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论文哪里有?本文从企业财务管理控制角度出发,分别从投资活动控制、融资活动控制、营运活动控制三方面对制造业行业上市公司企业内部控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实证分析与研究。
第1章 引言
1.3.2 主要创新点
本研究与前人的研究相比实现了以下几个创新:
(1)以投资活动控制、融资活动控制、营运活动控制作为解释变量,这在以往的关于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关系的实证研究中非常少见;
(2)以2014年至2023年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为基础开展研究,更新关于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关系的实证研究中的数据;
(3)结合制造企业特点,以财务管理中投资活动、融资活动、营运活动为基础,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进行研究。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财务管理理论
3.1.1 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和古罗马的财务记录和审计实践。然而,现代内部控制的概念主要形成于20世纪,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管理的复杂化,内部控制逐渐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内部控制被视为一种防止舞弊和错误的财务控制手段,以确保财务记录准确性。1936年,《独立公共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查》首次提出内部控制的概念,强调财务记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这一时期,内部控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财务领域。
从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内部控制的概念逐渐扩展,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会计控制与财务记录的准确性和资产保护相关,而管理控制则与运营效率和政策执行相关。1949年,《内部控制:协调系统要素及其对管理层和独立公共会计师的重要性》首次明确区分了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标志着内部控制从单一的财务控制向更广泛的管理控制扩展。
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随着企业面临的风险日益复杂,内部控制逐渐演变为一个由多个要素组成的系统。1992年,COSO发布了《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提出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这一框架成为广泛接受的内部控制标准。COSO框架不仅涵盖了财务控制,还强调了运营效率和合规性,标志着内部控制理论的系统化和成熟化。
第5章 实证分析
5.1 描述性分析
为了解本文数据的总体特征,本文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具体结果如表5-1所示。从数据可以看出,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来自3698个公司,共21619个观测值。 以下是对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对于被解释变量:企业价值(TobinQ)的均值为2.102,标准差为1.269,最小值为0.871,中位数为1.697,最大值为8.430。样本公司的企业价值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公司具有较高的市场估值。反映了近十年来我国制造业企业发展的现状。
对于解释变量:投资活动控制指标(ROA)总资产利润率的均值为0.048,标准差为0.066,最小值为-0.211,中位数为0.046,最大值为0.228。样本公司的投资活动控制水平参差不齐。
融资活动控制综合指标(FC)的均值为2.042,标准差为2.169,最小值为 -0.049,中位数为1.295,最大值为15.009。这反映出样本公司在融资活动控制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公司融资活动控制水平较高。
营运活动控制指标(CCC)现金周转周期的均值为2.322,标准差为1.703,最小值为0.034,中位数为1.896,最大值为9.592。样本公司在营运活动管理方面表现不一,部分公司现金周转速度较快。
![]()
5.2 相关性分析
Pearson相关性数据分析如表5-2所示,结果显示本文所选取的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普遍小于0.5,说明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共线性问题,这表明本文所选取的解释变量合理性较高。以下为具体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企业价值(TobinQ)与投资活动控制指标总资产利润率(ROA)的相关系数为0.195,表明企业投资活动水平与其市场价值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融资活动控制综合指标(FC)的相关系数为0.261,说明融资活动控制能力较强的企业往往具有更高的市场价值。与营运活动控制指标现金周转周期(CCC)的相关系数为0.122,表明营运活动控制水平较高的企业可能拥有更高的市场价值。以上相关系数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这些变量与企业价值之间存在统计上显著的相关关系。
![]()
第6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6.2 对策建议
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以提升企业市场价值并优化管理效率:
第一,企业应强化盈利能力与战略导向。企业需优先选择与核心业务协同、回报率高的项目,避免盲目扩张。企业应当建立全周期投资管理体系,强化后评价机制与动态风险评估,避免盲目扩张导致的资本沉淀。且投资方向需与长期战略紧密结合,避免短期逐利行为导致资源错配。可引入动态投资评估机制,定期跟踪项目收益与风险。企业通过可行性评估、评价反馈机制等科学的投资决策流程与动态风险管理,提升资本配置效率,从而提升企业价值。
第二,企业的融资活动应平衡资本结构与融资风险。企业可以通过债务期限匹配、股权融资比例优化融资结构,能够降低财务成本,同时应警惕过度依赖短期融资或政策红利可能加剧流动性风险,需在成本与风险间谨慎权衡。也可以探索绿色债券等多元化融资工具,降低对单一融资渠道的依赖。
第三,企业可以通过加速应收账款回收与存货周转,避免因应收账款拖延或库存滞销导致的现金流断裂风险。同时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以对应付账款适度延长账期,如与供应链伙伴建立长期协作机制,达到改善现金流的作用,以此缩短现金周转周期。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