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隐喻表现形式中的类比推理思考

  • 论文价格:150
  • 用途: 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
  • 论文字数:35585
  • 论文编号:
  • 日期:2025-05-22
  • 来源:上海论文网

语言学论文哪里有?本文根据隐喻蕴涵的思维构建过程和理解机制与类比推理机制相符合这一规律,对隐喻三大表现形式中的类比推理进行了研究,发现虽然类比推理在概念隐喻思维构建过程的运用中最为常见。

绪论

2.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类比推理的研究有以下几大主要理论:

首先是最典型的结构映射理论,由认知心理学家金特纳(Gentner)于1983年提出,其基本思想是在类比推理中,关键点在于源域的类比物和目标域的类比物两者之间的联系,须具备三个特征:结构连续性、以关系为中心性和系统性,即要想形成推理,双方的要素、关系和结构都要一一对应,在此基础上还提出关系迁移理论。此外,还有基思·霍利约克(Keith Holyoak)和保罗·萨加德(PaulThagard)于1997年提出的多重限制理论,此理论认为类比的形成是因为在类比思维中存在大量限制,此限制体现在相似性、结构性和目标三个方面上。再就是马克曼(Markman)提出的高水平知觉理论,分为高水平知觉和低水平知觉,并指出类比包括情境知觉过程和映射过程,这两个过程相互作用、不可分割;在类比映射过程中,知觉水平越高,情境表征就越清晰,类比推理效果就越好。

此后,还有皮亚杰(Piaget)提出的结构阶段理论,该理论通过聚焦于儿童类比推理,揭示了类比推理形成的内在作用机制,也展现了类比推理和儿童认知发展的紧密联系;斯坦伯格(Stenberg)也围绕信息加工的角度对类比推理展开研究,指出儿童的推理能力受年龄各阶段影响,年龄不同所呈现的推理能力就不同,这一结论与皮亚杰(Piaget)对儿童的类比推理能力的研究结果大致相同。斯坦伯格(Stenberg)的成分理论、Gentner的关系迁移理论以及Brown、Kane、Inagaki、Hatano、Kass、Burke、Blevis、Williamson、Chen等众多学者的研究大致也是有关于此;Carbonell则是从推理方法人手,将类比推理分为两大类:转换型类比推理和推导型类比推理;

语言学论文怎么写

第三章类比推理在概念隐喻中的展现

一、类比推理机制在结构隐喻中的展现

在结构隐喻中,类比推理机制的展现可谓比比皆是,这里仍以“争论是战争”为例,当我们在对话中运用此结构隐喻时,不仅仅是要用所谓的带有战争性质的术语来解释“争论”,更重要的是会将两个概念域“争论”和“战争”两者的结构进行比较,而后对它们进行结构一致性的映射,从而构成推理性类比。当“争论”与“战争”构成概念隐喻时,目标域“争论”便和概念域“战争”形成一致的结构:

战争(A):阵地(a)、攻打(b)、捍卫(c)、反攻(d)、受伤(身体层面)(e)、战况激烈(f);

争论(B):立场(a1)、攻击(b1)、防守(c1)、反击(d1)、受伤(心灵层面)(e1);

所以,争论也是激烈的。

根据两者一系列相似属性特征之间的比较,“战争”具有激烈的特点,那么可以推出“争论”也具有激烈的特征。在这样的类比性推理底层逻辑下,“争论就是战争”这一结构隐喻就更加容易理解。

第五章类比推理在语篇隐喻中的展现

一、类比推理机制在寓言中的展现——“源域事件A1:目标域事件/事理A2→事理B”式

我国寓言即“寄寓之言”起源于古代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最早见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经典著作《庄子》,因其语言精辟简练、篇幅短小却极具表现力,常被思想家作为论辩的手段、说理的工具;外国寓言故事则以《伊索寓言》为代表。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寓言,都是以虚构的故事说理,把深刻的道理和寓意寄予其中,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意义。之所以选择寓言这类体裁作为本文语篇隐喻研究之一,是因其蕴含着大量的隐喻,极具代表性和广泛性,具有隐喻的全部特征,与隐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每一则寓言基本或是以小故事进行阐述,源域即故事本身,目标域有的在源域故事后面显现,有的并不出现;或是以两则小故事隐晦阐述其中的哲理,因而当我们仅仅从字面意义上对其理解时,其寓意并非能得到真正的理解。这时,便产生了所谓的隐喻意义。这种以寓言为体裁的语篇隐喻并非就某一语词或某一语句而言,而是覆盖整个语篇,因此相对于概念隐喻和语句隐喻来说,结构和内容上更为复杂,可称之为一种扩展式隐喻。但因其源域与目标域所对应的扩展图式有些并非全部显现,需要结合对语境的认知对寓言隐喻结构进行类比推理以理解寓言的真正含义。而寓言隐喻的映射过程本身就具有逻辑推理的特征,以源域情节意象图式中较明确、较具体的知识内容为前提,推理出目标域情节意象图式中较抽象、较深奥的知识内容。①因此,通过类比推理分析,以“源域事件A1:目标域事件/事理A2→事理B”的形式,将寓言中事件之间的逻辑联系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来,进而体现为事件之间的类比逻辑推理关系,最终推理出寓言背后蕴涵的哲理。

