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乡村产业振兴视域下农民工匠精神培育探讨——以丽江市R镇为例

  • 论文价格:150
  • 用途: 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
  • 论文字数:35255
  • 论文编号:
  • 日期:2025-09-02
  • 来源:上海论文网

政治论文哪里有?本文以乡村产业振兴视域下农民工匠精神培育研究为中心论题开展理论研究,重点探究如何在乡村产业振兴的过程中,提升和重塑农民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和实践能力。

绪论

(二)研究创新点

本研究依据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颁布的“三农”政策和乡村振兴战略政策,结合云南省各级政府出台的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并在充分了解样本乡镇实际状况的基础上,从乡村产业的视角出发,分析农民工匠精神培育对乡村产业振兴的现实意义,进而针对性地提出云南农民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为推进当地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慧支持。因此,研究地域明确、研究对象清晰、研究方法可靠,提出的若干农民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策略有着较强的指向性和问题导向,对当地乡村农民工匠精神培育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政治论文参考

第二章乡村产业振兴视域下农民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调查说明

农民工匠精神培育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以及存在问题的原因,既具有个性特征,也具有共性特征,为了使研究成果更具有科学性、实用性,本文以云南省丽江市R镇的农民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的样本群体明确,问题导向突出。

一、R镇的基本概况

丽江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衔接地段,东接四川省凉山州和攀枝花市,南连大理州剑川、鹤庆、宾川三县及楚雄州大姚、永仁两县,西、北分别与怒江州兰坪县及迪庆州维西县、香格里拉市毗邻。总面积2.06万平方千米,其中,山区占总面积的92.3%,高原坝区占7.7%。辖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华坪县、宁蒗彝族自治县4县1区。其中丽江市R镇位于云南省西北部高原过渡地带,全镇国土面积102.6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530米,属典型的高寒山区气候,年均气温11℃,年降水量1000毫米。作为国家重点扶贫县下辖镇,R镇下辖849户农户,总人口3412人,其中男女比例为1712:1700,农业人口占比100%,人均耕地2.04亩,劳动力人口1600人。全镇耕地面积6458.8亩全为旱地,主要种植马铃薯、玉米等作物;林地面积11.95万亩,但经济林果种植尚未形成规模,仅有零星苹果、花椒种植。该镇呈现的特征主要是少数民族种类多、农业人口多,耕地资源多、贫困人口多;同时存在农业产业化程度弱、工业基础弱、经济发展动能弱、基础设施配套弱、特色产业培育弱等问题。同时,农民收入结构单一,特色农产品商品化率不足,花卉、中药材等新兴种植业基数较低。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R镇依托独特的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资源,逐步探索新的发展路径。通过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马铃薯等传统作物保持稳定,同时拓展高山花卉、药材等特色产业,苹果、花椒等经济林果种植开始起步。但受制于山区地理条件、人才技术短缺及市场体系不健全等因素,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仍面临较大挑战,亟需通过培育本土化专业人才和现代工匠精神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乡村产业振兴视域下农民工匠精神培育探讨——以丽江市R镇为例

第三章乡村产业振兴视域下农民工匠精神培育的优化路径

第一节强化农民工匠精神培育的阵地建设

农民工匠精神培育的阵地建设,既是技能提升的“加油站”,也是文化传承的“孵化器”,更是产业振兴的“助推器”。通过理论宣传、创新教育内容、塑造文化氛围,将分散的农民个体凝聚为乡村振兴的合力,最终实现“技艺传承、人才振兴、产业兴旺”的良性循环。同时,农民工匠精神培育的阵地建设为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绿色发展和社会和谐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深化理论宣传,增强农民对工匠精神的内在认同

深化理论宣传是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对特定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入、广泛,有针对性的传播和推广,以此增强人们对工匠精神认知的理解、认同和运用能力。政府要加强理论宣传的力度,从农民意识形态上着手,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而深化农民工匠精神的理论宣传,是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内涵,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和方法,让更多的农民认识和了解什么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对农业的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从而让农民在内心深处主动接受农民工匠精神,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把工匠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第一,加强宣传的深度和广度。利用农村地区的乡村广播、村委会的定期宣讲、当地的集市活动等一些农村日常场合,给乡镇农民普及关于工匠精神的相关理论。由当地政府牵头,村委会、高校学者参与的方式组成乡村工匠精神宣讲小组,小组中需有人会说当地农民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给当地一些不懂汉语的农民解读工匠精神内涵和宣传政策。宣讲人员在进行宣传时还需要结合不同地区特色产业、手工艺和旅游业,用当地农民听得懂的语言来进行深度讲解。第二,创新宣传方式。进行互动性宣传,政府通过在村委会或在县里面组织座谈会、技能比赛、工匠经验分享等不同的方式,让农民自愿为工匠精神进行宣传。

第二节构建系统集成的农民工匠精神培育合力

构建系统集成的农民工匠精神培育合力,意味着通过多方协作的培育合力,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和政策支持,建立一个具有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的培育体系,推动农民工匠精神培育从碎片化转向系统化,对乡村产业振兴和人才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提升农民工匠精神培育的持续性

健全的机制体制是培育活动得以顺利展开推进的依据和基础保障。邓小平同志说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②制度建设尤为重要。国家的正常运转,需要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培育工匠精神同样也需要完善的体制机制建设作为保障。第一,制定和完善政策法规。农民工匠精神培育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只有国家和政府才有能力来执行和实现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农民工匠精神的培育离不开政府的领导和扶持。因此,政府需要加强行政职能,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农民工匠精神培育提供制度保障。虽然我国目前有《农业法》《职业教育法》,但这些法律法规都不涉及关于农民工匠精神培育方面,政府还没有出台具有针对性,详细的法律文件来保障农民工匠精神培育规范化开展。所以,国家应该通过法律的形式制定具体细则对农民工匠精神培育机制构建、经费投入、教育管理、职责权力、培训内容等明确和规范,使农民工匠精神培育有法可依,依法开展。而地方政府可以依据国家法律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农民工匠精神培育相关工作条例。如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有关农民工匠精神的培训、发展、奖励、考核机制等方面的政策,确保工匠精神在农村发展中的政策支持。

结语

农民工匠精神不仅是传承乡土文化基因的核心载体,更是激活乡村内生发展动力的关键抓手。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结构性访谈等研究方法,对丽江市R镇农民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进行考察和验证。从整体来看,R镇农民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进一步增强、农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更加科学化、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显著提高、品质意识和责任意识逐步增强,证明当地农民工匠精神培育工作成效显著。但是,还面临着城乡资源投入不均衡、不充分,乡村青年流失,乡村产业升级滞后、农民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存在偏差等诸多难题。因此,农民工匠精神培育的相关研究,既要追溯过去,也要直面当下,更要聚焦未来,搭建起新时代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农民工匠精神培育的科学体系,不断推动农民工匠精神培育的方式向规范化、系统化迈进。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加速推进,农民工匠精神培育必将出现新要求新问题。本人将始终保持严谨的科研态度,努力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为更深入研究该领域相关问题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略)

123
限时特价,全文150.00元,获取完整文章,请点击立即购买,付款后系统自动下载

也可输入商品号自助下载

下载

微信支付

查看订单详情

输入商品号下载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