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批判视角下的英语新闻中的意识形态 摘 要: 以及物性为工具,运用批评的方法对比分析《纽约时报》和《中国日报》的两篇新闻报道,揭示《纽约时报》的话语是如何被美国意识形态所左右的。 关键词: 及物性;英语新闻报道;批评语言学;意识形态 新闻记者通过新闻语篇的实践行为,传递其所认同的价值观,对读者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以英语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媒体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英语新闻主导着英语世界的舆论,影响甚至操纵着人们的思想意识。许多留学生论文代写英语新闻语篇看似客观公正,实则受着各种政治集团和权力集团的利益驱动,含而不露地表达了各种意识形态意义。因此,我们在阅读英语新闻语篇时,有必要对其进行批评性分析,以便能够对其中那些人们习以为常的意识形态进行重新审视。 20世纪70年代末首先在英国兴起的批评语言学“视语篇为生成者在形式结构和意识形态两方面进行选择的结果,认为语篇是一种社会空间,在其中同时出现两种基本的社会过程:对世界的认知与表述和社会交往互动”[1]。批评语言学通过分析语篇的语言特点和它们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来考察语言结构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进而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复杂的关系。批评语言学从一开始就自视为一种“工具语言学”[2],以语言学为主体,以语言分析为手段,以系统功能语法等语言理论为工具。福勒提出,在对语篇进行批评性分析时要特别注意考察及物性(transitivity)、情态、转换、分类和连贯等蕴含的意识形态意义[3]。然而,就具体的语篇而言,以上各点不一定具有同样的重要性。本文拟着重分析及物性理论在揭示语篇所蕴含的意识形态方面的作用。 一、 韩礼德的及物性理论概述 韩礼德(Halliday)对语言持的是一种功能观和“社会符号”(sociosemiotic)观。他认为,语言作为一种社会交往的符号工具,是一个由若干可供人选择的子系统组成的系统网络,每一个子系统(如时态系统、人称系统)都可以通过表达某种语义来实现特定的社会交往功能。也就是说,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根据自己社会交往的需要在语言的系统网络里选择的过程,而选择结果的具体体现就是人们使用的不同的语言形式。决定某一选择的力量不外乎有两种:一种是语言使用者之间已有的社会关系,另一种是语言使用者想要建立的社会关系。这也就意味着,一方面,我们创造话语和对话语进行解释都必然受到社会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另一方面,我们使用语言,是对社会习俗和意识形态的再现和强化,能帮助我们保持使已有的社会关系或者使新的社会关系合理化。 20世纪60年代,韩礼德提出了系统功能语法,其中及物性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与小句如何表现概念功能有关,其作用是“把经验世界分成易操作的一组过程”[5],它是一个基本的强有力的语义概念,与传统的及物性有着根本的区别。传统语法中的及物性是指句法上的区别,着眼于动词和后续宾语的关系,如在“Pe-terkicked the bal.l”和“Peter laughed.”这两句话中,“kick”带了宾语,是及物动词;“laugh”没带宾语,是不及物动词。及物性系统以小句为语言的基本单位,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作所为、所见所闻表达成若干过程,并指明各种过程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circumstantial ele-ment)。功能语法的及物性是从语义区别的,即这两个过程都是及物的,差别仅在于过程是涉及一个还是两个参与者。 韩礼德在及物系统中把语言的表达分成了六个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选择哪类过程来表达一个真正的过程会具有重要的文化、政治或意识形态意义。”同一事件可能表达为不同的语言过程,同一语言过程也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过程类型的选择通常取决于说话者的交际意图和他对事件的理解和看法。因此,将语篇中的每一小句的过程进行分类,并研究过程与其参与者和环境成分的关系,可以揭示语篇所隐含的意义与目的。 二、及物性作为批评语言学分析工具的重要性 韩礼德认为使用中的语言同时具有三大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8]。同时韩礼德继承了马林诺夫斯基关于情景语境的观点,将语境抽象成为一个符号构成物,它具有三个组成部分:语场、语旨和语式。而这三种语境的符号组成部分“与语义的功能组成部分有着系统的联系[9]。语场与概念意义相关,语旨与人际意义相关,语式与语篇意义相关。同时韩礼德认为:语篇不是一个超级句子,而是一个意义单位,是受一定的情景语境激发,从一整套可供选择的功能成分中选择出来的,体现于句子的语言交流的实例。他将语言定义为一种意义潜势,而且“这种意义潜势是行为潜势通过语言的现实化”。任何语篇都是语言使用者在特定的语境中根据不同的目的从这一体系中所做出的选择。批评语言学也强调,语言使用者的选择是系统的,有一定的原则指导,“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不是任意的或惯用的,而是形式代表内容”[3]。一方面,句子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并非任意的或约定俗成的,句式结构本身就承载和表达了一定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语言形式和社会意义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在分析过程中应当把不同的语言特点彼此联系起来。概念功能正是以及物性等形式在分句中体现,及物性作为概念功能的三个子系统之一是语言用来再现世界的基础。其作用是将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作所为、所见所闻在句子中表达成若干种过程,并指明过程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语场体现于概念功能,概念功能体现于及物性的关系。 同时,由及物性可以推知语场要素。由于语场与概念功能,及物性之间体现与被体现的关系,通过分析语篇的及物性,可以推知语篇产生时语境中实际发生的事,包括谈话话题,讲话者及其他参与者所参加的整个活动。之所以是“推知”,是因为线性的语言并非客观透明的中介,不可能完全忠实地反映多维的现实世界。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总是要依赖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分析语篇的及物性,了解事件发生的语境,对揭示语篇所蕴含的意识形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英语新闻语篇及物性的批评分析 本节将以及物性作为分析工具,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报纸在报道同一新闻事件时所用的语言形式的差异,由语篇的及物性推知语篇产生时的语场要素,从而揭示英语新闻语篇所蕴含的意识形态意义。 自从美国对伊宣战以来,伊拉克的局势就变得极为严峻,尖锐的宗教矛盾、激烈的教派斗争,致使武装冲突和暴力事件屡屡发生。2006年8月,什叶派穆斯林朝觐者前往巴格达北部卡迪米亚区的伊玛目卡迪姆清真寺参加宗教活动,遭到不明身份武装人员的枪击,造成20人死亡、300余人受伤。第二天,《纽约时报》(TheNewYorkTimes,以下简称NY)和《中国日报》(ChinaDaily,以下简称CD)都在头版报道了这一事件。他们的标题分别是:“Insurgents killed 20 in Shiite Pilgrimage a-midHeavy Security.”(TheNewYorkTimes)“17 killed at religious rally.”(ChinaDaily)两则新闻的标题都使用了物质过程,所不同的是NY的标题使用的是主动态,行为者“in-surgents”在句首充当主位;而CD的标题选择了被动结构,突出受害者。由此可以看出:NY的关注点在那些暴乱的武装分子,而CD则对当前伊拉克动荡局势下的那些无辜受害者表示同情。上文已经提及韩礼德在及物系统中把语言的表达分成了六个过程,在分析两则新闻时,笔者发现物质过程是两篇新闻里使用最多的过程。
![]() |