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新闻媒体论文题目代写:新闻报道中公共卫生专家信源说服机制探讨:精细加工可能性理论视角

  • 论文价格:150
  • 用途: 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
  • 论文字数:28425
  • 论文编号:
  • 日期:2025-08-14
  • 来源:上海论文网

新闻媒体论文哪里有?本研究基于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探索了中心路径以及边缘路径中,专家角色是如何影响受众采纳程度的因素。经过问卷调查以及数据的统计分析,本研究对内容可信度以及信源可信度的中介作用,以及信息共识性、信源透明度以及信源接近性的调节作用,提供了实证支持。

一文献综述

(一)信源:新闻故事的构建

信源的使用是记者对于新闻报道包括客观、真实、透明在内的一般工作准则的回应。客观性是新闻生产过程的普遍指导准则(Schudson,1978),也是一种无形的框架(Schiller,1981),他要求记者在写作时避免带入主观情绪,而且使记者对所见所闻产生质疑,不将眼见为实作为一种绝对的理念(Tuchman,1978)。新闻报道中,信源使用的增多与记者自身话语的减少使事实和信源成为构成新闻真实性的关键要素(Tuchman,1978),这也导致了记者对于真实性的保证只需停留在验证话语是否被正确归属的层面上(Ericson,1998)。与此同时,为了赋予受众监督、检查、批评甚至干预新闻过程的机会(Deuze,2005),并回应社会各个领域对公共问责制的需求(McBride&Rosenstiel,2013),新闻生产中的透明性被学者及业界强调,认为其拥有提升新闻客观与真实的潜力(Allen,2008)。透明性的实践包括添加信息来源的链接、编辑决定合理性的说明以显示新闻是如何生产的“披露透明性”(Disclosure Transparency),以及通过电子邮件、用户论坛或社交媒体让受众参与新闻制作的“参与透明性”(Participatory Transparency)(Karlsson,2010)。透明性也被认为是比客观性更可行的新闻生产规范(Vos&Craft,2017)。因此,记者通过将事实与信源的紧密结合来构建故事,它不仅能够提供信息,而且也能作为证据供作者在新闻中使用(Carlson,2009)。广泛的信息来源不仅增强了公众对媒体的信任,而且通过引入不同观点,激发形成公共舆论(Son&Weaver,2006)。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本研究将以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为理论基础,探究新闻中的公共卫生专家信源在中心路径和边缘路径下对受众采纳效果的影响。

新闻中所呈现的公共卫生专家身份存在变化。前期研究发现,新闻中囊括专业知识可能会提高传播的可信度,从而增强传播者的说服能力,但观点输出则会更可能使说服效果受阻,从而影响信息传播者的可信度(Laursen&Trapp,2021)。一方面,在专业主义的指引下,记者使用专家信源目的是为了提供更多科学知识(Boyce,2006),赋予了专家科普者的身份;另一方面,专家可能在新闻中成为个人、团体的代言人,目的是说服目标受众接受个人、组织的思想或观点(Edgett,2002)。新闻赋予了他们倡导者的身份。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研究问题假设:

RQ1:新闻报道中所呈现的公共卫生专家角色不同时,受众采纳程度是否存在差异?

H1a:新闻报道中所呈现的专家角色越符合科普者特征,受众采纳程度越高

H1b:新闻报道中所呈现的专家角色越符合倡导者特征,受众采纳程度越低RQ2:新闻报道中所呈现的公共卫生专家角色不同时,可信度是否存在差异?

