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论文哪里有?本文以该项目作为研究背景,深入研究了运用MATLAB编程进行深基坑变形预测以及安全风险评价的课题工作。
1绪论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深基坑变形预测研究现状
在深基坑工程施工中,核心挑战在于确保施工期间基坑本身及其邻近建筑物的安全性,并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在深基坑的支撑结构和周围区域设置多个监测点,以便持续监测并确保基坑的安全状况。如果能够提前预知基坑变形的发展趋势,我们就可以提前做好准备,适时调整施工方案,从而更好地指导施工过程。因此,在深基坑施工期间,预测基坑的变形趋势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1)有限元数值模拟
Peck[2]在1969年通过大量的深基坑工程实测资料,对观测项目的变形规律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方法。通过对不同硬度土质条件下的地表沉降与基坑开挖之间关系进行研究,成功得出了多种深基坑的地面下沉量与距离基坑边缘之间的关系曲线。
Mana[3]在1981年对多个基坑的监测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比较,之后与Clough联合利用有限元方法总结得出稳定安全系数法,该方法重点解决了围护结构水平位移及地表沉降的最大值的计算问题。
殷翔等[4]在2018年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辽宁地区某深基坑工程案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通过模拟,探讨了地铁隧道影响下,结合桩锚支护挡墙产生的结构水平位移,支护挡墙外侧不同距离处土体深层水平位移,还有地铁隧道在开挖过程中的结构位移变化规律等。
刘忠祥等[5]在2022年基于摩尔库伦模型,采用有限元程序,对该典型深挖路堑横断面开展多种工况条件下的边坡稳定性数值模拟与分析,为合理选择工程防护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3地铁车站深基坑监测方案的制定
3.1工程概况
3.1.1工程简介
某市轨道交通8号线一期工程西起高新区红杉路路口,向东沿科学大道、瑞达路、东风路、龙湖中环路、中兴路、商都路、绿博大道走行,线路全长50.7公里,全部是地铁线路,共设28个车站。
五龙口西站为两层岛式站台,站台宽度14米,与远期线路换乘,三层换乘节点与8号线同步建设。本站有效站台中心里程为右DK26+336.713,设计起点里程为右DK26+183.863,设计终点里程为右DK26+426.663。车站主体结构外包长度为242.8m,标准段基坑深度约19.6米,宽度为23.1米;而端头基坑深度约20.2米,基坑宽度28.5米;换乘节点基坑深度约28.66米,基坑宽度为27.1米。车站主体围护结构采用φ1000@1500钻孔灌注桩+内支撑,主体基坑竖向设置三道支撑;换乘节点围护结构采用800毫米地下连续墙+内支撑,基坑竖向设置五道支撑。
五龙口西站换乘节点采用地下连续墙+内支撑支护形式,基坑坚向设置五道支撑,第一道支撑均采用800x800混凝凝土支撑,第二、四、五道支撑采用直径为800毫米、壁厚20毫米钢管支撑,第三道支撑采用800x1000混凝土支撑。
5基于预测数据的地铁车站深基坑安全风险评价
5.1权重的取值
通过分析地铁车站深基坑工程施工的具体情况,根据专家调查,邀请40名拥有20年深基坑施工领域现场管理经验的专家和10名高校工程管理领域拥有教授职称的专家,依据评估标准,对各层评价指标按其重要程度对比判断并打分。分析得出:周边环境和基坑自身结构支撑系统两个关键因素同等重要,设置了相等的权重比例;第二层监测指标的风险概率相对重要程度的结果,如表5-1所示。
5.2风险概率的计算
由于基坑的监测工作是每天持续进行的,因此风险发生的概率也在持续变动,我们采用PSO-BP预测模型预测的2023年8月30日数据,计算累计值和变化速率,结合表2.4、表2.5,提前估算风险概率并对基坑进行综合风险评估。
每个项目监测指标(累计值、变化速率)风险概率与其自身权重的乘积求和作为监测项(桩顶水平位移、桩顶竖向位移等)风险概率;接下来,将监测项风险概率与监测项自身权重的乘积求和,从而得出整个项目的总风险概率,见表5.2。
6结论与展望
6.2展望
本文以某市轨道交通8号线01标段五龙口西站施工项目的深基坑工程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对地铁车站深基坑的变形监测、预测以及安全风险评价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和工作。然而,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研究中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和待完善的方面:
(1)目前,已经利用PSO-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地铁车站深基坑的桩顶水平位移等六个监测项目进行了预测分析,并运用预测数据实施了深基坑安全风险评价。但尚未对其他监测项目进行变形预测,且没有运用其他监测项目预测数据实施安全风险评价。因此,下一步计划是扩展监测项目的范围,以研究这些新增项目对安全风险评价结果的可能影响;
(2)本文在构建深基坑风险评价模型,确定各监测项权重时,采用的专家评估法,该方法更多依赖专家经验,这可能导致评价结果带有主观性。为了降低这种主观偏差,未来的研究可以探索更多客观的评价手段,以减少主观性的影响,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