二、类比推理机制在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展现——“源域事件A1:目标域事理A2→事理B”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古典小说,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以其文化高度和影响所及,堪称汉语语篇隐喻之典范,同时也是中国人擅长的类比推理思维之典范。①在《红楼梦》各系列语篇中,人物对话、叙事情节、场景设定中都暗含丰富的隐喻,但因其语篇中仅有源域出现,目标域并未显现,须基于语境基础以类比推理的思维方式解读其中所构建的复杂的语篇隐喻。鞠实儿曾在论述广义论证中涉及过语篇语境,认为语境是指语言单元在其中被系统地使用的动态环境的任何相关要素,是语篇所构成的认知语境,而其中的语境理解规则是指语篇行动的意义只有在认知语境中才能理解,②而此认知语境在语篇隐喻中需要以类比进行推理,进一步推知语篇映射的目标域,理解其蕴涵之意,揭示语篇隐喻背后的理据和规律,进而知晓文本主题。

1.“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

如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绛珠还泪”——“只因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霞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因此草受天地精华,又加雨露滋润,脱却草胎木质,修成个女儿身,只因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著一段缠绵不断之意。恰近日神瑛侍者凡心偶炽,意欲下凡。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还他,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③此片段也被称作“木石前盟”,源域事件A1是字面文字所述“林黛玉前世是一株绛珠仙草,在三生石畔日日受贾宝玉前世神瑛侍者的甘露滋养,得以久延岁月,后化得女儿身”,目标域事件在当前语篇未显现。在整个小说情节(大的认知语境)基础上将此语篇隐喻构建的过程以类比进行推理,可推得“源域事件A1:目标域事件A2→事理B”,即“绛珠仙草受神瑛侍者甘露滋养”类比对应“黛玉现世经常以小吵小闹的形式拷问宝玉对她的真心有几分,验证二人的信任基础是否牢靠,而在这样的过程中,黛玉往往伴随着流眼泪的发生(第5回、第20回、第23回、第26回、第29回、第30回、第32回和第64回)”,进而推得“泪在人在,泪尽则人亡”的宝黛二人爱情悲剧。

语言学论文参考

结语

本文根据隐喻蕴涵的思维构建过程和理解机制与类比推理机制相符合这一规律,对隐喻三大表现形式中的类比推理进行了研究,发现虽然类比推理在概念隐喻思维构建过程的运用中最为常见,但同样不乏在语句隐喻和语篇隐喻中加以运用,语句隐喻和语篇隐喻分别是在概念隐喻基础上的再发展,字数篇幅更大,所蕴含的信息就更加丰富,也就可以解读不同层次的含义。其中,语句隐喻以语录体散文《论语》和诗歌《诗经》为代表,语篇隐喻则以寓言和古典小说《红楼梦》为代表。通过类比推理的思维方式,可以将语句隐喻和语篇隐喻中的源域和目标域逐一类比化理解,进而更具逻辑性地理解其隐喻的蕴含之意,解读言外之意。此外,对隐喻各表现形式中的类比推理运用进行研究,不仅仅是因为隐喻无处不在的特性,更在于类比推理在隐喻中运用的普遍性。

对类比推理在隐喻各表现形式中的分析,就是为了将隐喻内容进行更具层次性、更具逻辑性地解读。在这样类比映射的解读过程中,可以发现当涉及到目标域事件和源域事件的时侯,其关键就不只在于某事物、某现象相似属性特征的联系,更在于两个事件之间的类比,并结合创作背景、语境,以及其背后事理的相似性进行深刻而全面的解读。

从类比推理的角度对隐喻的表现形式进行研究,属于隐喻研究的新方向,为以后探索隐喻背后的理据与规律提供了一种新视角、新路径。同时,因隐喻属于认知语言学范畴,而类比推理属于逻辑学范畴,所以在新文科背景下,此次研究也是认知语言学与逻辑学的结合,向交叉学科研究方向迈进,为认知语言学和逻辑学的交叉研究提供一定意义的可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略)

123
限时特价,全文1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