H2a:在中心路径中,新闻报道中所呈现的专家角色越符合科普者特征,受众对内容的可信度越高

H2b:在中心路径中,新闻报道中所呈现的专家角色越符合倡导者特征,受众对内容的可信度越低

H2c:在边缘路径中,新闻报道中所呈现的专家角色越符合科普者特征,受众对信源的可信度越高

H2d:在边缘路径中,新闻报道中所呈现的专家角色越符合倡导者特征,受众对信源的可信度越低

五、新闻中的公共卫生专家角色对受众认知的影响

(一)中心路径中,受众更青睐作为科普者的专家所述的内容

受众对于不同专家角色所述内容可信度的感知上存在显著差异。公共卫生危机期间,记者核实信息真实性的时间更为有限,因此他们会倾向选择专家作为他们新闻报道中的信源,以此增加报道内容的准确性与可信性(Veil,2012)。在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的框架下,受众的信息加工和决策过程的中心路径中,受众会更加关注传播内容的可信度,进而对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和分析,且这一过程不会受到信源非专业身份的影响(König&Jucks,2019)。本文同样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初步验证,新闻报道中所呈现的不同专家角色,是否会影响受众对专家所述内容的可信度。结果表明,倡导者组的平均内容可信度得分为12.98(SD=3.69,SEM=0.31),而科普者组的平均得分为17.76(SD=3.69,SEM=0.28)。莱文方差等同性检验评估方差齐性显示,在假定等方差情况下,F(310)=0.319,p=0.573,这表明两组之间的方差齐性。根据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倡导者与科普者在内容可信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t=-11.382,p<0.001),科普者组的平均内容可信度得分显著高于倡导者组。差值的95%置信区间为-5.613至-3.959之间,不包含0,进一步强调了这一显著差异的统计重要性。这可能表明专家作为科普者在传达信息时更容易建立受众对内容的信任,从而提高了内容的可信度。

新闻媒体论文怎么写

七、新闻中的专家角色与受众认知及行为之间影响的关联分析

(一)中心路径中,内容可信度的中介作用分析

在中心路径中,内容可信度在新闻呈现的公共卫生专家角色与受众采纳程度之间具有显著中介作用。内容可信度作为中介变量,作为桥梁连接了专家角色与受众采纳程度。这种中介作用不仅强调了信息内容的质量和科学性对于推动说服效果的关键性,也强调了受众在中心路径中全面、谨慎的思考方式。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受众需要有一种可靠的方式来过滤虚假信息,辨别信息的真实性(Vos&Thomas,2018)。只有当受众认为信息可信度高,才会更愿意接受信息和采纳相关建议,这有助于减少虚假信息的传播,提高公共卫生期间信息传递的效率。本文在SPSS 26软件中运行Process插件,使用模型4(Hayes,2017)检验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中心路径中,内容可信度在专家角色到采纳程度之间的中介作用。自变量为专家角色,因变量为采纳程度,中介变量为内容可信度,bootstrap抽样次数为5000,采取偏差校正的方法。经分析,总效应显示,专家角色对采纳程度有显著正向影响,表明科普者相对于倡导者在促进受众采纳程度方面具有明显优势(B=3.919,t=9.175,p<0.001)。自变量专家角色对中介变量内容可信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B=4.786,t=11.3824,p<0.001)。中介变量内容可信度对因变量采纳程度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B=0.617,t=13.429,p<0.001)。

新闻媒体论文参考

八、研究局限于未来展望

本研究基于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探索了中心路径以及边缘路径中,专家角色是如何影响受众采纳程度的因素。经过问卷调查以及数据的统计分析,本研究对内容可信度以及信源可信度的中介作用,以及信息共识性、信源透明度以及信源接近性的调节作用,提供了实证支持。然而,本研究仍然存在一些研究局限。

第一,本文研究结果的普遍性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限制。一是背景特异性,研究结果针对的是公共卫生危机期间的公共卫生领域的专家,但是公共卫生危机期间,其他领域的专家也可能被新闻所呈现,受众对于这些专家的感知可能有所不同。公共卫生危机中的不同议题,例如传染病起源、传染病防护、公共卫生政策等,可能也会导致产生不同的结果。二是样本特征。由于本研究中的样本有限,也并未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研究结果的适用性可能有限。由于本研究采取滚雪球抽样,受访者的文化背景和媒介使用时长可能较为相似,这些因素可能也会影响个人对专家信源的看法和反应。更多样化和更具代表性的样本将增强研究结果的普遍性。

第二,本研究的实施过程可能存在反应偏差。本研究的问卷调研依赖于自我报告的测量,这可能会导致反应偏差的出现。一是社会期望偏差。由于在问卷调查的过程中,调查者与受访者可能存在多轮对华,首访者可能会调整他们的答案,使其与他们心中猜测的受访者所期望的内容保持一致,或是选取与社会主流相符的答案,这可能影响结果的准确性。二是回忆偏差。被调查者被要求回忆过去经历,梳理曾经在公共卫生危机期间所浏览报道中的公共卫生专家信息,这种回忆可能不完全准确,并且距离调研日期最近的公共卫生危机可能会对受访者有更大的影响,进而导致他们的反应数据不准确。

参考文献(略)

123
限时特价,全文1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