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论文哪里有?本研究聚焦于西北地区民族高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独特角色与重要使命,深入分析西北地区民族高校的多元文化环境、教育资源以及学生群体特点。
绪论
(二)国外研究综述
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查阅研究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基础。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发现,国外还未有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而在“共同体意识”方面在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较多,通过对这些研究的梳理,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启示。
1、社会学视域下的共同体意识研究。社会学领域对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历史悠久且根基深厚。涂尔干(Emile Durkheim)在《社会分工论》中开创性地提出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理论①。机械团结依托于社会成员间高度的相似性和强大的集体意识,在传统社会中成为共同体意识的基石,确保社会基于共同信仰和习俗紧密维系。而有机团结则伴随社会分工的深化应运而生,个体因相互依存的经济和社会关系构建起新型共同体意识,这种意识推动社会从同质向异质结构转变。滕尼斯(Ferdinand Tönnies)在《共同体与社会》中对“共同体”(Gemeinschaft)与“社会”(Gesellschaft)的经典区分,进一步深化了对共同体意识本质的理解②。他强调共同体中基于情感、传统和共同价值观的紧密联系,这些要素孕育出强烈的共同体意识,成为维系共同体的核心纽带,赋予共同体独特的社会整合力量。进入当代,贝克(Ulrich Beck)基于全球化和风险社会理论,探讨共同体意识在新社会背景下的重构。他指出,全球风险的跨界性和普遍性促使人们突破地域与国家界限,形成一种关注全人类命运的全球性共同体意识,这种意识成为推动国际合作与社会转型的重要精神动力。
第二章对西北地区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调查分析
第一节对西北地区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数据分析
本次调查的资料以及数据均来源于对西北地区民族高校大学生的随机调查,西北地区民族高校共计六所,其中本科院校为五所,高职院校为一所。为了了解西北地区民族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状况,笔者对选取了西北四所民族院校进行抽样调查,即北方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大学、甘南民族师范学院。并且在民族分布、年级分布、地域分布规律及政治面貌情况等,有针对性地选取了调查对象。此次调研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线上通过问卷调查,线下通过实地调研。此次问卷采取无记名的问卷调查形式,问卷于2024年7月5日发放,2024年10月15日回收,在四所院校中有针对性发放问卷共1300份,回收问卷,1255份,筛选有效问卷1200份,其中问卷的回收率约为96.54%,有效率约为92.3%,数据回收情况满足问卷回收要求。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对四所院校中各选取了五名学生进行访谈,有针对性地对受访者开展提问。此次访问能更直观的让笔者了解到西北地区民族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状态以及心理诉求。
一、对西北地区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调查内容设计
笔者在对调查对象基本信息方面的收集中,偏向于对西北地区民族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影响因素的调查,其中包括对调查对象的政治面貌、民族、所学专业、是否有学生干部经历、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等。
第三章西北地区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化路径
第一节坚持民族工作主线:构建西北地区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环境
在我国多民族国家的格局中,西北地区民族高校承担着独特且重要的民族教育使命,是适应新时代民族关系发展需求、落实国家民族政策战略布局的核心任务。这不仅关乎少数民族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与民族认同塑造,更对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以及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意义。
一、激发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动力
在西北地区民族高校教育中,激发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动力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本文通过课程优化、文化浸润活动开展以及榜样示范力量等多方面举措协同推进,从认知、情感与行动多个层面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思想动力。
在西北地区民族高校教育中,教育引导是激发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动力的首要环节,其核心在于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并挖掘多学科资源。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应局限于传统的理论模式,而应构建起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课程体系,深入挖掘历史、文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元素,将其巧妙融入课程内容,以丰富的史实与生动的案例,展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漫长历程与坚实基础,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非抽象概念,而是贯穿于民族发展脉络之中的精神纽带,从而进一步激发其深入探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与价值的思想动力。
第二节坚持基本方法:把握西北地区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向性
西北地区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坚持基本方法,紧抓“六个坚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四个自信教育”、革新思政教育方式方法、提升师资队伍高质量化、推动形成协同育人机制、借鉴其他优秀教育形式来达到提高西北地区民族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实效性。
一、坚持人民至上,落实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西北地区民族高校如何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使命下,深度践行坚持人民至上、落实以人为本的学生观。需要通过对学生需求感知、教育资源适配、个体成长关注以及教育评价优化等多方面的剖析,为提升西北地区民族高校的教育质量与民族融合教育成效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南。
西北地区民族高校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地区,有着各自独特的民族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宗教信仰以及家庭社会环境。秉持人民至上理念,首先需深入开展学情调研,运用民族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精准把握学生在知识结构、认知水平、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基于这些差异,高校应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上,除了传统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外,应开设诸如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开发、民族地区生态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等选修课程,满足学生在不同领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探究的需求。为不同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课程资源、学习辅导和实践机会,确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能够贴合学生的成长轨迹,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学习与实践的积极性,满足其多元发展需求。
结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课题。位于西北地区的民族高校不仅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还担负着在党和国家的团结带领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西北地区民族高校作为各民族师生的聚集地,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动缩影,是筑牢西北地区高校最广泛最坚实的爱国统一战线的主阵地,因此在西北地区民族高校加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好适应国家、民族和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西北地区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坚持实践要求,即坚持民族工作主线,坚持基本方法,抓好重点工作,要统筹考虑影响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因素,以学生的思想动力和行为活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教育方法、师资队伍、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实践育人等方面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学生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增进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热情,使得学生在接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丰富精神世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