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论文哪里有?笔者认为为了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我们必须构建全方位的教育格局,加强多方支持。高校应发挥主导作用,利用新兴传播媒介,广泛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并以此为基础,持续完善学校教育机制,提供全面的教育内容、有效的教育方式和优质的教育环境。
绪论
(二)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凸显,对于改善生态环境的需求不断增长,对生态环境的认识相较早于我国。国际上关于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的教育,是以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涉及到生态学、教育学,环境伦理学等领域,研究成果丰富。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深化了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认识,并逐步形成了相应的思想意识。
1.相关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与意义研究
人类对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称之为环境教育,是生态文明教育的萌芽阶段,具有较浅层的生态文明教育思想。1948年,托马斯·普查瑞在《社区》中首次提出“环境教育”这一概念,之后出现在巴黎会议等国际会议中,和生态有关的环境教育由此受到重视。1962年,蕾切尔·卡森在《寂静的春天》中明确表达人类社会的发展应兼顾自然界的反馈,广泛引起世人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第一次环境保护运动正式拉开帷幕。②1960年,前苏联颁布的《自然保护法》提出,“自然保护基础课程的教学应纳入普通学校教学计划,自然保护应成为学校的必修课”③。自此,前苏联生态文明教育肇始。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学校相继开设了相关环境方面的专业,更加注重研究大学生环保意识和行为,但主要把环境教育归入自然科学名下。1970年,美国颁布《环境教育法》,充分的肯定了建立健全教育计划在环境保护上的必要性,通过法律的手段使环境教育的课程得以发展和实施。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转变发展模式,并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针对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问题,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三章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设置不完善
教育理念作为课程设置的灵魂,其与生态文明价值观的契合程度直接影响到课程的深度和广度。而专业内容的分散性是影响学生能否形成全面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的关键。从教育理念和专业内容两个角度出发,我们既要从思想层面深入探讨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也要从具体教学内容的角度进行分析,以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教育,使其更加符合新时代的需求和期待。
(一)教育理念契合度低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生态文明教育的目的在于培育具备高度生态文明素养的新型人才,保障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所需的后备力量。“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相应的教育理念及实践的支撑”①,作为生态文明社会的教育期待而兴起的生态文明教育,其教育理念必须契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当前生态文明教育理念未能与时俱进,导致其与大学生实际需求之间存在明显的契合度不足。
具体而言,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显得过于宏大,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相距甚远。这不仅使得生态文明教育难以深入人心,更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形成真正的生态思维和生态行为。王然等②向全国152所大学在校大学生设置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有部分(38.52%、7.71%、0.76%)大学生对于该类知识知晓程度一般、不太了解和非常不了解”,表明大学生对垃圾分类的知识和国家生态文明政策的知识掌握程度远远不够。近年来,尽管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在持续推进,但由于教育理念与大学生群体特性的不匹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进展显得尤为缓慢。
第五章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对策
一、以课堂为抓手,夯实生态文明教育基础
中共中央提出,“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生态文化的宣传教育”①。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工作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度契合,是推进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关键所在。课堂作为传播生态文明知识,培育生态文明素养的主阵地,肩负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生态文明观的重要使命。因此,我们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价值引领,深化课堂教育改革,夯实生态文明教育的基础,确保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一)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政课,强化理论引领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载体。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政课,旨在通过整合优化课程资源,强化理论引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与丰富内涵。
具体而言,思政课应增加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等课程中。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生态问题作为案例,以“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讨论,从而深刻认识到科学对待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可以结合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热点问题和前沿动态,引导学生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方向。通过解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概念、核心理念、实践路径等多个方面,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生态文明的知识体系,增强大学生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增强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二、以实践为基础,建设校园生态文化
生态文明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行为能力和创新能力,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课堂知识的传授上,更在于促进学生与课外环境的互动与和谐共生。高校应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教育理论的实践化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能展现出生态友好的行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②。为了实现这一教育目标,我们应积极构建以“互联网+”手段为支撑的校园生态文化,以有效地在实践中教导学生理解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践行生态友好的能力,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在校园里落地生根,蓬勃发展。
(一)拓宽生态实践的参与渠道
生态实践是巩固和拓展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为了增强大学生的生态实践能力,我们必须积极拓宽他们的参与渠道。首先,高校应抓实主题实践活动,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通过举办生态主题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生态文化氛围,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和熏陶。例如,我们可以结合儒家“乐山乐水”的生态观念,或融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建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体验园区,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锤炼技能。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高校还应积极组织户外体验课,带领学生走进动植物园、农业体验园、污水处理厂等地进行现场观摩教学。①这样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还能帮助他们在实践中挖掘自身个性特质,实现自我生态观的完善与提升。
结语
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更是培养新时代生态人才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理念,特别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阐述,为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指明了方向。这不仅描绘出美丽中国的新画卷,更激发着每个人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的热情。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拥有巨大的潜力,预示着中国未来的光明前景,并肩负着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使命。当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已树立起科学的生态观念,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到来推动着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践走深走实,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生态文明教育的道路仍然漫长且充满挑战。
为了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我们必须构建全方位的教育格局,加强多方支持。高校应发挥主导作用,利用新兴传播媒介,广泛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并以此为基础,持续完善学校教育机制,提供全面的教育内容、有效的教育方式和优质的教育环境。同时,强化实践环节至关重要,确保理论知识与实际行动深度融合,培养大学生的生态实践能力。此外,我们还应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发挥他们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主体作用,鼓励他们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家校社协同合作同样不可或缺,共同规范和引导大学生的行为,帮助他们形成绿色环保、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和消费模式,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