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自然通风导向下会展建筑展厅的腔体设计策略探讨

  • 论文价格:150
  • 用途: 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
  • 论文字数:74545
  • 论文编号:
  • 日期:2025-08-18
  • 来源:上海论文网

建筑学论文哪里有?本论文聚焦于中大型会展建筑展厅空间,通过深入的调研与详尽的分析,构建了展厅空间的典型模型及基础实验模型,并围绕其自然通风效果展开了研究。为评估通风效能,选取了风速、空气龄及1.5米呼吸平面上的温度作为关键评价因素,构建了展厅腔体自然通风评价体系。

1绪论

1.4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4.1会展建筑与展厅单元

会展建筑的主要功能空间是展厅空间,其功能以适应各种展览活动为主,为充分利用展厅的大空间,许多展厅的设计都能满足多功能的使用[5]。会展建筑一般为多个展厅单元的组合,通常使用模块式设计,展厅的模块式设计是指每个展厅的平面尺寸、服务配套设施、设备的组合及控制、消防疏散方式均采用相同的设计。每个展厅都自成体系,实现独立运作、可分可合,各展厅之间可通过连接体联通,根据展会的规模进行不同组合,体现了现代展览建筑灵活、均好的特点[6]。展厅内部配套设施一般集中在长方形展厅短边一侧,由于展厅层高一般在12m左右,配套用房可根据不同功能分设在夹层里,通过垂直交通与展厅联系。展厅净高应满足展览使用要求[7]。

周绮芸从建筑选址、总平面设计、建筑单体设计以及建筑结构、消防、设备等技术问题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并结合国内外一些有代表意义的展览建筑实例,对国内会展建筑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国内一些比较成熟的展览建筑设计的做法进行了归纳[8]。

甘超以大进深建筑中的三种典型的建筑腔体为例,分别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尤其是对典型气候环境下的中庭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并根据各种典型气候情况,结合案例分析,给出了相应的对策[9]。

倪阳针就会展建筑在每个阶段的特点进行了分类,归纳了它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演进过程,并以此来预测中国城市的未来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合于会展建筑的新理念[10]。

3典型展厅空间的自然通风现状研究

3.1展厅空间构成要素分析

对会展建筑和展厅单元的概念进行论述,分析展厅的空间构成元素,对大量的中大型会展建筑进行调研总结。

3.1.1展厅空间概述

(1)会展建筑的发展

一个或多个展览空间组合在一起进行展览活动的建筑物被称为展览建筑,展览建筑经常与会议、餐饮、酒店、娱乐、办公和文化设施等联系在一起,它的功能已经超越了原来仅仅是举行展览的范围,而是发展成了一种公众的活动场所[43]。就是在这样“展中有会,会中有展”现代互融模式下,形成了展览设备与会议设施共存的建筑形态,即会展建筑。会展建筑主要由展厅、会议、登录厅、中央步道、室外展场等主要部分组成,同时还常与宾馆、办公、餐饮、娱乐和文化设施等相结合,其功能已远超初始的展览单一职能,转变为提供交流与沟通平台、媒介的公共活动场所[44]。

(2)展厅空间

展厅是会展建筑关键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展示各种产品,先进技术和高质量的服务。展馆的设计与规划有严格的标准与要求,一是要有充足的场地,二是要有灵活性,可以根据不同的陈列需要进行适当的布置与分区,三是要有较好的采光、通风等环境,确保展品的展示效果及观众的舒适性。

5垂直于风向的典型展厅空间腔体优化策略研究

5.1腔体工况设置

在针对典型展厅空间的腔体设计置入过程中,本章首先确定影响模拟实验的与腔体有关的因素,并且对其进行模拟工况的范围设定。

5.1.1腔体通风位置

基于第三章的模拟结果,本章考虑在展厅内侧沿长边布置竖井等腔体,其位置如图5.1所示,设置腔体后将改变原有的气流路径,为展厅内部提供更加均匀的通风效果。同样便于形成空气流通的夹层,并在适当位置开设与展厅的通风口和天窗排风口,意在引导位置较高的侧窗进入的空气通过低区的洞口进入到腔体,进而从天窗排出,以促进空气流动。

建筑学论文参考

5.2腔体单参数通风模拟

本节将对单一参数进行变量模拟,通过改变某一参数的数值,而其他参数保持不变,分析通风效果的变化,从而找出影响通风效果的关键因素和最优参数范围。

5.2.1腔体平面参数实验模拟

腔体平面上的参数包括腔体的边长(DX)和边长(DY)。

(1)腔体平面边长DX实验模拟

1)模拟参数设定

对腔体平面的边长(DX)进行通风模拟,DX取值如表所示,在2~8m范围中平均分布,即2m、3m、4m、5m、6m、7m和8m,其余变量保持不变,通过调整腔体的边长DX,观察其对展厅内部1.5m平面上风速、空气龄和温度的影响。

建筑学论文怎么写

6.结论与展望

6.1结论

本论文聚焦于中大型会展建筑展厅空间,通过深入的调研与详尽的分析,构建了展厅空间的典型模型及基础实验模型,并围绕其自然通风效果展开了研究。为评估通风效能,选取了风速、空气龄及1.5米呼吸平面上的温度作为关键评价因素,构建了展厅腔体自然通风评价体系。

基于腔体与进风口风向的关联性,将腔体类型划分为平行与垂直进风口两种,并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通过单变量与多变量联合模拟实验,在典型空间模型与合理边界条件下,得出以下关键结论:提升平行于风向的腔体自然通风效果的自变量关联强度排序为:HH、DY+、DX+、DH,明确了自变量、因变量正负相关的协同作用关系,即V-avg与HH、DY+、DX+、DH、DDH自变量具有典型的正向协同关联,A-avg与HH、DY+自变量具有典型的负向协同关联,T-avg与HH、DY+、DX+、DX/DY+、DX/DY自变量具有典型的负向协同关联;提升垂直于风向的腔体自然通风效果的自变量关联强度排序为:DY+、DK、DY/DX、DY/DX+、HY,明确了自变量、因变量正负相关的协同作用关系,即V-avg与DX+、HY、DK、DY+自变量具有典型的同向协同关联,A-avg与DY+、HY、DK、DY、DH自变量具有典型的负向协同关联,T-avg与DY+、DK、DH、DY自变量具有典型的负向协同关联。

由此可知,腔体设计对展厅通风效果具有显著影响,无论是平行或垂直进风口的腔体,其几何参数(如边长、进排风口尺寸)的调整均会直接影响展厅内的风速分布、空气龄及温度状况;在参数优化层面,单独调整腔体参数即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通风效果,尤其是进排风口的合理配置,对提升风速、降低空气龄及温度具有显著效果;而多参数协同优化则能进一步提升通风效率,为展厅通风设计提供了新策略;斯皮尔曼相关系数分析明确了各参数与通风目标之间的数值关系,为通风设计的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更精确地指导设计方向。

参考文献(略)

123
限时特价,全文1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