助于发展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提升幼儿的社交互动和合作能力、可以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②这恰好符合课程耦合的初衷和理念。因此,教师们从幼儿的需求和兴趣出发,深入了解幼儿发展的各个阶段和特点,敏锐地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和需求从而去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③北京市S园的教师们还认为,在单纯由教师设计与规划的课程中,他们主导课程内容的时间较多,导致幼儿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发挥,为了让幼儿主体性地位得到发挥,教师积极接受了新课程理念,将原本的预设课程与生成课程的理念结合起来,如此才更好地发挥了幼儿的主体地位。
二、准确了解幼儿的内在需求,是课程预设补充生成的基本点
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孩子们通过他们的行为和语言向我们成人传达着他们的喜好、需求以及各种各样的信息。如果我们能够细心地观察和倾听,孩子们总是会以他们独特的方式指引我们,告诉我们下一步应该怎么做。①因此,作为教师,要学会观察孩子们的一举一动,倾听他们的话语,与他们进行深入的交谈。在北京市S园里,教师们通过这种细心且真诚地观察、倾听和交谈,不仅能够捕捉到孩子们真正的兴趣所在,②还能深入了解孩子们目前缺少什么,缺失什么,这些宝贵的信息使得教师们能够精准地预设和设计相应的课程内容,从而帮助孩子们自由生成课程而奠定基础。
首先,对幼儿进行“观察”、“倾听”、“谈话”是了解幼儿需求的首要行为。课程耦合力求使教学切实建立在尊重、理解幼儿的兴趣、经验、能力、需要的基础之上,使课程与幼儿的内心世界、发展需求真正相通。教师需要基于观察捕捉幼儿言行表现所折射出的兴趣、想法、需要或存在问题,并予以回应和支持。在北京市S园中,教师们积极与幼儿互动,执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的要求,即“善于倾听,和蔼可亲,与幼儿进行有效沟通”。③倾听是教师了解幼儿想法的关键途径,是教师捕捉教育契机的重要手段,却也是容易被忽视的方法,但北京市S园的教师们非常注重倾听的作用,会下意识地捕捉幼儿与同伴的交流,或者是与自身的交流,从而挖掘幼儿的已有经验,从而根据幼儿的兴趣撰写下一步的简案。当无法通过观察、倾听这两种途径寻找幼儿兴趣点、挖掘课程契机时,教师们通过与幼儿直接交谈的方式获取相关信息。比如,询问幼儿对什么感兴趣、喜欢做什么、想做什么;对于喜欢的事物已经了解了哪些内容、还想要继续了解什么信息等,从而达到了解幼儿的目的。
第六章建议与展望
一、教师层面
(一)学习前沿的教育理念,认识课程预设与生成耦合的价值
首先,在教师层面,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具备科学且前沿的教育理念。当科学先进的理念占主导地位时,教学就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质量就会稳步提高。①随着教育观念和教育理念的不断优化和升级,幼儿园课程的实施模式也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由于历史和传统的影响,幼儿园教师往往习惯于预设课程,这导致他们在授课前往往依赖固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但生成课程作为新兴力量出现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核心力量,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和吸收生成课程的教育理念,将预设与生成耦合的理念融入到教育实践中,以更好地服务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其次,教师需要认识到课程预设与生成耦合的价值。在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预设和生成的融合是其主要方式。②这意味着教师不仅要承认预设课程的价值,也要重视生成课程对于幼儿发展所起到的作用。③预设课程能够为幼儿提供一个稳定和有序的学习环境,在预设课程中,幼儿能系统地学习知识与技能。而在生成课程中,教师则能够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求,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习更加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只有当我们深刻认识到预设课程和生成课程各自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才能有效地将二者进行有机地融合与结合;只有将这两种课程模式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幼儿园课程的优化,为幼儿的身心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通过这种耦合,我们可以使预设课程的系统性和结构性与生成课程的灵活性和即时性相互补充,共同融入在幼儿园的课程体系中。
综上所述,教师在幼儿教育中的理念至关重要,须学习前沿的教育理念,并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创新教学手段,以适应新的教育需求。同时,教师需要认识到课程预设与生成耦合的价值,将预设课程的系统性和生成课程的灵活性相互补充,共同融入幼儿园课程体系中。这样的结合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还能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丰富和多元的学习体验,为幼儿的身心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